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物质的存在方式,一种是有形的,一种是无形的,有形的物质看得见,摸得着;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并不是没有物质存在。即使是真空,也是相对的,是相对于有形物质而言,真空之中不存在“有形之物”,但真空不等于什么都没有。物质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物,一种是场,在不见可视之物的地方,“场”可是存在着,因而真空不空。 舆论场就是一种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形态,是一种聚合了的意识现象。 舆论场具有无形的驱使力和感召力 舆论场一旦形成,就具有一种无形的躯使力和感召力。很多现象说明,一个人…  相似文献   

2.
孙磊  王晓冬 《军事记者》2004,(11):40-42
舆论战已成为信息化战争时期一种倍受关注的作战样式,信息化战争的信息主导、体系对抗、综合集成、精确打击这些作战理念同样适合于指导舆论战。本借鉴信息化战争的“精确打击”思维,来剖析舆论战中的“精确打击”。“精确打击”与其说是一种战法,不如说是一种思维。在军事行动中,精确打击的含义是:综合运用信息优势和各种精确作战能力,对作战力量实施精确的投放,对打击效果进行精确的评估,对作战部队实施灵敏的指挥与控制,从而以最低的风险和最小的代价达成理想的作战效果。舆论战中“精确打击”(以下简称“精确打击”)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精选少数个体进行“点对点”的打击,二是针对目标群体精选内容进行有效打击。最近几次信息化战争已显示舆论战正在向“精确打击”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自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来,战争在全世界范围内几乎从来没有间断过;而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成长于六七十年代的电视,又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越战是第一次通过电视展示的“战争真实的恐怖”,对此,西方研究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公众放弃对战争的支持,媒介主要是电视要对此承担责任。这种观点在美国的政治圈内比较“流  相似文献   

4.
胡迅 《军事记者》2002,(2):29-30
进入20世纪后,战争发生了重大改变。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学家汉斯·摩根索通过考察战争中“情绪和信念上完全把自己认同于本国战争的人口比例”、“参战的人口比例”、“受战争影响的人口比例”等几个要素,认为现代战争已经成为总体战争。归根到底,战争是一种社会行为,而只有社会的某种共识才能形成社会行为,因此,战争时期,国家内部舆论的统一极其重要。舆论的力量固然不能代替物质的力量,但物质的力量缺少了舆论的支持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是因为人们的行为无论是个人行为抑或是集体行为都是一种有意识行为,受思想观念的支配。新…  相似文献   

5.
关于对外军事信息传播的思考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是一种能量,也是一种战略资源。如果说,战争的利器在农业时代是长矛加大刀,工业时代是飞机加大炮,那么信息时代的军事信息传播则是战争中另一种克敌制胜的“杀手锏”。20世纪末期先后爆发的马岛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21世纪初围绕“9·11”恐怖袭击事件展开的反恐怖战争,给人们展示了有别于以往的全新作战样式——信息传播已经成为战争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工具。 海湾战争后,美军在修改的《作战纲要》中特意写道:“媒体传播的力量能够对战略方向及军事行动的范围,造成戏剧性的影响。”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说过:“在宣传上花1美元等于在国防上花5美元。”法国前总理若斯潘也曾说:“法语在因特网上的传播,不要躲在马其诺防线后面,而要驾驶着坦克进行攻击。”可见,对外军事信息传播在信  相似文献   

6.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而新闻是“不流血的战争”。震惊全球的伊拉克战争早已落下帷幕,然而,对这场战争的研究和思考仍在继续。研究伊拉克战争的论比比皆是.可深入探讨战争新闻规律和舆论功能的书籍却很少。由胡全良、贾建林撰写的《较量——伊拉克战争中的舆论战》一书,是研究战争与舆论方面的专,已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7.
1898年4月至12月的美西战争规模不大、时间不长、参战人数也不多,这样一场战争之所以在世界战争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是由于它作为第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的标志性意义。一般认为,美西战争之后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在美国国内,许多人将这场战争视为“报纸的战争”或者“  相似文献   

8.
江作苏 《新闻前哨》2002,(11):13-14
谁都知道“市场”是“无形之手”,它可以在调配资源上发挥作用。而“无形之脚”是什么?经济学家指的是“寻租”。在经济学中,“租”的原意是指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超过了社会平均水平的那部分剩余。所谓寻租是指那些借助于权力的力量,来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非生产性活动。寻租会使市场机制失去作用,经济学家们称之为“看不见的脚”或“无形之脚”。由于寻租行为是公平竞争的大敌,把人导向腐败,人们形象地把它看作是用“看不见的脚”踩住了“看不见的手”。寻租行为不管在什么社会制度下都会产生。它的行为特征是以权牟利,尽管…  相似文献   

