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太白全集》中有《游谢氏山亭》一诗。此诗是否为李白之作颇为可疑:一、作年之疑。此诗无论是作于乾元元年、上元二年还是宝应元年,都与诗中"再欢天地清"之背景和李白暮年行踪不相吻合。二、"谢氏山亭""西池"之疑。据诗所写,"西池"应是谢公池。谢公池乃谢灵运温州所建,但李白暮年足迹未达温州。三、诗题之疑。诗题为"游谢氏山亭",而诗却写的是游"西池"。四、"稚子"之疑。"遥欣稚子迎"之"稚子"非时年已二十六七的伯禽,故"遥欣稚子迎"者非李白。  相似文献   

2.
<陈风>中三首"东门"诗非为"刺乱"、"疾时"之作,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阐释文献所载"礼制"明其不可能为"宣淫"之作;五行观、自然观、思想观与时令等诸多因素的整合导致民俗化上层巫觋之风的现实性;对三首"东门"诗中内容有重点地笺释,以证其本义所在.  相似文献   

3.
黄琴丹 《现代教学》2015,(Z1):112-113
说到诗,我们自然就会想起《诗经》。孔子以诗、书、礼、乐、施教,诗是孔门之教的首位。"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认为,诗对人的教化作用至关重要。历史上有许多诗人文豪受益于"诗教"。骆宾王七岁作《咏鹅》诗,显示了"诗童"的才气;曹植"七步成诗",取譬之妙,用语之巧,令人叹服;白居易五岁学诗,九岁识韵,十六岁就写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佳句;诗仙李白更是"斗酒诗百篇",其飘逸潇洒令人艳羡;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自小受到  相似文献   

4.
自"诗三百篇"以来,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迄唐诗宋词元曲.这当中不绝如缕的是两千多年来诗人们忘情于其间的醉心之作.如:"红笺小字,个个含愁"之幽会弃妇怀情之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豪情壮志之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寄情山水隐遁山林之章.亦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羁旅思乡之作.更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感时怀世哀伤民生之音……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词藻更令人百般琢磨,无怪乎中国许多文学大师对传袭千年之久的古诗词大加褒扬.  相似文献   

5.
署名蔡文姬的作品有五言、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均为反映"乱离"之作,在见证社会政治危机、个人悲痛苦楚方面堪称具首创之功.本文将蔡文姬的"乱离"诗放在建安时代背景下予以关照,对其悲情艺术及价值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白石道人诗说》为姜夔的诗法著作,但也可看成是其词论之作。从布置、精思、创新、对偶、用典、措辞和格意七个方面来看,《白石道人诗说》对白石词创作有很大影响。这种以"诗法入词"的创作方法塑造了姜夔词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7.
对道宣"照录"刘孝孙说"刘孝绰撰<诗苑>"之序作综合考察,便知据此无法证"刘孝绰主编<诗苑>".以由"太子独使孝绰集而序之"说证其不能撰<文选>,犹科学家走出实验室而忘记了科学常识."<诗苑>就是<诗苑英华>",而以此作刘孝绰为<文选>实际编纂者的"关键核心"无任何实质性意义,根本动摇不了著统撰<文选>说.从总集编撰的实质性层面上考察,昭明太子完全可凭一己之力完成<文选>.  相似文献   

8.
理性思维指导下的宋代文人在诗歌创作中体现出重"理"的倾向,即使是他们认为的游戏、谐趣之作_禽言诗,在其手中也大放异彩,创作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可谓空前绝后,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异常丰富,展现了深广的思想情感,体现出他们对儒家"兴、观、群、怨"诗教观的自觉接受与继承.  相似文献   

9.
赵壹《刺世疾邪诗》与《毛诗序》所言"变风变雅"相似,是东汉末年礼乐衰微背景下的变风变雅之调,因而言词激切、怨愤深广。赵壹虽未列名党锢,观其交游、性情、言行可知其人也深受当时党人以气节、清名为尚风气的影响。党人狷介婞直风尚在诗歌中表露无遗,大异于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两汉之诗多入乐可歌,诗、乐联系紧密,诗常以歌名,《汉书·艺文志》所载诗歌等皆为入乐歌诗,东汉文人诗也常入乐可歌。赵壹诗作是明确可信的东汉文人五言诗中最早独立于乐歌的作品。赵壹《刺世疾邪诗》二首分别以诗和歌命名,秦客为诗与鲁生作歌同时出现,鲁生作歌类于班固所作歌诗《咏史》,而不涉乐歌的秦客为诗则表明当时文人五言诗开始独立于乐歌。赵壹诗作最早显示出文人五言诗创作由入乐到去乐的倾向,为之后五言诗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孟云卿研究     
《邢台学院学报》2014,(2):91-94
孟云卿少学成名,禀通济之才,沦吞噬之俗,栖栖南北,苦无所遇,可谓生之不辰。所谓"不平则鸣",孟云卿之身世遭遇化之于诗歌便都是哀苦之音,有离别伤怀之作,有自叹身世的伤时伤情之作,也有表现其理想抱负之作。通过孟云卿的生平探析与孟云卿的诗歌探析这两大方面来探讨其人、其诗。  相似文献   

