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文学大家,他的《前赤壁赋》是一篇流传千古的散文名篇,它是作者创作过程中的审美愉悦的反映。本文将从审美体验的三境层即是悦目、赏心和感悟这三个审美的阶段对《前赤壁赋》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一、赋题应为“前赤壁赋”。从时间看苏轼谪黄州两游赤壁作两赋,如不用前、后加以区分,使人误解只写了一篇赋。《历代文选》等诸多古文选注本赋题用《前赤壁赋》;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为《前赤壁赋》,注“他(指苏轼)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赤鼻矶)去游览,写了两篇赋,这里选的是前一篇”。《大学语文》(华东师大1984年版)题是《前赤壁赋》,注“苏轼曾两游赤壁.写下两篇《赤壁赋》,此为《前赤壁赋》”。《中华活叶文选》(合订本第五卷,上海古籍1980年版)目录、总题为《前后赤壁赋》,分题为  相似文献   

3.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作年新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一般依从南宋傅藻的观点,认为此词为苏轼元丰五年七月游赤壁后继《前赤壁赋》而作。比较《念奴娇》词和《前赤壁赋》描写的情境,二作当不可能因同一次赤壁之游而作;词中对英雄人物的热烈歌颂和“人间如梦”的人生悲慨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冲突,此种强烈情绪必因一非常事件之触发。考北宋史实,元丰四年十一月宋师“灵州溃败”,可能这正是本词创作的原因。因苏轼得到宋师失败消息当在该年十二月中下旬,故本词亦当作于是时。另本词的词牌、词题、词句以及形象的塑造和谋篇布局中都暗藏玄机,这些都为元丰四年说之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4.
《前赤壁赋》是苏轼赋作名篇,赋作并未用力于景物的客观描摹,而是着力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体现了苏轼宝贵的生态思想,因而《前赤壁赋》又具有除文学价值外生态意识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苏轼散中影响最深远、学性最强的,当首准其贬谪黄州时期创作的前后《赤壁赋》。新版高中语教材及配套《读本》分别入选了这两篇散佳作。其中《前赤壁赋》是采用赋的体裁写的一篇颇富人生哲理的游记。《前赤壁赋》是作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豁达的情怀。由于作是因字狱获罪被贬谪的沉痛教训,  相似文献   

6.
《前赤壁赋》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所作,因其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这篇为《前赤壁赋》。全赋文字优美,将写景与抒情结合,寓哲思于写景叙事中,是古代辞赋中的优秀之作。同时《前赤壁赋》中蕴含的关于人生和自然的哲理以及苏轼乐观豁达的态度对于当代人也有着特别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赤壁赋》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所作的一篇著名文赋。作者曾两次游览赤壁,先后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为了与《后赤壁赋》相区别,后人便在《赤壁赋》前冠一"前"字,因此《赤壁赋》亦称《前赤壁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  相似文献   

8.
《赤壁赋》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所作的一篇著名文赋。作者曾两次游览赤壁,先后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为了与《后赤壁赋》相区别,后人便在《赤壁赋》前冠一"前"字,因此《赤壁赋》亦称《前赤壁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  相似文献   

9.
《前赤壁赋》的叙事结构呈现为一种圆形时间结构,这种圆形时间结构显示“出圆道”的思想及其原型性象征意涵“。圆道”的意象图式既建构了《前赤壁赋》的叙述程式,也建构了《前赤壁赋》的意义内涵。从“圆道”的原型性象征意涵来看,“死而复活”的生命仪式是《前赤壁赋》的神话主题,而拯救心灵、享受欢乐则是其宗教价值意涵。  相似文献   

10.
苏东坡被贬黄州,游览赤壁,写作了诸如《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著名作品。中外游人墨客,步东坡之后尘,发思古之幽情,登临赤壁,题词赋诗,绘画作曲,涌现了《赤壁怀古》《醉写赤壁赋》《赤壁图》等各种文体的作品数以千计。“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  相似文献   

