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趣教文言文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这套新教材在文言文内容的编排上作了很大的调整,文言文所占比重明显增多。所选的尽管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但因为相距的年代久远,又加上文字的隔阂,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让“之乎者也”如音乐般悦耳动听?怎样消除学生厌学文言文的心理,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情感距离?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一、借助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纲》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2.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相对而言,文言文较难理解,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本课教学的重难  相似文献   

3.
《杨氏之子》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的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能初步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引领孩子们走进这个故事时,我着力引导学生去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这样的故事必能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的教学需要。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文时,教师通过资料助读、故事激趣、文白对读、巧用插图、配乐朗诵、课外延伸等方式,让文言文以儿童化的形式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悦纳、悦读、悦享中掌握了文言文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初中生应该学习、了解并发扬中华文化。但初中文言文教学教师难教,学生畏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满堂灌现象。本人积极把握学生学习文言文现状与需求,贯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发挥学生主观积极性,突破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恐惧心理,消除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隔阂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实现课堂教学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司马光》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讲的是司马光砸缸救伙伴的故事。教学这篇课文,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等方法理解字词意思,理解这篇文言文的内容,感悟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并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正>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新课导入来说同样如此。新课导入效果如何会直接影响到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效率,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以初中文言文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初中文言文课堂中有效运用导入艺术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希望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导入有效性,让初中生在课堂导入阶段就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一、故事传说导入文言文从古流传至今在民间流传着很多与文本相关的逸闻趣事。因此,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  相似文献   

8.
第一阶段———激发学习兴趣(一)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仔细分析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心理,主要原因是他们不了解学习文言文有何用途。针对现状,我帮助他们明确这样几点:学习文言文是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一个重要部分,文言文中有古人运用语言文字的精髓。我们今天学习它,能有利于增强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树立了学好文言文的信心,也使学生逐步消除了学文言文的畏惧感。(二)采用生动多样的教法…  相似文献   

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文言文”学习 ,如果没有兴趣 ,或者兴趣不持久 ,肯定是学不好的。循序渐进 ,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持久兴趣 ,是攻克文言文学习难关的一个前提条件。那么 ,怎样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呢 ?第一 ,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 ,拉近学生与文言文和古代生活的距离1.内容激趣。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趣因素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文言文学习之初 ,所选篇目大多是生动的故事。例如 :初一的《扁鹊见蔡桓公》、《狼》、《愚公移山》、《…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由于刚开始接触系统学习文言文,难免会产生学习的恐惧心理。因此,如何有效地克服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恐惧心理已经成为摆在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学生文言文学习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接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应该在文言文教学中提倡兴趣教学、诵读教学、阅读教学与积累教学,以此来克服初中生文言文学习的恐惧心理。  相似文献   

11.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教学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因为初中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学生在小学接触了比较简单的《揠苗助长》《刻舟求剑》等文章,对文言文有一定的好奇心,初中阶段既要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又要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继续学习一些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历久不衰的经典文言文奠定坚实的学习基础。  相似文献   

12.
罗小燕 《辽宁教育》2010,(1):108-109
[设计意图]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编者选编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意思,读懂人物特点,读出文言文味,感受文言文带来的兴趣,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以后的文言文教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阶段阅读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激趣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以正确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将对文言文教学产生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运用以下五个作文教学策略,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真正爱上作文。一、消除恐惧心理,激发写作兴趣学生普遍对作文存在恐惧心理。只有帮学生消除这种恐惧心理,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1.多进行激励性谈话。教师可列举一些学生写作文由差变优的实例,多说一些富有鼓励性的语言,如:"你一定可  相似文献   

15.
教学大纲规定,初中毕业生必须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然而教材安排的文言文并非都浅显,特别是五、六两册的文言文有一定的深度,农村来的学生普遍感到文言文难学。要完成教学任务,非得下一番工夫不可。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的体会是:一要从趣味入手,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许多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自相矛盾》等等,但都为白话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瑰宝,但在目前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死记硬背、学生惧学、厌学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实现《课标》中提出的“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要求,笔者通过运用以读代讲、授之以渔等方式进行文言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乐学、肯学、会学。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的学习一直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之一。教师在对文言文进行教授时,学生往往由于文言文本身的晦涩难懂而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因此,文言文的教授需要教师运用一些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将学习文言文变成一种乐趣,实现文言文的有效学习,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本文通过笔者对《口技》一文的教学案例,向同仁们展现一种教学方法,抛砖引玉,共同探讨,造福学生。  相似文献   

18.
由于时代久远,社会环境和人们审美心理的变化.中学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困扰教师和学生的拦路虎。如何拉近古代作者与今之“学者”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厌倦、恐惧心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已成为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想谈谈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19.
周涛 《山东教育》2009,(3):29-29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位九岁男孩,面对客人的笑问,机智应答的故事。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是语言风趣幽默,颇有趣味。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品读,练习文言文基本的朗读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往往存在这些现象: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怕学文言文,老师讲得无味,学生听得乏味。在学生的意识中,文言文晦涩难懂,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无非就是死记硬背,对文言文产生了一种厌恶之情;另外,教师讲授方法的单一,成了文言文教学的一大弊病。如果我们能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规律,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文言文就一定能在学生心目中“活”起来。一、故事引入法初一的学生年纪较小,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听故事是他们喜欢的活动,结合孩子的这种心理,我们可以从讲故事进入到文章的主题。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愉快。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