11.
张籍现存450余首诗中有30多首重出于他人诗集,对于这些"重出"诗,佟培基《张籍诗重出甄辨》已作比较深入地考辨,本文就佟文未考定的、证据不足的两首重出诗作补充甄辨。认为《送李评事游越》确为张籍之作;《赠项斯》为王建之作,题应为"寄贾岛"。  相似文献   

12.
诗味三辨     
"味"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在哲学,还是诗学中,其意义都是很丰富的,想要全面解释诗歌乃至整个文学中的"味"是很难的。本文试从对"哲学之味"与"诗学之味"、诗味与诗之味、"感性之味"与"意蕴之味"三个方面来对诗味进行简单的探讨,从而更好的理解"诗的气质"。  相似文献   

13.
肖艳红 《现代语文》2005,(12):103-104
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自"诗三百"以来,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迄唐诗宋词元曲,其间不绝如缕的是两千多年来诗人们忘情于其间的醉心之作.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豪情壮志之辞,也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羁旅思乡之作,更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感时不世哀伤民生之音.  相似文献   

14.
自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提出"诗囚"一语,历代学者议论纷纷,至清更出现大量批评之声,指其贬抑太过。本文简要梳理孟诗审美认知的发展演变,探讨清人为孟诗"大鸣不平"之因,从中探讨元好问作此论的动因及其诗美观,也更进一步感悟孟诗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赵荣光创述食学历三十余年竟至显学,已自成"食学之道",其诗、书亦可谓吟如风、劲如松,郁郁乎文哉!赵先生诗作盖自性情,忧国、愤世、嫉时、叹俗,无不入理,孤愤感人!其诗依本《日知录》法则,记录学术见识,社会思考,兼及考辨,不存俗见,为学林植异木,为后世留参证;为古体诗延绝续,开新路;亦为中华文脉、血统维系彰扬之努力。真性情,直白话,以"创新"为任。诗法独行、诗义载道,是赵先生诗之突出成就所在。绝学遗响,古树新葩,赵荣光先生古体诗作当作如是解。  相似文献   

16.
韩愈《南山诗》以其不拘一格之个性突破诗歌"温柔敦厚"的传统审美特质而成唐诗特出之作,其峻拔奇伟、秀丽清美两兼的庞大意象群,在诗人高旷豪迈的气度和极尽铺排的赋家笔法下参与诗篇整体风格的塑造,丰富了诗篇的审美内蕴.时隔千年,饶宗颐先生追和《南山诗》,步其一百又二韵成《大千居士六十寿诗》,在诗歌体式、用韵、赋法铺排之技巧及精...  相似文献   

17.
唐代恢复并发展了"诗可以观"的"考见得失"传统,原因有三:推行进士制为诗人参政创造了条件,皇帝纳谏及谏议制度促使谏诤精神的确立,文网较松使以诗论政成为了可能.从"观风俗之盛衰",到"考见得失",是以诗干政的理论概括,其变化关纽在唐朝.孔颖达以官方立场阐释了诗歌的功能,杜甫、元结、白居易等都强调了诗歌的政教作用,而皮日休道出了以"诗"言政多类"歌"的特点.唐代具观政价值的诗歌兼涉内外,不仅是杜甫,盛唐边塞诗和悯民诗、张王乐府、元白讽谕诗及晚唐指陈弊政之作,都属于此类.  相似文献   

18.
赵汝鐩为宋代宗室中存诗最多的诗人,其诗在当时就颇有影响,现代学者也多给予好评。赵汝鐩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艺术上是"诗兼众体,风格豪放";内容上则视野开阔,题材丰富。他的诗歌成就的内容,大致有五个方面:抒发报国之志、关心民生疾苦、关注离乱女性、批判昏庸君主以及大量的抒发性情的写景纪行之作。  相似文献   

19.
<正>《孟子·离娄下》有:"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其文则史"究作何解?  相似文献   

20.
元代作家王和卿散曲作品常以极丑极怪题材入曲以达成的幽默诙谐、滑稽调笑的审美情趣,甚或多有猥琐庸俗的低级趣味。这位异族统治年代中的儒士,以"玩世"的哲学精神,诗作出之以幽默、滑稽、调侃、戏谑,严重悖离了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在历代研究中,其评价颇为尴尬。然而,综观其全部作品,其实可以认定王和卿骨子里仍是一个"传统文人",他的一些作品不同自主地走向"雅"的极端,表现出了对传统诗教的回归和眷恋。极"俗"之作和极"雅"之作的对立统一无疑是王和卿徘徊于悖离与守正之间矛盾游移心态的折射,是元代沦落于社会下层传统儒士痛苦心灵的真切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