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就丫丫戏与靖安湖调与南昌采茶戏周边采茶戏的音乐对比分析研究,找出它们之间音乐文化异同点,进一步说明丫丫戏音乐的个性特征,得出了丫丫戏虽然保留了曲艺以及戏曲的一些音乐的行当,但其并非是从曲艺发展过来的,而是一种独立的剧种,是戏曲而非曲艺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设计了“艺术”课 程。这是一门新的课程,给我 们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视 野。 一、多学科的意识 以往中小学艺术方面的 课程主要是“音乐”与“美 术”,而新的“艺术”课程不但 包括了“音乐”与“美术”的内 容.还涉及到“舞蹈”、“戏 剧”、“曲艺”、“影视”、“民俗” 等多个学科。这就使中小学 的艺术教育更加贴近时代、 贴近生活、贴近大众。  相似文献   

3.
扬州“花鼓戏”虽然是一种地方小戏,但它具有音乐的兼容性和独特性、表演艺术的模仿性和喜剧性、内容的多样性和世俗性等鲜明的艺术特点.扬州“花鼓戏”由于受到地理因素、观众需求和艺术氛围的影响促成了这些艺术特点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冯咏华 《教师》2010,(24):119-120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地方和学校音乐教育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与发挥的空间。河南音乐文化有着丰厚的底蕴,在全国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同地区又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风俗传统、民歌曲艺等独特的人文艺术景观,这些都给音乐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而河南信阳拥有的大量优秀的、  相似文献   

5.
曲子戏是流行于西北地区的民间小戏,集文学、音乐、舞蹈、曲艺、特技为一体,是一种地域特色很浓的曲艺艺术,是对曲子的继承发展。现以曲子戏的发展、演变为基点,对目前河西地区尚存曲子戏(民勤曲子戏、凉州半台戏、金昌小戏、张掖小曲子、敦煌曲子戏)进行述论。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部分学生对高中教材中的“曲艺”不感兴趣、一些音乐教师对高中教材中的曲艺教授畏难的问题,以高中音乐教材中的“南弹北鼓”曲艺内容为例,从“搭建桥梁,拉近陌生曲种距离”“口传心授,示范方言曲艺唱腔“”学以致用,创新传承走出课堂“”与时俱进,曲艺发展任重道远”四个方面,对其成因及应对方法进行了专门探讨。  相似文献   

7.
祁阳小调是湘南地区最受欢迎的地方曲艺,它的形成对当地音乐文化影响很大,也对全省的汉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广泛的影响,祁阳小调是以唱为主,曲牌结合,说唱结合,演唱结合,唱伴结合,旋律优美的一种湘南汉民族地方色彩浓郁的民问曲艺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一、“说书”与历史课 “说书”,评话和弹词的总称,苏州评弹的俗称,是盛行于江南一带的地方曲艺。其传统书目大多为历史演义,如《三国》、《隋唐》、《岳传》等,听众几乎遍布全国。它以轻便灵活的形式、生动传神的说表、引人入胜的内容,博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说书的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9.
靖康劫难使得传统影戏流传至冀东地区,至迟在明代万历年间冀东地区的影戏发展至滦州影戏阶段,清代道光年间滦州影戏又发展为乐亭影戏,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性风格。冀东地区的民歌、曲艺、歌舞音乐、器乐都对乐亭影戏音乐具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乐亭影戏音乐的地域性风格形成史的研究为新形势下乐亭影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参照,也为民族音乐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地方性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10.
“子弟书”是我国满族中下层人民的曲艺作品,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子弟书丛钞》的校录与注释均有可商之处。“遇拙”当为“愚拙”,意为愚昧无知;“扑地岸”当为“赴堤岸”,意为“奔向河沿”;“赴床捣枕”当为“扑床捣枕”,意为“锤击床枕”;“急理便”的本字当为“机灵便”。  相似文献   

