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宾十的十中心语[记作(V+N_1)+的+N_2]是动宾短语作定语的前定式偏正结构,如“写小说的人”“看书的小朋友”。在这一显性语法关系背后蕴含着比较复杂的语义关系。本文试根据这一格式的语义关系及变换形式,对中心语进行语义归类。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在+N_1+的+N_2"格式存在的句法歧义进行分化,发现该格式具体可分为"在+N_1[方位名词]+的+N_2[处所名词]"和"在+N_1[处所名词]+的+N_2[处所名词]"两种多义格式类型。导致该格式歧义主要有四个限制因素:一是不同语境中,"在"既可以是介词,也可以是动词;二是N_2[处所名词]具有[-方位]的语义特征;三是N_1、N_2必须都能作"在"的宾语;四是N_1和N_2之间必须能构成修饰关系,且"在+N_1[处所名词]+的+N_2[处所名词]"格式还必须满足N_1[处所名词]?N_2[处所名词]。该格式的句法歧义与"在"有关,在不同的语境中,"在"的语义指向不同,形成了多指歧义关系,这是导致其句法歧义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作为称谓的N_1+N_2式定中粘合结构非常普遍,且构词能力最强、能产性最高。本文以"N+汤"类语法结构为例,虽然形式都表现为N_1+N_2,但是结构内部却存在着语义差异性。对这一结构语义模式的分析,不仅会使我们对该语法结构有更深入细致的认识,还有助于对外汉语中留学生对此类结构的语义理解。  相似文献   

4.
在“V+D+N”的结构中,V代表单音节动词,D代表“的”,N代表名词。根据N的性质,V+D+N结构可分为两类:(1)V+D+Na,(2)V+D+N_(-a)。N_a表示能主动发出动作的对象,本文专指人;N_(-a)表示不能主动出动作的对象,本文专指物。例:(1)写的人,(2)写的文章。(1)式有歧义,(2)式没有歧义。本文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以"走后门"为代表的一类"走+N_(处所)"惯用语结构语义成因的剖析,认为"走"作为不及物动词搭配N_(处所)的非常规结构在历时层面是古代汉语状语后置的遗留,在共时平面是在句法生成中,V要求语义靠近核心的原则与不及物动词宾语位置空缺,为N_(处所)进入提供的可能。在两者作用下,形成"走+N_(处所)"非常规搭配的结构。在语义形成上,"走"的转喻及"N_(处所)"的隐喻,以及两者结合后的整体隐喻形成该类惯用语结构。在教学上,将"走+N_(处所)"的结构语义形成的规律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语义层层揭示的手段,将属于语义隐晦的"走+N_(处所2)"惯用语语义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6.
“名_1+的+名_2”结构中心名词省略的语义规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汉语中,由“的”构成的名词性偏正结构中心名词往往可以省略,由“的”字短语直接代替整个偏正结构。本文专门讨论“名_1+的+名_2”结构(即“名词性修饰语+的+名词中心语”)“名_2”省略的语义规则。§1 “名_2”的省略同“名_l”与“名_2”之间的语义关系有某种程度的对应关系。就一般情形来说,当“名_1”与“名_2”之间有以下几种语义关系时“名_2”可以省略: A.表领属(非固有关系)①:这是我的衣服,小王的[衣服]在床上。B.表处所:天桥下的茶馆还卖烧饼,街口的[茶馆]不卖。  相似文献   

