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学界关于曾国藩《十八家诗钞》研究的文章还是比较少,还未见有专门的论文和论著,其研究成果仅仅散见于曾国藩诗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中。《十八家诗钞》有着很大的研究空间。一是《十八家诗钞》的选诗歌标准,二是曾国藩编撰《十八家诗钞》的原因,三是《十八家诗钞》对后世的影响,四是《十八家诗钞》的价值何在。  相似文献   

2.
明末郭濬所编的《增定评注唐诗正声》,参考了唐汝询《汇集唐诗十集》合编明代具有影响力的唐诗选集的做法,将高棅《唐诗品汇》、李攀龙《唐诗选》两种唐诗选本用新的体例进行合编,且将李《选》独选的篇目及郭濬自认为属于唐诗“正声”而高、李二人漏选的篇目增入。注释及评语方面,高棅《唐诗正声》原编收录评语计27家,以唐宋间最多。而郭濬本精选评语23家,以明代评语最多,高氏所收评语大多汰去。此外,郭濬又将高、李两种选本中属于“平调”的诗作别编为附录,附于每卷之后。选诗的增删和评语的辑选,体现了郭氏作为晚明唐诗选家有别于明代前期以高棅、李攀龙为代表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3.
杜诗学(上)廖仲安一、“杜诗学”的由来“杜诗学”,简称“杜学”,顾名思义,就是有关杜甫诗歌的一切学问。但是,“杜诗学”和“杜学”的名目,在历史上出现颇晚。“杜诗学”之名,始见于金人元好问的《杜诗学》一书,其书引言全文如下:杜诗注六七十家,发明隐奥,不...  相似文献   

4.
黄生的《杜诗说》是影响于当时却淹没于后世的一部杜诗评论和研究著作。黄生在《杜诗说》中,将孟子所提出的“以意逆志”原则作了重新诠释和具体化,并以其作为评论和研究杜诗的基本方法,力图揭示杜诗的本意。对《杜诗说》评论和研究杜诗的方法所作的初步探讨,通过对《杜诗说》的钩稽认为:黄生所提出的“深悉公之生平”、“综贯公之全集”、“融会一诗之大旨”三原则,就是“以意逆志”的具体化,是黄生在《杜诗说》中分析和研究杜诗的主要方法。黄生对杜诗创作本意的认真探寻,体现了他作为训诂考据学者的严谨学风。  相似文献   

5.
陈世镕是道咸时期皖诗名家,他将自己诗学观念与地域文化的认知映射到其编纂的《皖江三家诗钞》中。《皖江三家诗钞》辑录汪之顺、余鹏年(附余鹏翀)、江尔维诗作,三家各自的别集存世情况与入选原因各有不同,被构建成为一个地域诗歌体派。怀宁当地闲淡自适又相对质实的地域文化风气对“皖江三家”诗风形成与诗名传播起到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士禛评点《钱注杜诗》的杜诗评语与邵长蘅杜诗评语基本相同,将二人杜诗评语全部辑录进行比较,根据《钱注杜诗》卷十一末朱笔书曰“乙未二月望月系毕”一语,以及邵长蘅与宋荦的密切关系,对王士禛杜诗评语进行厘定考证,得出了《钱注杜诗》中王士禛的杜诗评语是佚名所录而成,且归属权实属邵长蘅的结论.杜诗评点出现文献混淆的原因,首先在于杜诗评点发展到清代,评点家甚多,集评本辑录数名家之评语,难免混淆;各种杜诗评点版本的评语本身常被借来借去,便出现了假冒现象.其次是邵长蘅杜诗评点具有独到之处,评点本又未刊刻示于公众,故会邵冠王戴.此外,评点者以王士禛之名势来提升《钱注杜诗》版本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白、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两座丰碑,这两座丰碑的树立首功当推韩愈。旧来对韩愈论李、杜的讨论,囿于《旧唐书.杜甫传》提出的所谓“李杜优劣论”,仅定位于韩愈于李、杜不分先后优劣。通过对这一曲解的辨证,可以纠正前人对韩愈论李、杜名篇《调张籍》内容的误解及编年错误,揭示韩愈论李、杜意在提倡学习李、杜诗充分反映社会现实,以变革大历以来回避现实而少意气的优游和平诗风的要旨,以及韩愈奠定后世以李、杜诗为典范的诗学传统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时期,众多注家纷纷对杜甫诗歌进行笺注、校释,钱谦益所撰《钱注杜诗》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阐释成果,突出贡献是开创了"诗史互证"的阐释方法。钱氏的阐释方法表现为,借助历史材料发明诗人心曲、以考证史事为侧重、以抉隐发藏为旨归,在阐释杜诗时往往将古典与今情相通、借李唐往事暗指明代政治、委婉抒写明末政治及己身所处的艰难环境,具有较鲜明的个人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9.
《原诗》是中国古代诗学批评的重要论著。叶燮在《原诗》中以杜甫为核心,以杜诗为参照系,通过对韩愈、苏轼等个体诗人与“俗儒”“宋人”“今人”群体诗人的诗作品评,构建起一套关于“情”“事”“理”“自我”“面目”“胸襟”“议论”“风会”的诗学思想理论体系。同时,叶燮的杜诗批评具有思辨性,彰显出以杜诗为参照的叶燮诗学思想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探寻林兆珂生平与家学渊源,考察其《杜诗钞述注》中诸多文献学问题,发现《杜诗钞述注》是林兆珂糅合前人研杜成果基础上的“混成式”作品。  相似文献   

