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优秀女子短跑运动员和乏训练者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肺通气机能变化特征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快速增长阶段,短跑运动员肺通气机能动员速度快于乏训练者;缓慢增长阶段,短跑运动员RR/TV比值及增长速度小于乏训练者,但VE绝对值略高于对照组;代偿性过度通气阶段,短跑运动员呼吸类型呈深度性变化,而乏训练者则呈频率性变化,对照组RR快速增加是其TV抑制性变化的内在机制;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短跑运动员TV增长速度始终大于乏训练者。  相似文献   

2.
女子400m运动员肺通气机能的适应性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优秀女子 40 0m运动员和普通女子大学生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肺通气机能变化特征的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进入工作状态阶段 ,实验组肺通气机能动员速度快于对照组 ;大负荷运动过程中 ,实验组呼吸类型呈深度性变化 ,而对照组则呈频率性变化 ,对照组RR快速增加是其TV抑制性变化的内在机制 ;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 ,实验组TV增长速度始终大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探讨优秀女子蹼泳队员心肺机能适应性变化和能量代谢特征,为培养蹼泳竞技人才提供训练效果评定的理论依据。通过对我国优秀女子蹼泳队员与一般女子蹼泳队员在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气体代谢变化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运动开始时实验组肺通气机能动员速度快于对照组;中等强度时,实验组摄氧量(VO2)增加速度减缓;高等强度时,对照组呼吸频率(RR)、心率(HR)、氧通气当量(VEO2)和通气量(VE)迅速增加;力竭时实验组RR、氧脉搏(O2P)、VE和VO2均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女子短跑运动员递增负荷期间呼吸/代谢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ensormedics2900型呼吸代谢仪,通过观察女子400米短跑优秀运动员完成递增负荷过程中呼吸代谢机能的变化,结果发现:呼吸代谢机能具有阶段性变化特征,呼吸商在递增负荷运动初期呈“V”型变化,假稳定状态阶段VE及RR指标均呈闽值性变化,其变化特征与神经及体液调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有氧健身操运动干预对女大学生肺通气机能的影响,为有氧健身操运动提高肺通气机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山西师范大学大二学生中24名普通女大学生,对其进行12周的有氧健身操运动干预,所有测试者均采用功率Custo-Med 3000型自行车进行逐级递增负荷运动,测试运动干预前后肺通气量(VE)、潮气量(VT)、摄氧量(VO2)、二氧化碳输出量(VCO2)、呼吸商(RQ).结果:有氧健身操运动干预后,递增负荷下女大学生肺通气量(VE)、潮气量(VT)、摄氧量(VO2)、二氧化碳输出量(VCO2)和呼吸商(RQ)各指标都升高,且与干预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有氧健身操可对女大学生的心肺功能产生良性影响,能够提高女大学生的呼吸系统功能,有效增强呼吸系统摄取氧和运输氧的能力,以及组织有氧代谢利用氧的能力,增大肺活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体育学院大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间歇性低氧刺激,观察刺激前后递增负荷运动心率、通气量、摄氧量及定量负荷时血乳酸的变化,探讨间歇性低氧刺激对人体最大摄氧量及通气阈的影响。方法:本实验分两个阶段,每阶段做两次运动负荷。12名体育系男生在实验室常氧条件下在跑台上采用Bruce方法进行递增负荷运动至力竭。间隔3天后进行75%最大摄氧量的定量负荷运动,运动时间为9min,定量负荷后立即进行连续7天,每天1h的12%~10%O2的常压间歇性低氧刺激。低氧刺激完成后第二天再次进行上述两种运动方案。在极限递增负荷至力竭运动前后分别测定心率(HR)、递增负荷至力竭时间(t)、最大摄氧量(VO2max%)、血乳酸(Bla)及定量负荷时Bla等指标。结果:(1)低氧刺激后,递增负荷至力竭运动时HRmax增加(P0.01),VEmax上升(P0.01),呼吸商(R)增加(P0.05),t明显延长(P0.05),Bla明显增加(P0.05),定量负荷运动Bla显著降低(P0.05);(2)间歇性低氧刺激后通气阈时,HR、VE、VO2max%、HRmax%均显著性变化(P0.05),其中VE、VO2max%低氧刺激前后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经过间歇性低氧刺激,受试者在进行递增负荷的力竭性运动时运动时间明显延长,心率在运动后增加,人体通气阈时相对应的心率百分数、最大摄氧量百分比、肺通气量均明显提高,这表明人体有氧耐力和极限负荷运动能力均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定量负荷状态下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女研究生呼吸机能的各项指标,旨在得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与不参加体育锻炼之间的差距.倡导女研究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方法:通过对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女研究生各20名进行实验,在实验中进行逐级递增负荷运动,记录各级负荷的摄氧量(V02)、二氧化碳输出量(VC02)、潮气量(VT)、呼吸频率(Rf)、通气量(VE)及呼吸商(RQ).结果:在递增负荷运动中,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女研究生呼吸机能指标 摄氧量(V02)、二氧化碳输出量(VC02)、潮气量(VT)、呼吸频率(Rf)、通气量(VE)和呼吸商(RQ)均存在差异.结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专业女研究生呼吸技能的各项指标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非体育专业女研究生.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少年男子武术套路运动员组(12人)和普通对照组(5人)在连续递增负荷的蹬车运动中血氨、血乳酸、VE/VO2指标的变化曲线。结果显示,两组人员在运动过程中血氨、血乳酸、VE/VO2指标随运动强度的增加有规律上升,运动初期上升速度缓慢,当运动负荷增加到100W以上,三种指标上升速度加剧。