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俞晓红 《学语文》2021,(1):8-11
从《红楼梦》“湘云醉眠”情节画面说起,兼及史湘云形貌特征和性格表现的分析,阐明曹雪芹对史湘云精神气质、人格内涵的设计,多方位浸润了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也渗透了曹雪芹自我的人格追求和审美理想,并借此说明,运用文化拓展思维,可以提升整本书阅读的主题层次。  相似文献   

2.
话说金陵市最大的民营企业“红楼梦实业集团”,为了支持国家的教育事业,投资创办了全市最好的红楼中学。林黛玉、史湘云、薛宝钗等都考进了最好的实验班,真是“花香满天下,处处是美女”,引得其他班的人,没事总跑来东张西望,饱饱眼福。本来贾宝玉的成绩  相似文献   

3.
《石头记》原来的佚文中,史湘云的形象是鲜活且该有发展的。关于史湘云的结局学界存在多种意见,且各执一词,没有定论。从十二钗正册判词与“红楼梦”曲子及脂砚斋批语三个方面可以推论出史湘云与贾宝玉最终必有婚姻爱情关系。  相似文献   

4.
关于《红楼梦》里史湘云这个人物的结局,早在二十年代初期,“新红学派”的俞平伯等人就开始了探索。他们师承胡适那一套“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唯心主义谬说,穿凿附会,妄加臆测。他们一会儿认为史湘云最后嫁给了贾宝玉,一会儿又认为史湘云嫁了别一个人,婚后早死。与此相关,他们时而假定第三十一回回目——“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被后人窜改,时而又假定是“作者自己底互相矛盾”,或作者的“偶然疏忽”;有人甚至更为荒唐地认为这个回目“伏”的是第二十九回里隐约透露的隐事,即贾母与张道士这两个老家伙年青时的暧昧情事,等等。真是奇思异想,不一而足。此后,也有  相似文献   

5.
史湘云是二百多年前问世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而“性美的戾换现象”则是本世纪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本文拟将这种性心理现象在史湘云身上的表现作一初步的分析。什么是性美的戾换现象?英人霭理士在其《性心理学》一书中作了明确的回答:“性美的戾换现象”,一称“哀鸿现象”,又称“服饰的逆转现象”,虽有时候和同性恋有些连带关系,却不能和同性恋混为一谈,性美戾换的人也是男女都有,但在服饰上,在一般兴趣上,在动作时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写了一大群青春年少的女子,他们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女儿国。在这个女儿国里,充满了青春的笑和泪、爱和怨、酒和诗,使人享受到“花招绣带,柳拂春风”的美感。史湘云作为这“女儿国”中的一员,不但容貌美,而且内心也美,有着青春的纯洁和洒脱,敢作敢为,大大咧咧,率真豪爽是她的个性。爱笑,喜欢讲话是她个性的表现。本篇就此对史湘云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史湘云归宿考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存在着众多难解之谜,像关于史湘云的情感归宿、命运结局,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目前“红学”界“史卫结合”说虽影响最大,但因论往往仅凭脂批孤证推究,便难免不周延之垢病。笔从作品本身细心检视,发现了不少“史卫结合”说的有力证据,特提出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正>师:课前每位同学都撰写了《史湘云人物评传》。大家觉得史湘云是个怎样的姑娘?生:憨。生:不拘小节。师:有同学脱口而出一个“憨”字,说说你的理由。生:第六十二回标题“憨湘云醉眠芍药裀”点出了“憨”字。师:非常好!《红楼梦》一些主要人物进入回目,往往在其名字前冠以一个字,概括凸显其品性和个性,即所谓“一字评”。  相似文献   