11.
王倩 《成才之路》2024,(4):117-120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世界最著名、运用最广泛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为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将民间曲艺融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不仅是曲艺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以“淮河琴书”为例,阐述民间曲艺融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民间曲艺融入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策略,旨在为奥尔夫音乐教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曲艺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体。光州大鼓是以唱腔、说白、敲打、表演相结合的民间曲艺艺术。光州大鼓唱腔可分三种流派,即“南口、北口和花口”,也叫“三张嘴”。南口唱腔旋律性较强,曲调幽柔委婉,很接近当地的山歌、小调。南口唱腔音乐全部为微调式,曲式结构以四句体为主。  相似文献   

13.
河南濒灭剧种的民俗文化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锣戏”、“宛梆”、“大弦戏”为代表的河南濒灭剧种,在历史上都曾有过兴盛的历史,在当地有过较大影响。对河南的民俗化、戏曲化的形成作出过较大贡献,是研究中原化、戏曲、音乐、美学、民俗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4.
武冈丝弦主要流传于以武冈为中心的邵阳、隆回、洞口、城步、新宁等地,是湖南曲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约明末清初,传入湖南,并与当地的民间音乐、戏曲相结合,演变发展而成一种综合曲艺形式,其内容丰富,包括源于明代江浙一带民歌和时调小曲,反映当地社会风情,表现市民的生活和感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戏种,湖南花鼓戏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其代表曲目《刘海砍樵》不但拥有独特新颖的演唱方式,质朴的乡音俗语,而且具有融合音乐美学、音乐民俗学、音乐社会学、音乐教育学的多重价值。然而,随着时代发展,我国民间曲艺发展每况愈下。本文对其艺术风格、曲式特征及唱腔特点等作详细阐述以表露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同时呼吁人们关注民间艺术,提高对民间艺术的理解,保护和支持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湖南花鼓戏     
《初中生》2009,(6):41-41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的花鼓、灯戏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分为岳阳花鼓戏、长沙花鼓戏、衡阳花鼓戏等,风格各不相同。花鼓戏源于民歌,从一旦一丑演唱发展到“三小”演唱。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按其结构和音乐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和小调四类,都有粗犷爽朗的特点,地方色彩非常浓郁。音乐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曲调活泼轻快,适于歌舞戏。  相似文献   

17.
通渭小曲戏是流传于甘肃省通渭县境内,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传统戏剧,又叫"小曲子",2011年,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从类别考究、音乐特征、音乐的变异性、文化功能、文词特点和存在价值等几个方面对通渭小曲戏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随着欧美音乐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民族音乐便与它在不同程度上相互融合,跨界音乐的出现使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形式、不同类别的音乐相互包容与渗透,最终成为了独立于传统音乐、现代音乐、流行音乐之外的音乐形式。在这一音乐风潮的影响下,许多音乐人也开始了以民歌、戏曲艺等为载体的大胆尝试。本文以十三月文化公司旗下的音乐厂牌"新乐府"为切入点,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个案研究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9.
赣南东河戏作为民间传统曲艺,面临着社会转型下的生存与发展困境,如何立足于地方社会来进行保护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和紧迫的议题。传统东河戏在曲艺资源、组织建设、文化空间、外部环境等方面均有困境,进而文化生态变迁、文化消费转型、文化政策不足均构成当下东河戏保护与发展的瓶颈。研究发现,从"保护性传承"转向以"发展性传承"为主线的公共文化服务逻辑是实现民间传统曲艺复兴与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践行赣南乡村社会的多元化公共服务之道,是实现东河戏及民间传统曲艺现代化转型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临海词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海词调是盛行于当地民间的一种坐唱曲艺形式,曲调优美清雅,是一套较为完整的民间曲艺音乐艺术。临海词调又称台州词调、才子词调或仙鹤调,由南词、昆曲和当地民间小调发展而成的,是浙江省内独特的曲艺品种之一。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韵味,长期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