9.
王海 《军事记者》2004,(9):32-34
随着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战样式的变革,战争愈来愈朝着“不直接杀伤敌人的肉体,而又迫使敌人战败”的方向发展。施计用谋,已远远超出了战场的时空而有效地作用于战争。而战时新闻宣传,作为非常状态下的政治传播的一种手段,在战争双方的战略战术使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战争,作为矛盾冲突的焦点历来备受人们关注,因而也成为新闻界报道的热点。有人说,战争是新闻之母,也有人说,战争的第一个受害者就是新闻。纵观美国现代新闻史,可以看出一条清晰的脉络:美国政府用一只无形但却威力巨大的手越来越紧密地控制了美国媒体,尽管它一再标榜给媒体“以世界上最充分的新闻自由”。与此相对应的,则是美国新闻界新闻道德的日渐堕落,尽管它也是一再宣称“客观、公正、准确地报道新闻事实”。 美国政府在战时对新闻的控制由来已久。早在南北战争时期,就已经有了新闻界自动接受强制检查的先例。第一、二次世界…  相似文献   

11.
王亮 《当代传播》2003,(3):79-81
战争舆论战略,是指一定国家组织或政治集团对有关影响战争成败的大众议论所做出的全局性筹划和指导,它随战争形态的变化而变化。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世界战争形态发生了显变化,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美国的舆论战略也随之呈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向。主要表现为奉行更为积极的威慑舆论战略,采取更加成熟的新闻管制政策和实施“非线性”的心战舆论战略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舆论:悬在虚空的大地?--李普曼《公众舆论》阅读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旦 《新闻记者》2005,(11):68-71
“舆论”这个东西有点“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味道.触摸不着又无处不在。恰如王安忆《长恨歌》中所描写的,像无声的电波,在上空交叉穿行:像无形的浮云,笼罩着全城,而且会酿就一场是非的雨.是那种纠缠的、绵密细软的、飘飘洒洒霉透每个石库门角落的黄梅雨。美国看来也不例外,否则李普曼也不会说:“一般都认为,存在着一种叫做‘公众舆论’的力量乃是理所当然的。”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舆论监督的性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力丹 《新闻知识》2003,(11):18-19
现代舆论学研究中的“舆论监督”是一个主谓结构的词组,指的是公众通过舆论这种集合性意见形态,对各种权力组织和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包括著名记者)自由表达看法所产生的一种客观效果。这是一种自然存在的、无形的监督形式。公众表达的意见可以是赞扬、批评,形式和渠道也是多样化的。“人口皆碑”、“人言可畏”,便是正、反两种舆论监督的效  相似文献   

14.
杜娟 《军事记者》2005,(1):38-39
“宣传”一词,在中国古代就已有之。它作为一种社会说服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操作术、攻心术。值得注意的是,它的运用与军事和战争活动密切相联。军事宣传作为宣传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个特殊成员,历来为战争行动高度重视。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通过战场上的宣传心理较量以达到震动敌方军心、动摇敌方斗志,进而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例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15.
张宁 《中国广播》2005,(11):55-58
在历时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军事战争背后,隐藏着一种无形但却同样激烈的战斗——电波战,它是主要参战国全力比拼的没有硝烟却火药味十足的战场,也是继海、陆、空军之后的第四战线。  相似文献   

16.
舆论的力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化的加快,知情权和话语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舆论的力量也随之受到人们的重视。舆论的力量是无形的。却是巨大的,它不是一种强制的力量,它的力量在于对精神上、道义上的无形的影响。它没有任何强制作用,不能命令人们必须这样做、不许那样做,但是它却能够表达人心的向背,  相似文献   

17.
路石 《天津档案》2006,(2):47-47
同任何事物具有两重性一样,“压力”既有正面效应。也有其负面效应。首先应该肯定。有压力并非坏事,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动力。比如,“贫穷”是一种压力。但它可以转化成催人奋进的勇气,变为“穷则思变”的行动;身处“逆境”是一种压力,但是它能够磨砺人的意志。使其转化为人生的宝贵财富;“失败”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但通过总结教训可以转化为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动力等等。这些无疑都是压力所带采的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18.
舆论战是“战”又是舆论传播,它一方面具有战争的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舆论传播特别是新闻传播的特性。这种内在的双重属性,决定了舆论战的运行不仅要受到战争规律的制约,也要受到舆论传播规律特别是新闻传播规律的制约。这就要求传播者在谋求舆论战效能优化的过程中,要将其双重特性统一起来,使两者相互兼顾而非互相对立。舆论战内在规范的几对矛盾战争诡道性与新闻真实性的悖反。孙子曰:“兵者,诡道也”。在军事领域,宏观到战略层面,微观到战术范围,无处不用诡诈之术。列宁说得好:“没有不用军事计谋的战争。”丘吉尔的一段话更是被反复引用…  相似文献   

19.
舆论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究竟有多大作用?马克思曾宣称:舆论是一种普遍的、无形的和强制的力量。恩格斯强调指出:世界历史——我们不再怀疑——就在于公众舆论。其他如圣西门、甚至对舆论十分挑剔和谨慎的黑格尔,也对舆论的巨大力量深信不疑。在我国,古人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观舆论,知  相似文献   

20.
《军事记者》2002,(2):25-26
10月7日,世纪第一战在美国对阿富汗空袭的炮声中打响。与此同时,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新闻宣传大战也日趋白热化。正如战争本身的“非对称性”一样,这不仅是世界头号军事强国及其盟国对一弱小群体的军事打击,也同样是超级发达的美英媒体和极其弱小的阿富汗新闻传媒之间的生死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