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意义]总结技术前沿的识别方法,比较各类方法的优缺点,为技术前沿识别方法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辨析技术前沿相关概念,梳理各类识别方法的发展沿革,总结当前识别方法存在的问题.[结果/结论]对技术前沿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即在特定时间节点针对某一领域而言具有发展潜力的、尚未成熟的新兴技术.识别方法的研究方向从"识...  相似文献   

2.
杨思洛  江曼 《情报科学》2023,(5):181-190
【目的/意义】对国内外新兴技术概念和识别方法进行梳理,总结对比各方法的特点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为未来新兴技术识别研究提供多维视角和方法参考。【方法/过程】通过新兴技术与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概念辨析,明确新兴技术的内涵与特征;然后从数据源、识别路径、识别指标、有效性验证等四个层面梳理新兴技术识别方法的特点及优劣。【结果/结论】总结得出新兴技术识别的4方面数据源、2大识别路径、5类识别指标、4种有效性验证方法,未来可进一步探讨新兴技术形成机制、多源数据的融合,改进基于术语的新兴技术识别路径、更细粒度的自动化识别方法,加强识别指标与技术特征的关联解释,完善识别结果的有效性验证等。【创新/局限】全面系统对新兴技术识别方法进行归纳梳理,从主题和术语两类识别单元归纳新兴技术识别路径机理及方法模型,有利于为新兴技术识别提供不同维度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柴文越  刘小平  梁爽 《现代情报》2023,(12):164-177
[目的/意义]梳理国内外新兴主题识别相关研究,总结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归纳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为新兴主题识别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首先对新兴主题及其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其次根据新兴主题识别的流程,从数据源及分析对象的选择、识别主题的方法、用于筛选新兴主题的特性与指标3个层面对相关文献集进行梳理与分析;最后,提出现有研究的局限与不足,并对未来发展作出展望。[结果/结论]新兴主题识别研究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研究流程及较为丰富的研究方法,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在理论层面,新兴主题的定义尚不明确;在数据集构建方面,数据源的选择与融合方式有待完善;在主题识别方面,研究方法时滞性较强,对语义关注和解释不足;在筛选指标方面,缺乏客观完整的评价体系。未来需要针对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赵展一  钟永恒  王辉  刘佳 《现代情报》2023,(10):152-163+177
[目的/意义]技术关联与匹配是企业进行研发合作的内在动因,梳理基于技术关联关系的企业研发潜在合作伙伴识别方法,总结研究不足并提出发展建议,完善面向潜在合作伙伴识别的情报方法体系。[方法/过程]基于136篇重点文献,归纳基于技术承继、共现、结构、应用关系以及复合技术关系的企业研发潜在合作伙伴识别方法,对比分析每种方法的优劣,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结果/结论]现有研究通过挖掘引用关系、共现关系、文本语义、复杂网络中的有用信息,综合统计和语义特征取得了较好的识别效果。不足在于:数据源和数据范围受限,技术文本语义分析方法存在缺陷,技术关联与合作行为的关系未梳理清晰。未来方向:纳入多类型数据并保障识别范围的完整性;完善技术文本语义分析与计算的理论方法体系;系统梳理技术关联与合作行为的关系,完善合作潜力测度指标。  相似文献   

5.
徐硕  王聪聪  安欣 《情报杂志》2023,(3):117-122
[研究目的]系统梳理“新兴技术弱信号”主要研究成果,为未来新兴技术弱信号预判研究提供借鉴。[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弱信号的内涵与刻画特征,发现弱信号与新兴技术之间具有高度相通性。分别从新兴技术弱信号的内涵、扫描预判数据源和扫描预判方法三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综述,总结了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研究结论]未来在捕捉新兴技术弱信号时,应该深度整合多源异构信息资源,有机融合新兴技术和弱信号的刻画特征,设计可量化操作的新兴技术弱信号扫描指标体系,识别萌芽阶段的新兴技术,并发挥科技信息资源间互相印证的优势,提升识别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利用本体对重大突发事件下网络舆情信息源及要素等进行分析,更好地管理与组织相关数据,为设计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案例数据库奠定基础,进而辅助政府进行精准决策。[方法/过程]分析并提取异源平台网络舆情数据属性与属性值,依据舆情传播过程及要素分析本体核心概念、数据属性及关系,利用UML完成本体数据模型的构建。[结果/结论]为各类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异构信息源统一描述、组织、存储与管理建立了数据模型,为各类突发事件进一步应急决策与防范提供了有力支持。[局限]文章对数据模型的研究未进一步细化和解释相关概念、关系和数据属性,也未完成数据库存储平台的实际搭建并对数据的属性、属性值及数据类型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7.
