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三危山考论     
古籍有关三危山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今敦煌三危山与莫高窟比邻而立。千百年来,《尚书》中"三危"是否就是敦煌的三危山一直存在争议。三危山考证的关键在于对"三危""三苗""黑水"等名物的考证。《尚书》所谓古"三危"并非传统所认为的今敦煌"三危山",而应在今中国西南一带。  相似文献   

2.
汉魏敦煌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分“天下”为九州。今天的河西广大地域,属于雍州。因此,秦以前,敦煌为“禹贡雍州之域”。可是,因为《禹贡》里有“三危既宅,三苗丕叙”的记载,《尧典》有“窜三苗于三危”的记载,《左传》有“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的记载,而自汉以后,人们知道了敦煌,也知道了敦煌的东南有座山叫做“三危山”,所以,后来集注典籍,往往把三危、三苗和敦煌、瓜州联系起来,代代相因,几成定论。其实,“三危远不在敦煌”(注1),秦以前的敦煌情况,还有待于今后的  相似文献   

3.
《尚书·舜典》追记我国传说中的尧、舜时代,舜曾经“窜三苗于三危”。“三危”究竟为今之何地,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古今学者对“三危”地望有以下十余种说法: 1、认为三危为今甘肃省敦煌县东南的三危山。持此说者最众。西晋杜预说:“允姓,阴戎之祖,与三苗俱放三危者。瓜州,今敦煌。”(《左传》昭公九年注)其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又记载:“三危山在敦煌县南”;唐代李泰的《括地志》也说:“三危山在沙州东南三十里,山有三峰故名”;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说得更为清楚,“三  相似文献   

4.
汉魏敦煌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分“天下”为九州。今天的河西广大地域,属于雍州。因此,秦以前,敦煌为“禹贡雍州之域”。可是,因为《禹贡》里有“三危既宅,三苗丕叙”的记载,《尧典》有“窜三苗于三危”的记载,《左传》有“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的记载,而自汉以后,人们知道了敦煌,也知道了敦煌的东南有座山叫做“三危山”,所以,后来集注典籍,往往把三危、三苗和敦煌、瓜州联系起来,代代相因,几成定论。其实,“三危远不在敦煌”(注1),秦以前的敦煌情况,还有待于今后的考古发现。秦统一六国,筑长城,西不过临洮。这时的河西为月氏所居。汉初,月氏受匈奴侵掠,被迫西迁,匈奴浑邪王、休屠王驻牧于月氏故地。公元前121年,浑邪王杀休屠王  相似文献   

5.
《辞源》对"殛"字训释: "纪力切,入,职韵,见. 杀.《书·尧典》:殛鲧于羽山."(商务印书版2011年4月修订) 如是说,"殛鲧于羽山"是舜在羽山把鲧给杀死了.对此,笔者颇有质疑.我们先来看看《尚书·尧典》中的有关记载: "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西汉学者孔安国《尚书孔氏传》有训:"殛、窜、放、流,皆诛也."其"诛",广义上讲就是治罪,它固然有"杀死"义;但"诛"字从言,《说文》:"讨也",即声讨、责罚.《尔雅·释言》:"殛,诛也."(宋)邢昺疏谓诛责也.(《康熙字典·辰集·歹部》上)"诛责"意义上应该不是"杀死".郝懿行《尔雅义疏》:"殛,诛不必杀矣."那么,鲧究竟是被诛杀了还是被责罚治罪呢?  相似文献   

6.
敦煌在唐虞时代,系流沙三危地,《史记》"禹贡三危既宅"即古瓜州今之敦煌《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禹贡》"导黑水于三危入于南海".《汉书·西羌传》"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注云:"古瓜州今之沙州地."《山海经》《水经注》、《括地志》均有记载,皆以瓜州或沙州即今之敦煌.惟刘逢源《尚书今古文集解》,谓三危即西藏地.按《禹贡注疏》指三危为青海与西藏界上巴萨通拉木山(唐古拉山脉之旁支),刘说慨系本此.《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  相似文献   

