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称"××居士"唐代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号六一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词人秦观,号淮海居士,周邦彦,号清真居士;朱淑贞,号幽栖居士;南宋文学家刘克庄,号后村居士;词人李清照,号易安  相似文献   

2.
这个人叫苏轼,就是那个站在船头吟唱着"大江东去"的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著名诗人、词人。这些妇孺皆知,可真正了解他的人多乎哉?不多也。  相似文献   

3.
漫话居士     
初中文言诗词中不少作者自号为“某某居士”。如:李白“青莲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欧阳修“六一居士”、苏轼“东坡居士”、袁枚“随园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等。何谓“居士”?《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在家信佛的人”。其实“居士”一词在古代有多种含义:一指有  相似文献   

4.
苏轼是中国宋代的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对书画及文学都很擅长。苏轼的文章写得非常好,人们常把他和唐代的韩愈相提并论,称为“韩文如潮,苏文如海”。苏轼有一种读书的绝妙方法,后来被世人叫做“八面受敌”法。什么叫“  相似文献   

5.
《次韵陈海州书怀》、《次韵孙职方苍梧山》是苏轼咏苍梧山的名作。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与王安石政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辅导》2011,(31):2+51-F0002,F0003
苏轼,字子瞻,义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7,(4):63-69
苏轼的寺院碑文书写,表现出多层面的佛教诉求:心系丛林,寻绎佛教真谛;反躬自省,审视生命本相;立足当下,探究济世价值;荐福先人,滋养人伦情怀。这种多维度的精神面向,是由苏轼作为居士、迁客、儒者和人子的文化人伦身份决定的。苏轼关于寺院的碑文在朝廷、士林和民间三个维度层面彰显了佛教的当下价值。  相似文献   

8.
《前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著名作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幼年熟读经史,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二十一岁中进士,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宋神宗时,王安石积极推行新法,苏轼针对变法的一些弊端,上书反对,并作诗进行讽刺。元丰二年(公元一○七九年),谏官李定、何正臣等摘出苏轼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构陷罗织,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御史台)诗案”。几经磨难,苏轼幸免于死,责  相似文献   

9.
苏过(1072—1133)字叔党,号斜川居士,苏轼幼子,时称小坡。从小跟随苏轼宦游南北各地,在苏轼三子中,只有他始终在苏轼身边。苏过一生身世坎坷,只做过几任小官,著有《斜川集》十卷,明代即已失传,现在能见到的是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研究这部书,对于了解苏轼兄弟晚年景况,徽宗朝的黑暗统治及其对元佑党人的迫害,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苏轼其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  相似文献   

11.
苏轼与佛禅     
苏轼是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宋代特有的社会氛围培育出来的民族文化精英。本文着重探讨苏轼与佛禅的关系,即苏轼学禅的原因、历史,佛禅对苏轼的影响以及在其作品中的反映。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探讨民族文化是怎样影响和造就文化名人的,而文化名人又是怎样发展民族文化,从而显示民族文化承传的。  相似文献   

12.
苏轼儒释道杂糅,一尊儒学,人所共知;然其思想形成及转捩的重要时期在哪,却见仁见智。惠州贬前,苏轼佛老兼修,治儒为主。惠州之贬是苏轼儒释道思想发展的转捩时期,佛老膨胀,治身、治心为主,治儒次之,达观自处,但悯世之心仍存。  相似文献   

13.
苏轼与佛禅缔缘甚深。这种因缘对其思想及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其生平思想和诗文,从视人生如梦、唯脱略身心的悟者情怀,随缘放达、任性逍遥的居士形象,清旷无尘、静谧空寂的苏词境界等三方面探讨其词作呈现的佛禅风神。  相似文献   

14.
苏轼一生虽然历经磨难,但他以乐观的情怀直面现实,在儒释道兼容的宽宏博大中安顿漂泊的灵魂,在“立言”、“世功”、“养生”等使人生艺术化的尝试中超脱苦难,不仅实现了智者在困境中的超越,而且在文学艺术方面多有建树。苏轼艺术化的人生尝试.为现代人谋求自我与所担当的社会角色的和谐,提供了一种生存范式。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文化的浸润里,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的审美观点,认为诗画之间存在着“无形”的“相通”,即体现在艺术物质形态之外的审美标准、表现手法、构思手法,以及艺术家对人生、对历史、对宇宙的感悟等等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16.
苏轼接受佛教影响的情况较为复杂,这也相应体现在其词的创作中。苏轼对人生之虚幻与无常的深刻体验,使得其词往往否定现实价值观念的束缚,从而透示出人生思索的深度;而禅宗“真如本性”、“安心”等思想更是苏轼乐观旷达词风得以形成的重要根源;中国传统文人接受禅宗思想启发,对恬淡静谧、与自然融合而又跃动着生命灵性的美感偏爱有加。苏轼亦将此种美感写入词中,从而再一次拓展了词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宋人好语前世,唐人喜言来生.佛教因果观在唐宋间的这种变化形成的原因及其进步意义何在?宋人之语前世,常常安排一个得道高僧.以苏轼为例,重点分析从唐到宋文人士大夫这种心态的变化.认为唐代的来生说是对现实生活的丧失信心,而宋代前世说则较前代更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8.
苏轼在任职凤翔期间的思想极为丰富,其特点是儒道交融,而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同时苏轼开始接触佛学,为以后苏轼的人生思考奠定了基础。苏轼还提出了“秀句出寒饿”的主张,开始探讨文学创作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湖湘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张拭对佛学持彻底的否定态度,抨击甚多。在他看来,佛学是虚诞之学,流于自私自利的境地,未能分清天理、人欲之间的差别。张拭的佛学观建立在儒释思想比较分析的基础之上,并以自身理学中的“仁说”“格物致知”“居敬主一”等思想消解释氏,目的就是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抵制释氏对儒学的侵入。  相似文献   

20.
道教在北宋出现复兴和发展的局面,内丹术在当时社会特别是在士大夫中比较流行。苏轼、苏辙兄弟均热衷于内丹修炼,尤其是苏辙,曾被苏轼誉为得道之人。苏辙自幼体弱多病,修习内丹的起因是为了祛病延年。苏辙养生修道活动有三个主要特点:一为以炼气为主;二为持之以恒、转益多师;三为佛道双修。苏辙练气强身成效显著,而佛道双修,空诸万物,察心观性,也使他在思想上日趋成熟和坚强,并为苏辙提供了抵抗政治打击,适应贬居生活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