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一体化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统筹规划高校本硕博三个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找到整合不同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理念和逻辑主线,制定并实施本硕博三个阶段教学内容层级化和教学重点整体化两个方案,是国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体化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工程,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本硕博各学段思政课教学的主导,其作用发挥对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从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理念、一体化教学、一体化科研、一体化考评角度出发开拓实践路径,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作用,推动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分析国内外高校“本-硕-博”连读或直博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合肥工业大学实际,从“本-硕-博”一体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着手,致力于构建基于协同创新机制的“本-硕-博”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付诸实施,为探索具有工科高校特色的“本-硕-博”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4.
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的基本要素,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应根据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信息反馈原则,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有效构建本、硕、博三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5.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背景下,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高效培养优质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是培养适应新经济、新技术发展需求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结合“双碳”目标的重大科技需求和环境学科的特点,在坚持专业特色、重视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上,从构建交叉课程体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比重三个方面,探讨环境学科本硕博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为提升教学质量和各学位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一种新思考。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涵盖战略定位论、目标任务论和实践策略论等多重论域,其深刻揭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战略定位,明确其对于强化中国式现代化人才保障、构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等的重要意义;系统谋划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建构起统摄教材一体化、课程一体化、教师队伍一体化和评价体系一体化的建设图景;科学阐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策略,从目标设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改革、教师培养、考核评价等环节明确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7.
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分为三类:本硕连读培养、硕博连读培养和本硕博连读培养。在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框架下,课程一体化建设应遵循连贯性、基础性和层次性的原则。文章以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为例,从学分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环节衔接四方面,探讨一体化课程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8.
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考核及师资队伍等进行改革,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很大程度上也实现了创新性发展。广西高校大力推进“精彩一课”一体化建设,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化与社会化、制度化与专业化以及时代化与发展化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根据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和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针对高校改革发展的新情况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新特点,以生为本,扎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1.
本硕博贯通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探索,成为地方降低人才引进成本、推动区域教育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新路径。经济学类本硕博贯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教育创新改革的新思路,有利于培养应对新变化、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复合型经济学类人才。从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的实施现状入手,揭示了当前地方高校经济学类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在横向拓展连贯性、横向制度障碍、横向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借鉴重点高校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经验,提出地方高校应以核心能力框架为目标,实现纵向与横向统一的发展理念;完善本硕博学科资源配置,制定学科融合激励政策;探索本硕博一体化大平台建设,统筹课程贯通发展;秉持服务地方理念,建立人才保障机制,推行错位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建设是关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美誉度与认可度的新问题域。纵观国内现有研究,学者们围绕价值意义、主要内容、评价方式、路径规划等展开了探讨,作出了突出贡献。不过,当前研究仍停留于论题提出阶段,“缘何关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建设”有待完整阐释、“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建设”有待科学澄明、“何以深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建设”有待系统诠释、“如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建设”有待精准规划。针对上述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建设急需从战略价值、学理基础、历史沿革、评价体系、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新的理论探索与建构,以切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教师队伍建设,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的关键环节,应当把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到“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高度认识,加快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密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关系,重新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象,走教学科研并重的道路,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成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4.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经验和建设规律长期认识的凝结与升华,对于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此,我们需要在直面教学生态新情况、探索知识体系建构新思路、开拓教学资源整合新局面中完成教学理念的升级;在全面加强教师调配教学素材的能力、运用先进技术的能力、沟通学生心灵的能力中实现师资能力的升维,实现让理论“立”起来、课堂“新”起来、思维“活”起来;在推动课程主题、课程生态、课程格局不断走向融合、互动、开放的过程中推动课程视野的升格,并由此不断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和水平,从而更好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5.
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有助于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构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要以课程设置体系建设为中心,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撑,以教材内容一体化建设为灵魂,构建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有思想、有觉悟、有能力、有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高等学校通过学科建设、师德建设等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内容为王”,形式创新服务于内容表达,内容力求“透”“实”“新”;要坚持“日常为基”,重要活动创新辅助日常教学,处理好“点”与“面”、“一”与“多”、“常”与“新”的关系;要坚持“学生为本”,教师主导性发挥旨在激发学生主体性,通过尊重学生差异性、调动学生主动性来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吸收和渗透六个“为什么”的内容,是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要课题。上海大学的试点工作,以问题为导向,从教学内容、课程建设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深入探索了六个“为什么”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途径:通过统一编写讲义,实现六个“为什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有机结合;通过探索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模式,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换;通过释疑解惑,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问题的全面对接。  相似文献   

19.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使命需要构建一套更具针对性的学生评教体系。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评教体系面临的课程属性不突出、学生获得感表现不足、学生真实参与性偏低、评价结果运用不当等现实问题,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改进与提升。高校应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性,优化学生评教体系,完善评价标准,调整关注视角,落实闭环机制,加强宣传教育,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评教体系的针对性、科学性,更好地满足师生需求,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改变机械式、单子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和教师主体主导性的双主体能动性,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益探索。实施“双主体”教学不仅是落实“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应紧密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及功能,以实践育人为基本导向,构建“实践导向型”双主体教学模式,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改革考试方法、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构建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关系等途径,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