11.
王世贞与《金瓶梅》的著作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作者不必求新,《金瓶梅》作者的答案就在明人笔记中。《金瓶梅》12种手抄本源于王世贞家;被陆炳“诬奏”、“籍其家”、“沉冤”,“托之《金瓶梅》且最早拥有《金瓶梅》手抄全本的“王大司寇凤洲先生”只能是王世贞;《玉娇李》与《金瓶梅》同出一人之手,《玉》作者是王世贞,《金》作者也应是王世贞;《金瓶梅》“指斥”的“时事”与王世贞家世相关,所写明代官吏多为王世贞的熟人;《金瓶梅》大量借用他书素材正是王世贞提倡模拟方法在小说创作中的实践;大哭:李瓶儿与善写丧葬场面体现了王世贞的家庭遭际、哭癖个性与心理特点。吴晗文章及“非王”说未能剥夺王世贞的《金瓶梅》著作权。  相似文献   

12.
程溶《耐寒斋诗钞》在国内几部大型目录书中的著录一直存在出入,《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载已较为准确,但没有指出前代目录书中的缺漏,这导致新出《安徽文献总目》也沿用了《皖人书录》中“道光二十二年”的失载。根据考察,《耐寒斋诗钞》有道光二十五年刻本和民国钞本两个版本留存。通过比较不同目录书中的差异和对两个版本进行比刊可知,“道光二十五年”是正确的成书时间。《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著录对象并非“家刻本”,而是民国钞本,因此其统计的诗歌数目是钞本存诗数目。  相似文献   

13.
李瀷《星湖僿说》是朝鲜时代较为重要的诗话专著,具有非常重要的诗学理论价值。尤其是其中的诗文门共计三百八十余条,与杜甫有关的条目就多达五十余条,这些材料或论及杜诗的文学地位、或论及杜诗的思想内容、或对杜诗进行评说。李瀷作为朝鲜朝后期实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对杜甫诗歌的批评可以一窥朝鲜文人对杜甫诗歌的接受。  相似文献   

14.
《滨州学院学报》2021,(5):51-55
《武定诗钞》系列包括《武定明诗钞》《国朝武定诗钞》《武定诗续钞》与《武定诗补钞》四种,专收明清时期武定府籍人士诗作。《武定诗钞》系列收录作者多,诗作多;所收诗歌题材广,关注现实的作品多,题材多样;保存了所录诗人的传记等资料。《武定诗钞》系列是研究该地域文学、家族文学的第一手珍贵资料,甚至在明清文学研究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5.
卢元昌《杜诗阐》是一部研究性的杜甫学著作,其核心是阐释杜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充分展示杜诗的魅力与精妙。《杜诗阐》的阐释方法是以意逆志,阐释诗意分两步:一是对杜诗文本的阐释,二是提出自己对杜诗的新见解,二者结合既能理解杜诗的基本意义,又能理解言外之意。《杜诗阐》既注重杜诗艺术研究与内容研究的结合,又注重杜诗结构和语言艺术的研究,并多有创获。《杜诗阐》对杜诗的注释相当简明,只注自己认为是注家该注而没有注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名医戏官明代医药家李时珍曾任四川蓬溪知县,后因继承父志编修《本草纲目》,决意辞官回乡。离职前,接任的县官为李时珍饯行。席间,那新官求道:“素闻李公医道高明,可否为下官开帖滋补单方?”  相似文献   

17.
王士禛评点《钱注杜诗》的杜诗评语与邵长蘅的杜诗评语基本相同,将二人杜诗评语全部辑录进行比较,根据《钱注杜诗》卷十一末朱笔书曰"乙未二月望月系毕"一语以及邵长蘅与宋荦的密切关系,对王士禛杜诗评语进行厘定考证,得出了《钱注杜诗》中王士禛的杜诗评语是佚名所录而成,且归属权实属邵长蘅的结论。杜诗评点出现文献混淆的原因,首先在于杜诗评点发展到清代,评点家甚多,集评本辑录数名家之评语,难免混淆;各种杜诗评点版本的评语本身常被借来借去,便出现了假冒现象。其次是邵长蘅杜诗评点具有独到之处,评点本又未刊刻示于公众,故会邵冠王戴。此外,评点者以王士禛之名势来提升《钱注杜诗》版本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18.
姜友芝 《学语文》2011,(5):52-53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散文家。钱基博称他是明代最杰出的散文家.这种评价是中肯的。归有光在散文方面推崇司马迁的《史记》,“得其神理”,同时也尊崇唐宋诸家。他的著名作品有《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其中《项脊轩志》是他的杰作。  相似文献   

19.
明代承继宋代理学思想,开创了理学史的极盛时期。文人鸿儒乃至政客不仅习学其思想,更崇尚“诗学唐宋”,尤以仿杜诗为最。因而衍生出不少仿杜诗之作,明代文学中兴大家、复古派前七子领袖李梦阳将此一类诗统称为“杜格”诗,并首推其师一代首辅、华盖殿大学士杨一清。下面这一首其笔下的《山丹题壁》,正是“杜格”诗中的经典佳作:关山偪仄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相似文献   

20.
曾被后人尊为开一代诗风的陈子昂,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他的一生却很短暂,只活了四十二岁,便死于非命。对于陈子昂的死因,历代的诗人墨客以及研究者们都十分关注,如诗人杜甫在《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中说:“遇害陈公殒,于今蜀道怜。”按照杜甫的看法,陈子昂属“遇害”而卒。对于杜说,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仇兆鳌《杜诗详注》为引《旧唐书·陈子昂传》注云:“子昂父在乡,为县令段简所辱,遽还乡里。简乃因事收系狱中,忧愤而卒。”《旧唐书》此述,实际上是本之卢藏用《陈子昂别传》(《文苑英华》卷九七三)的记载。卢文为:“子昂性至孝,哀号柴毁,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