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是护理工作的灵魂.医学的本质是科学的,更是人文的.护理是极具人文精神的传统学科,在护理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应采取加强教材的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课程设置和加强人文护理环境的建设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人文精神危机和人文精神重建是世纪之交中国学界引人注目的话题,近年来,加强大学人文精神教育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的核心问题。然而,当前大学存在着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完善、教育教学中忽视人文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应该树立大学合理的教育理念与目标;重整人文精神教育体系;创设人文课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理工科大学任教的教师,大都是60—80年代理工科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在这一时期,我国大学的人文教育相当薄弱,致使他们的人文素质先天不足,人文科学知识贫乏。这种状况,一方面影响了教师本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其难以完成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任。因此我国大学教师亟待提高人文素质。一、人文精神与高等教育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人的精神文化又称为人文化。人文化知识比较丰富和集中的学科有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知识也广泛地存在和渗透于任一学科与课程之中。人文化不仅有历史的发展过程,也有广泛的传播空…  相似文献   

4.
人文精神培养:高校德育的关键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大学教育尤其是德育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然而,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性张扬、社会功利化、社会就业压力等影响,大学生人文精神缺乏。因此,高校德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其一,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其二,大力加强人文知识教育,实现人文精神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其三,确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其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  相似文献   

5.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体现了人的昂扬进取的精神,它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体育专业学生将成为社会体育活动的主角,他们的举止言行都将是人文精神的展示和传扬。而当前体育专业学生掌握的人文知识与将要承担的任务很不相称,必须要根据体育的特点,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他们进行人文科学教育,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人文及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厘清了人文、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等术语基本内涵之后,我们发现,人文教育乃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人文科学不仅是一门博大的知识体系,而且是一种精神体系和价值体系,比起自然科学体系来,人文科学知识则更容易直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人格品质;人文精神的弘扬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而素质教育的人文本质特征是完满人格的培养;我们还必须关注人文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人文精神是大学与生俱来的特点,但随着自然科学、实证主义的迅速崛起,人文精神逐步走向式微,专业的分化与设置更加剧了这一局面。从专业设置的视角出发,讨论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在此背景下的深刻变化,并提出用课程代替专业的方法来使人文教育走上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8.
人文精神教育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导向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塑造问题。大学教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如何来构建它的人文精神。在文化视野下,培养人文精神还要从对大学生加强人文素质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入手,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9.
如何在现代的职业课程设计中更好地体现人文精神呢?笔者认为:第一,要在开设一定的专业技术课的同时,增设人文科学课。人文科学是以人的内在世界、精神世界和作为人的内在世界之客观表达的文化传统及其辩证关系为研究内容和对象的学科体系。人文科学具有价值性、体验性和教化性等鲜明特点,即对人、对人性、对人生的关怀和探索。人文科学在当代世界根本存在的理由是提供生活的意义,是对内心的充实与和谐的追求。培养人文精神,必须要经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熏陶。因而,在我们的课程设置中要增加一些像社会关系学、心理学、美学、写作、诗…  相似文献   

10.
大学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人文精神的培育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加强大学人文精神培育要更新教育理念,重拾人文传统;完善大学制度,推进制度文化建设;融合人文和科学,兼顾艺术教育;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丰富社团活动.  相似文献   

11.
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仅包括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生成和发展,还应包括其人文情怀、道德品质、审美情趣等人文素质的养成和发展,这种人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就叫做文化成长。应根据既定的育人目标,建设人文课程,采用人文教育方法,实施人文管理,开拓文化育人的实施渠道,建构具有现代特点的文化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2.
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仅包括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生成和发展。还应包括其人文情怀、道德品质、审美情趣等人文素质的养成和发展,这种人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就叫做文化成长。应根据既定的育人目标,建设人文课程,采用人文教育方法,实施人文管理,开拓文化育人的实施渠道,建构具有现代特点的文化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3.
大学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组织力量,人文和科学是推动教育发展、社会进步的车之两轮,大学不应该因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而丧失其对人文品格和精神的追求。只有将科学与人文、文化与功用融合并举.大学才能真正承担起它对和谐社会应负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当下,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困顿再次激起了社会各界对外语学科合法性危机的审视。为了摆脱此类危机,外语学科有必要通过对当今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状况的全面审视来确立自己新的专业定位,而实施外语课程革新恰恰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一环。诚然,课程革新的宗旨在于促使整个语言教学过程都体现出人文性、思想性和研究性。具体而言,这一环节应涵盖以下四个层面:开发以语言为核心、跨文化为视角的多学科课程,推动学科模块发展、整合外语课程资源,提升学生择课空间、培育学生职业素质,摆脱专家体系、促进教师自主。  相似文献   

15.
维柯的思想传入我国已有时日,影响到包括教育学在内的诸多学科领域.维柯从“认识你自己”这一前提出发,肯定人文教育的整体性关照,高扬精神在人文教育中的神圣力量.维柯集前人思想之大成,以智慧、雄辩、审慎为其人文教育的理念,认为教育目实现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完善的过程.维柯提出人文教育的次序应遵循人的能力自然发生的序列.维柯重视人文教育的社会本性,重视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但是却不能把人过度“世俗化”.知识教育固然重要,但维柯认为还应有进一步的超越.他的人文教育旨在使人去愚增慧,通过德性教育和智慧教育去塑造人,是对知识教育的一种超越.现代社会新巧技术盲目堆积状态下人之理性过度膨胀所导致的教育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旨归相背离,维柯人文教育思想对此无疑是一剂清醒剂.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表征和关键途径。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中泰高等教育合作交流中的科研合作、学生流动和机构合作情况发现,当前中泰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已取得重要进展,两国在人文社科和艺术领域蕴藏巨大合作潜力,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中泰经贸合作的良好态势、丰厚的奖学金项目、中国高校的国际化视野是吸引泰国学生的潜在增长点;存在中国高等教育现有实力对泰国学生的吸引力相对不足,中泰高校在高等教育合作中的活动空间还极为有限等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颈。新时代深化中泰高等教育合作交流要扩大人文社科和艺术领域合作,增进中泰文化交流与互信;提高留学生质量和管理水平,坚定不移地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高校在中泰高等教育合作中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文精神、人文传统等都是近些年海内外学术界、知识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过分重视大学生的业务学习而忽视人文素质的现象比较突出,带来学生文化素养贫乏,社会适应能力较低等负面效应.因而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人文素质使人文知识浸润于专业知识之中,人文教育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新世纪高校人文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钱伟长先生通过丰富的高教实践和理论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高等教育思想。这些思想以对科技性质和高教规律的深入理解为基础,并归结为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深切关注。他所积极倡导的"综合化"教育的基本理念,不仅突出地强调了高等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必须尊重和参与当今的社会实践,而且要求有力地促进学科交叉和文理融合,并使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成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钱先生的这些思想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流弊具有矫枉作用,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建设性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意义在于"成人"。人文精神影响着人的丰富性和完满性发展、有助于人的潜在能力的开发;人文精神的建立主要靠人文知识的教育来培养,但并不排斥科学。现代教育应建立哲学、艺术、科学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20.
医学人文教育主要是帮助医学生树立充满人文关怀的医学理念,全面认识医学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陶冶医德情感和人文素养、培养临床社会交往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医学人文学科建设与医学人文教育实践应顺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遵循医学教育的本质规律和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加强医学人文学科建设与医学人文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