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国泉 《家教世界》2013,(8X):127-128
美术欣赏教学是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培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助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想象力,所以上好美术欣赏课是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从中学美育的性质和新课标的要求出发,针对中学美育的教学现状,从多元化的角度对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做出探索,力图为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在新课标实施下找出新的思路和合适的教学途径。  相似文献   

2.
韩淑芳 《广西教育》2014,(29):126-126
正美术欣赏课不仅要传授学生美术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审美能力。要使美术欣赏教学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理解能力与美学感受力的目的,教师就要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科学选择,善于从小学生的学习特征、认知能力等方面出发,打造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中收获知识,获取审美鉴赏能力。一、调动学生美术欣赏的兴趣兴趣是个人的情感倾向,是个人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浓烈的情绪色彩。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对于小学美术欣赏课也是如此。美术欣赏属于艺术范畴,具有一定的复  相似文献   

3.
朱文菊 《山东教育》2002,(26):50-51
美术欣赏教学是初中美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具有重要的作用。纵观当前的初中美术教学,美术欣赏约占总课时的15%,贯穿了整个初中审美教学的全过程。欣赏课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必须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学生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以达到预期目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违背美术欣赏教学规律的一些误区。分析和揭示这些误区,并提出相应的矫正策略,是提高美术欣赏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误区一:上课开始,教师出示范图…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都停留在以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目的的状态上。要实现素质教育,就必须将美术欣赏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在欣赏课中创设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的;通过正确的方法,深层次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构建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不断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等方面,探讨了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初中美术欣赏课是美术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很多教师却不能很好地展现欣赏课的作用,那么,如何使美术欣赏更加切合实际,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衰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智慧,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美术欣赏课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不能用单一教学方法,一味地灌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应该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创新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地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  相似文献   

6.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欣赏兴趣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是欣赏成功的关键。美术是视觉艺术,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在学校硬件设施逐步完善的今天,运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中外美术史上的名作以及它们的艺术特点,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也提高了欣赏课的有效性。二、找准欣赏的最佳角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7.
美术欣赏作为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起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文章分析美术欣赏课中培养学生艺术感受力的重要意义,探讨培养学生艺术感受力的措施,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美,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剖析,结合创作背景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8.
陆红弟 《职教通讯》2014,(33):39-41
职业学校的美术欣赏是公共艺术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可以培养、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中小学美术欣赏课应做到:居高临下,驾轻就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美的演绎与升华。  相似文献   

9.
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初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知识修养的不足,能对美术作品积极主动地欣赏是比较困难的。那么,如何在美术欣赏课中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综合审美素养,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0.
小学美术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对艺术家及其作品有全面的认识;要通过欣赏、感受、体验、交流、外化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欣赏技能,并能应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欣赏美术作品;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探讨了如何以审美为中心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发挥美术欣赏课的功能和价值,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徐建君 《海南教育》2011,(12):61-61
美术欣赏课的作用在于其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能够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培养学生崇高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高中阶段美术欣赏课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高层次的拓展  相似文献   

12.
初中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课能够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开阔学生的音乐眼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是培养初中生音乐鉴赏能力以及艺术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课的本质就是审美教学,因而初中音乐欣赏课一定要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注重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但由于初中生的能力水平、应试教育的影响等主客观原因,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效果一直并不理想,本文就此试探析提高初中音乐欣赏课效率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3.
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美术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素养、审美能力的重要部分,所以高中老师应采取有效手段开展美术教学,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简单论述了培养高中生审美能力的意义和作用,随后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培养战略,旨在通过高中美术欣赏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相似文献   

14.
初中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一定的美术绘画、欣赏和审美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艺术审美眼光和审美观念。本文从初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审美能力提升的方法和审美能力培养要注意的方面谈初中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一、剖析美术教育现状,思考素质教学开展初中美术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可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初中美术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也抱着学者玩的心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  相似文献   

15.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新课程的根本要求。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要以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提升审美效果为目的组织教学。本文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提高美术欣赏课教学效果的策略,以期能为进一步提高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质量提供教学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6.
赵建芳 《成才之路》2012,(10):65-65
正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在审美活动的实践中提高的,而中学阶段的美术欣赏课是最重要的审美活动之一。美术欣赏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旨在通过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观察、分析、理解、评价活动,促进学生扩大艺术知识面,  相似文献   

17.
美育活动应纳入义务教育整个过程之中。美育活动是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来实现的。在职业中学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专业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个性(艺术个性)发展,不断提高其艺术修养。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鉴赏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利用美术欣赏课丰富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无论是美术史内容,还是欣赏,  相似文献   

18.
吴广芬 《快乐阅读》2013,(10):96-96
初中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一定的美术绘画、欣赏和审美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艺术审美眼光和审美观念。本文从初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审美能力提升的方法和审美能力培养要注意的方面谈初中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美术学习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美术学习中,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欣赏·评述"则更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为此笔者通过三个方面:让专题欣赏课"动"起来、让随堂欣赏课"活"起来、让现场欣赏课"静"下来,来阐述怎样有效提高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效果,并实现引导学生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学生美术"欣赏·评述"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高丽 《考试周刊》2014,(39):180-180
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旨在通过欣赏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