结果提示,少年男子武术套路运动员比对照组有较好的心肺机能,血氨、血乳酸、VE/VO2指标与运动强度有高度相关性,三种指标联合使用可以更精确地评定运动强度、机体的机能状态及训练程度,指导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运动训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男子大学生和普通男子大学生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气体代谢变化特征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体育运动能提高机体摄氧量、氧脉搏及肺通气效率;剧烈运动时,氧脉搏及肺通气效率的变化特征可作为评价运动效果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8名优秀男子400m运动员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能量代谢变化特征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进人工作状态阶段VO2快速增加:运动过程中VCO2加速增长是机体能量代谢变化特征的反映,其大小与机体机能状态及体液调节有关:快速增长阶段VCO2及RQ急剧升高则表明无氧代谢能力快速增长的特点,并与体内酸性产物及肾上腺素浓度快速增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有氧运动对大鼠血清瘦素水平(Leptin)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有氧运动对大鼠血清中瘦素(leptin)含量的影响及变化的时相性,把SD(Spragne-Dawley)大鼠分为安静对照组(C)和有氧运动后即刻组(T0)、24h 组(T1)、48 h组(T2)、72h 组(T3)进行比较性研究.结果发现:与安静对照组相比,6周有氧跑台运动后,T0、T1、T2、T3组体重、体重增加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前者P<0.01,后者P<0.05),双侧附睾脂肪垫重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瘦素含量,T1、T2、T3 组显著下降(P<0.01),T0组有下降趋势,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下降的幅度分别为4%、20%、42%、15%,其中,T2组下降最明显.有氧运动各组相比,T2与 T0组相比显著下降(P<0.01),T2与T1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T3与T2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结论:有氧运动能够减少大鼠体重、体重增加量和腹部脂肪积累,调节脂代谢,防止肥胖和高脂血症的作用;降低血清 Leptin 水平,而且 Leptin 水平的下降具有时相性,可能是由于最后一次运动所产生的延迟作用造成的;体内 Leptin 含量下降与体脂减少密切相关,正常生理状态下运动降低血清瘦素水平是机体为维持自身体重稳定和能量平衡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HBO对力竭性运动后机体乳酸代谢和血清肝细胞酶的影响,让20名体育系男大学生在自行车功率计上运动至力竭,然后随机分成HBO组和对照组,他们分别在HBO和自然状态下恢复约120Min。在运动前、运动后和运动后2小时(恢复期)测定血清乳酸含量和LDB,ALAT、ALP、r-GT活力以及CG的含量。实验结果:力竭性运动后,HBO组和对照组血清LA的含量、LDH、ALAT、ALP、r-GT活力均显著升高,而血清CG含量却显著下降。恢复期,HBO组的LA含量显著低于运动后即刻(P<0.001)和运动前水平(F<0.01),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期与运动后比较,HBO组的血清LDH和r-GT活力均显著下降,而对照组虽有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虽然HBO组和对照组的ALAT活力均显著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虽然HBO组和对照组的ALAT活力均显著下降,但HBO组下降幅度比对照组大。实验结果提示:力竭性运动可引起机体肝细胞通透性的增加或损伤,HBO可以促进机体LA的清除和血清肝细胞酶的恢复,有利于运动疲劳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氧、运动对骨骼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方法:2月龄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低氧组、运动组、低氧运动组,实验28天后取材测试.结果:(1)运动组AR蛋白表达量、AR活性与骨骼肌总蛋白质含量比对照组显著升高;(2)低氧组骨骼肌睾酮含量、AR蛋白表达量、IGF-1mRNA含量以及肌纤维横截面积较对照组显著降低;AR活性、骨骼肌蛋白质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3)低氧运动组AR蛋白表达量、AR活性和骨骼肌总蛋白含量比运动组显著下降.结论:(1)运动后进行低氧暴露比单纯运动更能通过AR含量-AR活性水平抑制蛋白质合成;(2)低氧、运动或低氧运动通过睾酮调节AR数量及活性,最终影响骨骼肌蛋白含量;(3)低氧、运动或低氧运动可通过调节AR转录活性影响IGF-1mRNA表达,最终调节骨骼肌蛋白质合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补充辅酶Q10与递增负荷运动训练对力竭运动大鼠肝脏线粒体呼吸链酶活性的影响。方法:Wister雄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C)、CoQ10补充组(QC)、训练组(NE)、训练+CoQ10补充组(QE);QC组和QE组大鼠每天灌胃CoQ10一次,并进行7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实验结束时所有大鼠进行一次力竭性跑台运动即刻处死;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大鼠肝脏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活性。结果:(1)QC、NE及QE组CⅠ活性均显著高于NC组(P〈0.01或P〈0.001),QE组CⅠ活性显著高于NE组(P〈0.05);(2)NE组、QE组CⅡ活性均明显高于NC组(P〈0.01或P〈0.001),且QE组高于NE组(P〈0.05);(3)NE组、QE组CⅢ活性均明显高于NC组(P〈0.001);NE、QE组无明显差异(P〉0.05);(4)NE组、QE组CⅥ活性明显均高于NC组(P〈0.001),NE、QE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递增负荷运动训练及运动训练结合CoQ10补充均可提高大鼠力竭运动后即刻肝脏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活性,改善线粒体完整功能。(2)递增负荷运动训练与补充CoQ10在改善力竭运动后即刻大鼠肝脏线粒体完整功能方面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法资料法和实验法调查119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下简称中职生)(16~18岁)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参加运动的情况。