衣静 《情报探索》2023,(5):128-134
[目的/意义]梳理数据故事化的概念、特征与应用,揭示数据故事化的未来发展方向。[方法/过程]梳理数据故事化的相关概念及其四个显著特征,借助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实践作为研究案例,在此基础上提出数据故事化新的发展趋势。[结果/结论]揭示了故事化包括三个部分:数据准备、数据可视化和故事化,展现数据故事化未来的五个发展方向,进一步丰富了数据故事化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场景,有助于引导数据故事化的正确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陈梁  罗敏  袁润 《情报杂志》2023,(4):117-124
[研究目的]探索新兴技术专利IPC的时序分析方法,揭示技术发展演化特征,拓展专利分析方法,丰富专利服务内涵。[研究方法]认为新兴技术发展演化过程带有人类行为时间特性的印迹,统计不相重叠的时间间隔内的专利IPC出现频次,构造IPC时间序列统计量,利用该统计量所具有的统计学特征,定义新兴技术发展演化过程所具有的成长性、随机性、阵发性、记忆性等时间特性。[研究结论]新兴技术领域专利IPC的出现频次服从幂律;少数频次高的IPC代表该领域的主流技术,多数频次低的IPC反映该领域的技术范围;不同IPC的时间序列具有不同的典型特征,能较好地辨析不同的技术特性;IPC时间序列特性对新兴技术的扫描预测或技术机会发现具有辅助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为提高新兴技术主题识别的全面性、准确性,在专利、论文信息的基础上,融入舆情信息,提出一种复合型的新兴技术主题识别方法,以期能为微观层面新兴技术主题识别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面向专利、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舆情共5种不同的科技文献类型,运用LDA模型从多源异构文本中获取主题词,并进行融合分析,提取候选新兴技术主题;设计识别指标体系,弥补现有指标体系缺乏未来前景相应指标的不足;运用CRITIC法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最终的新兴技术主题。[结果/结论]以智能网联汽车为实验对象,成功识别出多传感器融合信息技术这项新兴技术,实验结果与业界分析保持一致,说明多源信息视角下的多指标新兴技术主题识别方法能有效地对多源异构文本开展新兴技术的主题识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对数据成为生产要素的关键属性和属性之间的结构关系的梳理与分析,有助于深化对数据要素的理解,推动数据要素的价值实现。[方法/过程]首先,通过文献调研,梳理并论述了12个关键数据要素的属性;其次,运用决策实验室分析法(DEMATEL),以专家的矩阵打分问卷为样本,分析属性之间的相互关联;最后,依据不同指标对各个属性进行排序。[结果/结论]数据要素属性之间存在因果、积极和消极的结构关系,流动属性、价值属性、可配置属性、效率倍增属性和权属性的中心度最高,建议未来的研究与实践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对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新兴技术研发主体之间的研发合作网络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对于我们定量认识新兴技术研发合作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方法意义,对于新兴技术研发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可为政府、企业的研发管理决策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针对目前在新兴技术研发合作演化特征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即大多基于单一网络分析其演化特征或模式以仅利用专利数据,该文提出一种新兴技术研发合作网络演化特征分析模型,以专利数据和网络信息为数据源,构建发明人合作网络、专利权人合作网络、发明人和专利权人间隶属关系网络的多层网络,并在多层网络中划分不同的研发合作类型,从多个维度来揭示新兴技术研发合作网络的动态演化特征。[结果/结论]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为案例进行研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 文章旨在揭示相关政策的主题结构特征及其涵义,为政策精神传播、政策制定与优化、产业布局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主要通过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对我国国家及人工智能发展水平不同层级省市的共10项人工智能发展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各省市及国家人工智能政策的内容分布呈现出同一性与差异性并存的特征。最后,揭示了已有政策中文件可能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为相关政策制定和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周鑫  张静  谢津  刘海鸥 《现代情报》2023,(1):141-150
[目的/意义]正确认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放数据的治理工具属性,更好地实现开放数据共享赋能,对推进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字化精准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首先,梳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放数据面临的隐私泄露风险以及区块链技术对该背景下隐私保护的赋能机理;然后,构建区块链赋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放数据隐私保护模式;最后,展开相关管理制度设计以弥补技术局限。[结果/结论]研究通过技术与管理的双重路径为数字社会背景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放数据隐私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基于论文题名快速梳理特定研究领域中的概念,并确定概念所代表的知识之间驱动关系,有助于科学了解研究领域状况,为进一步寻找研究方向提供可能。[研究方法]以信息与知识传播研究领域为例,收集整理题名中包含“知识”研究论文元数据,在Stanford Parser的短语结构分析结果基础上,对驱动关系进行人工审定,并做边界调整、拆分和规范化,得到概念间的真实驱动关系数据,定义若干分析指标,以上述数据为基础构建加权有向图,并基于复杂网络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分析展示在知识驱动方面具有不同特点的概念及驱动路径。[研究结论]该研究借鉴和发展共词分析方法,提出并实现了一种能够揭示研究领域概念之间有方向的知识驱动关系的方法,利用本方法可以发现不同概念在某一领域的驱动强度大小、特定的驱动路径和若干稳定或脆弱的概念团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旨在对内容分析法在工商管理研究中最新发展应用情况进行梳理。[方法/过程]运用内容分析和文献定量统计法,从发展趋势特点与具体应用两个维度,对2010-2019年发表于SSCI期刊的213篇涉及内容分析法的工商管理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结论]近十年,内容分析法在国际工商管理研究中得以广泛使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论愈发受重视;研究主题丰富,应用范围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向战略管理等新兴领域延伸;数据采集范围广泛,网络平台和多媒体信息渐成主要数据来源;应用方式灵活多样,愈发重视与其他研究方法结合使用;计算机辅助编码和定性分析倍受重视;信度检验方法尚有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6.