7.
<正> 含结果补语的“把”字句,从结构形式上可以分成两个小类。一类是组合式的,在述语和补语中间有个“得(的)”字(如“把个懒驴子逼的上了磨了”);另一类是粘合式的,补语直接粘附在述语后面(如“把灯吹灭了”)。这两种“把”字句,形式不同,作用也不同。这里,我们根据明清白话小说的材料,试图从语义方面探讨后一种“把”字句的特点。一1.1 含粘合式结果补语的“把”字句,除两个谓词性成分(下文记为V_1、V_2)外,通常还有两个名词性成分(分别记为N_1、N_2),如“他把我船板都打通了”(记为N_1+把N_2+V_1V_2了)。下面,我们先从V_2与N_1和N_2之间的语义关系来看这种句式的特点。先举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把"字句中的"把+N_1+当(成/作)+N_2"句式的功能是把某确定的事物认同为另一事物。这种看法总体来看没有问题,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该句式中N_1与N_2的关系多样。其中,"当事(V.)""当人(V.)"这两个短语尤其特殊,与其他"把+N_1+当(成/作)+N_2"句式不同。本文基于语料库并借助文本处理软件,首先阐明"把+N_1+当(成/作)+N_2"中N_1与N_2的关系,并据此说明"当事(V.)"和"当人(V.)"的特殊性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认知语法的理论框架下研究"给"字结构"NP1+V+给+NP2+NP3"的象征关系发现,"给"字结构"NP1+V+给+NP2+NP3"和其语义结构"施事+动作+与事+受事"之间的象征关系是通过"自主/依存联结"实现的.运用"新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分析了"NP1+V+给+NP2+NP3"的语义合成过程,以期对其语义建构机制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见+Vt"中"见"并非表被动的虚词或表指代的代词或副词。当"Np_1+见+Np_2"中的"Np_2"被"Vp{=A(施事)+Vt+R(受事)}"取代,句式变为"Np_1+见+Vp"。从认知角度来看,语言使用者若从R的角度描述事件,句式"Np_1+见+Vp"变为"R+见+Vt","见"为"遇见"义;若从A的角度描述事件,句式"Np_1+见+Vp"变为"A+见+Vt","见"为"显露"义。"见+Vt"中"见"这两种意义都是从"看见"义发展来的,它们之间是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汉语中"NP_1+V_1+NP_1+的+N_1,NP_2+V_2+NP_2+的+N_2"此类格式进行初步探索,从形式到意义进行分析和解释,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该类结构,同时对该格式中真伪定语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轻动词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为非"给予"类动词进入"V+给+N_1+N_2"结构的动因分别在形式与意义上找到依据。轻动词理论认为,在双宾句结构外层存在一个没有实体但有"给予"义的轻动词"v",为了满足v必须粘附在实义动词上的要求,本该与"N2"构成动宾结构的实义动词需要提升到"v"的位置与之并和,在形式上给非"给予"类动词进入"V+给+N_1+N_2"结构提供了理论基础。构式语法理论认为,最先进入"V+给+N_1+N_2"结构的"卖"类动词自身具备"给予"含义,在使用过程中该结构产生"有意义地给予"的构式义,"寄"类动词随后进入该构式,经过推衍、类化使得非"给予"类动词也进入了"V+给+N_1+N_2"结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现代汉语中“VP1得+VP2”结构中“VP1得”的话题化的考察,发现“VP1得”作为话题具有句法和语义上的一系列表现:前置性、话题后的停顿或语音延长、话题标记、话题的省略、话题的并列、话题和副词的位置关系、话题的体词化、话题与句子自然重音的关系、“VP2”部分的述谓性表现等;“VP1得”还具有体词性话题所具有的话语功能,而这些功能和“VP1得”作为话题与后面述题之间深层次的语义关系紧密相连。“VP1得+VP2”结构中VP1和VP2之间的语义关系,归结为用“VP2”说明“VP1得”所涉及的动作或状态的量幅。  相似文献   

14.
蔡莉 《语文知识》2012,(3):36-38
句式NP1+V2+NP2中部分中心语为体词性短语NP2可以分裂移位到句首,部分则不能。文章从V2的语义特征和NP2的內部语义关系考察分裂移位的相关因素。分析认为当V2所在的句型与NP1+V2+NP2相符,NP2是以体词为中心的偏正短语,且语义类型均为受事和中性宾语时NP1+V2+NP2能进行分裂移位。此时,NP2內部结构还具有如下特征:NP2为限定性或描述性语义关系且中心语为实体名词,修饰语均对中心语有分类的区别性特征。最后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角度对分裂前后句式变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朱蓉蓉 《华章》2007,(12):231-232
排歧问题是在现代汉语本体研究和计算机句处理中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句式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和语言运用分析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对"把+N+给+N\Pron+Vt+补语"这一句法格式进行分析和歧义消解.  相似文献   

16.
“V+你的+N+吧!”句式是一种具有双重表义功能的特殊祈使句,语义成分“你的”义值已经虚化。该句式有其存在的特殊语境,动词“V”必须能形成“你+V+N”的语义结构,“N”在此句式中隐含着被主观肯定的语义条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N_(受1) V N_(受1)句型的分析和近似句型的比较,概括了汉语句子变换形式的丰富与否,不但取决于“述语”的词类等因素,还取决于主语与宾语所存在的关系,尤其是隐性语法关系。在分析N_(受1) V N_(受2)句型中是以变换为中心并辅以语义、表达等手段来概括其特点的。N_(受1) V N_(受2)指“南瓜刮掉了皮”、“文章删去了一段”、“小张割掉了阑尾”,“房子租给他一间”之类的句子,其特点如下: (1)主语,宾语均为受事成分。主语与宾语之间有从属关系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V多为述补结构(A、B、C类)也可为单一动词(D类)。 (3)变换形式比较灵活。  相似文献   

18.
“给+NP”中NP的语义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句子的深层语义关系 ,可把“给 +NP”中NP的语义范畴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 :按照句法语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每个名词短语以“格的关系”和动词发生联系。“格的关系”即不同的语义范畴 (《“格”辨》 ,2 4页 )。按照这个原则 ,可以把“给 +NP”中的NP划分为 :〔对象〕、〔施事〕、〔受事〕 ,以及语用成分。其中“给 +〔对象〕”是“给+NP”结构的主要用法。第二层 :〔对象〕范畴进入组合后 ,由于动词选择限制关系不同 ,又可以次范畴化为 :〔受物〕、〔受益〕、〔受损〕、〔朝向〕等几个小的范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给”字句的一些句法特征。  相似文献   

19.
探讨双宾语结构及其特点,这对辨识与其相似的句法现象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试谈双宾语结构(V+N_1+N_2)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非常+N”在媒体和生活中纷纷亮相。对这一现象主要有两种看法:有些人认为“非常+N”是副词+名词结构;有些人认为“非常+N”结构中“非常”用的是“非同寻常”之义。本文从语法性质、语义指向、语用价值三方面对这一现象作试探性研究,认为“非常+N”是多义结构,它的出现和存在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