9.
史湘云最终的人生命运在《红楼梦》一直是一个谜。遍观《红楼梦》前八十回,其中对史湘云的描写并不算多,而对史湘云命运的暗示更是少之又少。文章在细读《红楼梦》庚辰本对史湘云的正面描写和侧面影射的基础上,结合诸多红学大家对于史湘云命运的不同推测,认为史湘云与贾宝玉在过尽千帆后终会执手,然而执手之后各自亦未能摆脱悲剧的人生命运。另外,还从史湘云命运的悲剧性及史湘云对命运的抗争方面做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石琳 《华章》2010,(25)
<红楼梦>中,曹雪芹虽做出了"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这样的感叹,但"人间"却实有"兼美"--史湘云.史湘云是<红楼梦>中最完美的一个艺术形象,颇具有名士风度.她性格的这种完美正是体现在她的"兼美"性,即其雅俗兼之之美,动静兼之之美,悲乐兼之之美.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主+之+谓”中的“之”,对《孟子·梁惠王上》中“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类的“……之于……”结构中的“之”以及“……之与……”结构中的“之”的用法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2.
“渤海之尾”和“隐土之北”出自《列子·汤问篇》中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我读到的选本,都在“渤海之尾”和“隐土之北”中间标了逗号,注释也各有千秋。有的把“尾”注为尽头,渤海的尽头是什么地  相似文献   

13.
瑕之美     
徜徉于芳林之中,采红撷翠,每见枯枝败叶,却无触目萧索之感,反觉新陈代谢,生机盎然。文艺创作中也有类似情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全副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红楼梦》中,聪颖、活泼的史湘云偏是"咬舌子",把"二"说成"爱";还有林黛玉的"小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兴”是由“物我之间”、“无我之境”方面突显出了《诗经》中的艺术因素,那么“赋”则是通过大量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以营造“有我之境”,突显出了《诗经》艺术的美感基础。艺术之和谐与生活之淡泊犹如“下学”与“上达”,两相互补。  相似文献   

15.
先秦汉语句式“A,B之谓也”和“B之谓A”,构素、句模相同而部分词序有异,存在着变换关系。楚永安说:“A,B之谓也”是“B之谓∥的变式。本文的结论刚好相反:“A,B之谓也”句式是源,“B之谓A”句式是流。因为“A,B之谓也”中的“之”、“谓”不仅完全没有凝固,而且处在不同的逻辑层次,“B之谓A”中的“之谓”则已趋凝固;在先秦典籍中,“A,B之谓也”的用例早出,“B之谓A”的用例晚出。文章还附带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楚永安对“A,B之谓也”和“B之谓A”源流关系研究的贡献、“A,B之谓也”能够演变出“B之谓A”的原因、古汉语中与“A,B之谓也一B之谓A”相类似的演变格式。  相似文献   

16.
史湘云作为《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对史湘云的研究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热起来。近十年来对史湘云的研究主要在形象性格研究、结局研究、原型研究、关系研究、意象研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颇具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师爱是师生关系中的一种情感性存在,师爱的存在可以带来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师爱在内容上是“伦理之爱”,这是师爱的“体”;形式上则是“契约之爱”,这是师爱之“用”:师爱在教育实践中必然走向“体”与“用”的统一,以实现师爱在情感与理性之间的平衡。“应然”与“实然”之间的统一,人的意义在师生互动中的生成。  相似文献   

18.
李白诗《江夏行》有两句刻划卖酒姑娘的形象:“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蒲松龄《聊斋志异·画皮》叙述了一个面如翠色,齿巉(?)如锯的狞鬼,披上一张经过彩笔描画的人皮后,竟变成“二八姝丽”。这些“二八”或“二八年”,往往容易误解成二十八岁。其实这是算术中的乘法在古文里的活用,表示二和八相乘的积:十六(岁)。《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写中秋之夜,大观园中两位著名的女诗人林黛玉和史湘云诗兴盎然,联诗作五言排律。林黛玉首先抓住一句现成的俗语,发声破题就是“三五中秋夕”。古诗《孟冬寒气至》亦云:“三五明  相似文献   

19.
大学之道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管理哲学主要研究管理的本质,管理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管理中的方法论问题,合理中的真善美问题。大学之道早就程度不同地探讨了管理哲学问题。大学之道就是《大学》中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既体现了管理的本质,又体现了管理目标和价值;“八条目”既阐明了管理的方法和任务,又阐述了管理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2011,(1):37-37
本刊记者:您在宁波会议上提出了“德育之根”的追问,我们非常想知道您理解中的“德育之根”是什么? 鞠文灿:我在宁波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报告会上提出了德育之根的追问,没有想到受到了一些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