11.
清代鄂东状元陈沆的两首《赤壁》诗和一首《东坡赤壁赋》,用“一赋二诗”来进行概括,是首次提出。在陈沆留存的全部诗文中,拈出其关于赤壁的“一赋二诗”,厘定其写作时间且加以评赏,以求对赤壁文学以及湖北地方文化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苗莉为邢台文坛有成就的女性散文作家,她的散文充满了"情"味,亲情、友情,对祖国河山之情,对人民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空灵、柔软、细腻,如云似水,如歌如泣.她的写法是传统的,却创造了优美的散文意境,其散文的可贵,在于她写了人性、人生,写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她的特点是把散文的意境美和人性美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3.
李清 《青海师专学报》2010,30(4):137-139
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组歌》是一部深刻隽永的哲理散文诗。诗人通过"浪"、"雨"、"美"、"花"、"幸福"之口来吟唱,构筑了诗人心中爱与美的理想世界。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来解读这部作品的美学特征:形象之美、意蕴之美、表达之美、图画之美,从而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汉末赋坛因为缺少大家,所以相关的研究很不深入,从题材的转移,学发展的过渡性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三个方面讨论汉末赋坛特征,并分析几位代表赋家的学成就,以期能勾勒出汉末赋坛的创作面貌,进而认识其学地位。  相似文献   

15.
哈萨克族女作家叶尔克西的散文充满浓厚的牧歌意味,其作品呈现的意境美表现为三个方面:一、从情感的力度上讲,是情景交融产生的诗意美;二、从情感的密度上讲,是情与境的和谐中蕴涵的文化美;三、从情感的深度上讲,是情向理的升华中表现出的哲理美。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明代后期公安派著名作家袁宏道的小品文创作为例证,从文体发展的角度探讨了边缘文体的中心化问题.论证了袁宏道在开创小品文体时,兼容了业已跻身中心文体的诗歌(包括词)、散文(包括辞赋)的特质,因而有效避免了小品文的长期边缘化,使小品文在草创时期就得以类归散文之正宗.  相似文献   

17.
作为抒情小说家的萧红,同样以真情创作散文,演绎人生,每一篇散文,都是其人生轨迹的记录,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有至真至纯的友情,有苦多乐少的爱情,有深沉挚烈的思家爱国之情,通过情感世界显示自己的人格精神,创造了情景交隔、意境优美的独特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8.
《李育善散文集》是商洛作家李育善于2006年4月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记录了作者从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到一个散文作家的成长过程。李育善散文的最大特征是记录日常生活,体悟平常感情;他的散文具有文学精神家常化、文学情感大众化、文学语言日常化等创作特征。在文学大众化倾向已成为消费时代文学主要特征的文化语境下,如何更好地张扬散文的文学精神,建构诗意存在的家园是散文作者以及我们广大读者的共同期待。  相似文献   

19.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散文观念的变化 ,散文艺术的开放 ,当代各种艺术信息的渗透 ,散文审美风格也由过去的单一模式向多元化转变。从作家的个人化写作到社会化写作的变化过程 ,作家的审美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 ,表现出不同作家对不同的审美艺术的追求与开拓 ,形成了斑斓多姿的散文审美风格 ,这种审美风格主要体现在语言风格上。散文的语言怎样才能体现其独特的风格美 ?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要提高运用语言的功力 ,力求语言的个性化 ;二是要贴近生活 ,贴近作家的本色和个性 ,力求语言的自然之美 ;三是要避熟就生 ,力求语言的陌生化。  相似文献   

20.
陈邦彦是明末清初岭南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民族英雄,“岭南三忠”之首,与黎遂球、邝露并称为“岭南前三家”,有“粤中杜甫”之称。他用散文展示中兴国家的愿望和对朝廷的耿耿忠心,表达出强烈的忠君思想;他用散文分析当时的形势、提出对策,表现出非凡的治国思想;他主张文章应该具有实用性,而且用散文来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表现出典型的实用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