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SONG项目     
恒星观测网络(Stellar Observations Network Group,简称SONG)由丹麦天文学家于2006年发起,计划在全球建设一个1米级望远镜网络,进行恒星和系外行星的观测研究。第一台SONG望远镜由丹麦出资,建设于西班牙加纳利群岛泰德天文台。中国于2009年正式加入该计划,成立中国SONG项目组,并建成第二台SONG望远镜。中国SONG望远镜经选址建设在位于青海省德令哈市的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2018年被命名为“落下闳-SONG望远镜”,2019年基于新的台址勘测结果和专家评审,计划搬迁至新的冷湖台址。本文介绍中国SONG项目相关情况、科学目标、已有进展和未来预期前景等。  相似文献   

2.
文章阐述了天文学科发展背景和研究意义,综述了近10多年来国内外天文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以及未来国际天文学发展所面临主要学科问题。对比了中外天文设备发展的状态和差距,探讨了中国天文科技发展的战略举措,最后对中国天文科技整体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天文学科在"十二五"期间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多台大型观测设备建成并投入使用,使我国的天文学家有了"天上-地面-南极"的多波段大型天文观测设备,从而具备了赶超国际天文发展前沿的能力。为了天文界更好地规划"十三五"期间的申请,本文对"十二五"期间天文学科常规项目的申请和资助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十三五"期间天文学科的资助政策。  相似文献   

4.
今天的天文工作者将不敢侈谈十几年后的学科面貌,因为实在有太多的“难以预料”,但他们更不得不比以往更加关注学科发展的远景,否则将更难找到学科在现代科学文化发展中的位置。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系列重要观测设备的投入已成为天文学发展的主线索,而这些设备的换代周期约为十年。为  相似文献   

5.
1933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卡尔·央斯基意外发现了来自银河中心稳定的电磁辐射,标志着射电天文学的诞生。近代天文学四大发现———类星体、脉冲星、3K宇宙背景辐射以及星际分子,无一不基于射电天文学。在获诺贝尔物理奖的项目中,有8项涉及天文学,其中5项与射电天文学密切相关。接收面积是天文望远镜最重要的综合能力参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根据天文学科和天文观测的特点、要求以及现有的技术力量,提出了在中国建设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FAST)的总体工程概念。其有效接收面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天文学的特点、国际天文学发展态势和国内研究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天文学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针对这些机遇和挑战,建议自然科学基金应该支持建造一批有竞争力的观测设备、支持天文交叉学科发展并增加天文学科资助的渠道,加强学科布局,扩大人才队伍的培养,促进我国天文学科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系外行星探测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天文学的热点领域。系外行星探测对行星形成和演化等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地面大视场望远镜的长时间基线优势,可以开展系外行星的发现或认证工作。南京大学时域天文台(Time Domain Observatory,TiDO)是一批大视场、高精度的系外行星观测设备,包括6个望远镜及终端,放置在冷湖赛什腾山,将于2023年底完成建设并开展科学试运行。届时Ti DO拟开展系外行星大天区巡天搜寻、特定行星系统的凌星后随观测以精细刻画系外行星系统的物理和动力学特征,以及太阳系小天体观测工作。此外,TiDO的观测数据也可以用于双星、变星、恒星耀发等时域天文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永恒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专家,他第一个用国内2.16米光学望远镜发现新的类星体,开创了使用国内设备开展活动星系核观测的先河。主要从事活动天体的理论研究、高能天体的观测分析、多波段研究、数据分析技术、天文信息技术以及LAMOST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管理等工作。  相似文献   

9.
《科技新时代》2001,(1):64-67
在美国,过去在家里的地下室里自己动手磨制望远镜、在院子里观测的业余天文学.是一种很少被人知道的爱好。但现在,它已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业余爱好,大约有30万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的美国人是业余天文爱好者。随着望远镜价格的降低、质量的提高,再加上许多望远镜还配备了高效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天文爱好者的人数还在不断地增加。  相似文献   

10.
总体目标:国家天文观测中心(以下简称观测中心)的组建,是根据我国国情,遵循天文学研究的规律,瞄准国际天文学发展方向,针对中国科学院天文口的现状而实施的科研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它是在北京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乌鲁木齐天文工作站、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的基础上整合、组建而成。观测中心对我院大型天文仪器设备实行统一管理,向国内外开放;研究工作分散进行,鼓励与高校合作,形成研究团组的研究网络。观测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业务独立,行政依托北京天文台。目前各天文台…  相似文献   