结果显示男性运动组与不运动组BMD值有显著差异性。女性中职生运动组有使骨密度增加的趋势。运动时间长、运动频率高的组别BMD也高。男性每日运动时间大于1h组与小于1h组的BMD值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运动对BMD有积极影响,运动频率大于3次/周及每日运动时间超过1h对BMD的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负荷有氧运动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血浆及心肌AngII含量的影响,为动脉粥样硬化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动脉粥样硬化组(AS);动脉粥样硬化 60min有氧运动组(ASAT1);动脉粥样硬化 120min有氧运动组(ASAT2)。放免法测定血浆及心肌组织AngII。结果:AS组与NC组相比,血浆AngII显著升高(P<0.05);心肌AngII显著升高(P<0.05)。ASAT1、ASAT2两组与AS组相比,血浆AngII显著下降(P<0.05);ASAT1组心肌AngII显著低于AS组(P<0.05)。ASAT2与ASAT1相比心肌AngII显著升高。结论:60min有氧训练可以使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血浆和心肌组织AngII降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120min有氧训练与60min有氧训练相比,使该过程中大鼠血浆和心肌AngII升高。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较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并不能进一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7.
运动对老年小鼠心肌bcl-2、bax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运动对心肌bcl-2、bax基因表达的影响及运动与心肌衰老的关系。方法:选取40只12月龄清洁级雄性KM小鼠,随机分成10、20、40分钟运动组和老年对照组,每组10只,运动组实施12周不同的运动方案,应用RT-PCR技术分别对心肌bax和bcl-2基因表达进行测定。结果: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老年对照组相比,10分钟运动组心肌bax基因mRNA阳性表达(率)降低而bcl-2/bax比值升高(P<0.05);20分钟运动组心肌bcl-2基因mRNA阳性表达(率)和bcl-2/bax比值均显著升高(P<0.01),40分钟运动组的这些指标与老年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运动对心肌bax、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与负荷有关,适宜的运动可以抑制心肌bax的表达,促进心肌bcl-2基因表达,使心肌bcl-2/bax比值升高。(2)适宜的运动使心肌细胞bcl-2基因表达增强及bcl-2/bax比值优化,有利于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促进心肌细胞存活,延缓心肌衰老。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whether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 (EIMD) resulted in changes to whole-body substrate utilisation during exercise performed during the subsequent 48 hours. Eight males (31±6 years) performed 30 minutes of bench-stepping exercise. One leg performed eccentric contractions (Ecc) by lowering the body whilst the control leg performed concentric contractions (Con) by raising the body. On the two days following bench-stepping exercise participants performed measures of muscle function on an isokinetic dynamometer and undertook a bout of one leg cycling exercise, at two differing workloads, with the first workload (WL1) at 1.5±0.25 W/kg and the second workload (WL2) at 1.8±0.25 W/kg with each leg. Expired respiratory gases were collected during cycling to estimate whole body substrate utilisation.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ecrements in measures of muscular performance (isometric force, concentric and eccentric torque) and increased perception of soreness in Ecc compared with Con (P < 0.05). The effect of the Ecc treatment on substrate utilisation during one-legged cycling revealed a significant trial×time interaction with higher rates of CHO oxidation in the Ecc condition compared with Con that were further increased 48 hours later (P = 0.02). A significant treatment×time×effort interaction (P < 0.01) indicated th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altered as workload increased with higher rates of CHO oxidation occurring in WL2.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greater reliance upon muscle glycogen. Suggesting that in EIMD, reductions in strength and increased feelings of soreness can be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reliance upon intramuscular CHO oxidation, than lipid, during subsequent concentric 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