袁昀  袁勤俭 《现代情报》2023,(5):156-167
[目的/意义]对详尽可能性模型在信息系统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为研究者提供思路和研究方向。[方法/过程]在梳理详尽可能性模型的起源和发展之后,本文将研究问题归纳为详尽可能性模型在信息技术/系统采纳与使用中的应用、详尽可能性模型在在线信息处理与决策研究中的应用、详尽可能性模型在在线信息安全研究中的应用3个方面,并分析各方面研究成果。[结果/结论]现有研究存在信息特征变量角色不明确、双路径作用机制尚存模糊、较少关注定性研究方法、较少关注意愿与实际行为之间的差距、对用户人格特征关注薄弱等不足之处,未来可在以上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理论困境与保护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盼盼 《现代情报》2019,39(6):149-155
[目的/意义]通过对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既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个人信息保护的基础理论与保护路径还有探讨的空间。[方法/过程]从理论困境入手,主要分析个人信息与数据、隐私的概念界分以及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辨析;从保护路径入手,主要分析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个人信息保护技术、行政监管、行业自律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结果/结论]在理论层面,个人信息的概念,应从闭合的"可识别性"到开放的"伤害风险"把握;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应从单一的私有化到复合的两面性理解。在保护路径层面,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趋势,应实现由"碎片化"到"体系化"、"宏观思维"到"微观思维"的转变;个人信息保护的技术着力点,应基于"资金、手段、规范"三位一体的具体展开;个人信息保护的行政监管,应变革"政府参与"模式;个人信息保护中行业自律理念,应实现由原则性的指导到具体性的实践;个人信息自我保护意识,应拓宽"事前保护"+"事后保护"的认知视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研究工具在科研活动中必不可缺,挖掘研究工具的应用特征能从工具视角管窥学科变革、现状及发展态势,对于促进学科发展至关重要。[方法/过程]本文对图书情报学科中引入与使用的Python软件包展开研究,按照功能将该学科应用的百余种Python软件包分成11个类别,通过运用知识扩散理论、网络分析方法等从应用扩散、应用网络、应用领域3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结论]文章明确了Python应用扩散的进程、阶段与动因;揭示了期刊层面扩散的显著差异;分析了Python软件包及软件包类别的组合应用网络;预测了有发展潜力的Python软件包及类型;证明了对研究工具的分析可以比较客观地判定学科发展历程与动向,包括研究范式转型,研究方法与技术的更迭,研究热点的变迁和趋向,研究领域新生及新研究问题的出现等,并可通过分析演变动因,评估学科发展动态、明晰学科前沿、预测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为推进文献知识发现研究方法体系的形成和应用研究的广泛开展,梳理引文分析法与内容分析法结合的不同模式,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在介绍引文分析、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两者结合的必要性;从引文分析法与内容分析法不同结合方式(组合、聚合与融合)的概念解析、研究结构、相关应用等方面,全面展示两种分析方法结合的基本概貌;并给出未来两种方法实现深度结合的研究趋势。[结果/结论]引文分析法与内容分析法结合实现文献知识发现的有效性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可,目前已形成系统的方法体系,其方法理论可推广应用到多源信息融合实现知识发现的研究中去。  相似文献   

20.
朱娟 《现代情报》2017,37(5):166-171
[目的/意义] 对在线虚假评论的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分析研究现状,明确未来研究发展方向。[方法/过程] 以CNKI和Web of Science文献为研究对象,从文献分析的视角,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虚假评论的识别方法、特征提取以及防治策略的角度,对国内外虚假评论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和概括了本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存在的问题。[结果/结论] 研究表明,在虚假评论的识别方法上,需加强对半监督和无监督学习的研究;在特征提取上,可考虑本体技术的应用;在防治策略上,要考虑多学科多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