11.
天文仪器技术与方法是天文学一个分支学科,随着我国天文学发展的需要对天文仪器技术与方法也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文章回顾了我国发展天文仪器技术取得的成绩,并根据世界天文仪器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国情,提出了发展中国天文仪器技术的展望与目标。  相似文献   

12.
天文仪器技术与方法是天文学一个分支学科,随着我国天文学发展的需要对天文仪器技术与方法也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文章回顾了我国发展天文仪器技术取得的成绩,并根据世界天文仪器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国情,提出了发展中国天文仪器技术的展望与目标。  相似文献   

13.
2009年。是国际天文年,也正是伽利略首次使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的400周年。在过去400年间,从使用两块镜片手制望远镜的“窥天”创举,到大规模、高速度、巨投入的“向宇宙进军”,伽利略及其后继者为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欧洲科学家和科学资助机构发起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准备在未来20年中集中资源.优先发展他们支持的天文项目。欧洲天文学机构11月25日发布ASTRONET计划基础设施发展路线图.正好是欧洲航天局(ESA)部长级会议开幕的时间。ESA成员国要研究解决今后如何投资太空项目的问题。几个大型的ESA项目——如由一系列地球观测卫星组成的哥白尼项目和火星探测计划——已经面临资金困难。ASTRONET的首要任务是“欧洲极大望远镜”(E-ELT).这是一个口径达42米的望远镜.将成为最大的地面望远镜。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天文科学数据量已经从GB量级进入到了TB量级。如今,正在从TB量级向PB量级迈进。天文学研究已经进入到了数据密集型时代。面对海量天文数据对存储、计算、带宽、软件甚至工作模式等方面的需求,天文学家连同信息技术领域、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专家正努力使基于天文数据的知识发现过程变得更加容易。旨在实现科学数据互操作的虚拟天文台就是这方面的积极尝试,它将为数据密集型时代的天文学研究和教育科普提供一个信息化环境。天文信息学则从天文学一个分支学科的高度去考虑天文学的长远发展。文章论述了天文学研究在数据密集型时代所面临的需求,介绍了天文学家为应对数据密集型挑战正在研究开发的虚拟天文台技术,探讨天文信息学所包含的内容和发展天文信息学的必要性,展望了中科院统筹规划天文领域科研信息化工作,建设中国虚拟天文台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正>天文学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带头学科,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诞生而出现,最早的功能是“授时”和“编历”,即确定时间和编制历法,服务于农业和畜牧业等。天文学同时是一门年青学科,他朝气蓬勃,不断取得新突破,不断刷新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云南大学天文学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近年来,云南大学充分发挥天文观测的区位优势和人才培养的学科优势,大力发展天文学科。2012年10月,与中科院云南天文台联合设立“熊庆来天文菁英班”,开展了天文学本科教育。2013年12月,  相似文献   

17.
作为天文学领域最野心勃勃的一项计划,世界上最强大的射电天文观测设备于3月13日正式亮相。据称,这些设备所捕捉到的深太空信号,或许能帮助人类找寻宇宙其他星球上可能存在的生命。以往,人们只能通过光学望远镜来观测研究天体,光学波段是人类观望宇宙的唯一"窗口"。直到上世纪30年代初,美国贝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中国人》2009,(5):41-41
正在进行中的2009国际天文年“天文学100小时”活动再次激发了人们对天文科学的热情。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了解到,我国的天文观测水平近年来迅速提升,多座自主研制的大型天文望远镜相继开工或建成,睁大了中国人探索宇宙的“眼睛”,也令国际天文学界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9.
通常认为.和谐的组合和合作关系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但在科学发展史上,曾有过很不和谐的合作,却带来了重大的科学发现。本文展示的观测天文学大师第谷和被誉为“天空的立法者”开普勒之间的合作,正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事例。  相似文献   

20.
科学出版社2001年本书以断代史形式叙述了我国天文学发展状况,从天文观测、天文仪器、历法、星图星表及天文学家等层而进行阐述。全书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与深人的分析,展示了我国天文学的深刻思想和伟大成就。图文并茂,旁征博引,是一部总结性、综合性的天文学史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