7.
宛窳妇人即《山海经》中的(穴契)窳,寓氏公主即《尚书·尧典》中的嵎夷。她们都是生活在帝尧时期、今山东地区的古代蜀族的领袖或英雄,蜀人因蚕而名,他们因而成为“蚕神”,又俗称为“马头娘”。  相似文献   

8.
畎夷非犬戎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治中 《六安师专学报》1999,15(3):26-31,66
畎夷的故乡在大别山区,以五色犬为图谱,农耕为主,是苗、瑶、畲等族的祖先。犬戎起源于内蒙古与晋、冀交界地区,以白犬为图腾,是匈奴及北方一些游牧民族的祖先。畎夷的祖先是三苗,舜时辗转迁到三危,夏末又“回流”Qian陇,与犬戎等融合,于是造成古今史家记术的种种混淆。  相似文献   

9.
《诗·王风·黍离》各章之首分别为:“彼黍离离,被稷之苗”;“被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被稷之实”。旧注“离离”未释,另于《诗·湛露》“其实离离”,毛传:“离离,垂也。’汾句间的关系,毛传于第二、第三章下分别注:“诗人自黍离离见稷之穗,故历道其所更见”;“自黍离离,见稷之实。”显然,毛传将各章的“被黍离离”都当成诗人刚离家之所见,而将“被稷之苗”、“彼稷之穗”、“被稷之实”诸句当成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路途之所见。此实为强为之解,难以服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于“彼稷之苗”下注云:“这两句…  相似文献   

10.
何谓“窜死”□山东张永军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五蠹》一文中有一句“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课文注释:“……传说鲧治水以堙为主,九年无功,为舜所窜死。”这里何谓“窜死”,需要明确一下。鲧传说为“四凶”之一。“四凶”即古代传说中为舜所流放的四族首领。《左传·...  相似文献   

11.
《尧典》“幽州”起源的历史背景是辽西古化区自距今8000年至5000年前一脉承传的红山系列化的长足发展。从龙山时代早期的小河沿化开始.由于红山时代各大化区域平行发展的趋势的消失,中国历史发展出现了以中原为中心的趋势,辽西地区从此失去了以往的明中心区域之一的重要地位而渐次沦为化边缘地带。这便应是《尧典》“幽州”并入《禹贡》九州之中的深刻历史化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明诗》篇承接《尚书.尧典》提出:“诗言志,歌咏言。”但王一川先生认为“诗言志”即是西方的“诗言回忆”,笔者从文化背景、语义学和诗歌内容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中国的“诗言志”说不同于西方的“诗言回忆”说,两者是不同的诗学传统,但不同不等于二者不通,两者统一于“文学即人学”这一命题之下,如一条路的两个方向,如一枚硬币的两个面。  相似文献   

13.
在《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中的《礼》到底指什么的问题上,人们有不同的认识.这与“三礼”的合称有关。本文从“三礼”的名称、形成时代和内容、取得儒家经典地位的时代等角度论证汉代“五经”中的《礼》当为《仪礼》,唐代以后“五经”中的《礼》当为《礼记》。  相似文献   

14.
“诗言志”是中国诗学的第一个理论命题,对它的研究绕不开它与《尧典》的关系。一般说来,任何历史事件在进入史册以前,都存在一个口耳相传的阶段,我们应该把事实和书写区别开。具体到史前史,我们尤其不能带着文明的偏见,歪曲文字成熟以前的种种人文现象。从地下考古的成绩来看,《尧典》所载尧舜禹的时代是基本可信的;其文明程度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低下。反映诗歌舞合一的“诗言志”由一个熟练掌握这种高度文明的史前历史人物说出来,完全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鸦雀苗"是隶属于苗族的一个分支。现以《百苗图抄本汇编》为研究文本,对"鸦雀苗"的来源与分布、服饰特征、经济生活特色和"鸦雀苗"与苗族内部其他分支的关系等四个方面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6.
“三味书屋”因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名篇而广为人知,后人自然对“三味”的含义产生了浓厚兴趣,猜测探讨很是不少,但都没有真正找到“三味书屋”中“三味”之原始本义。那么,何为“三味”呢?  相似文献   

17.
傅玄对《管子》“轻重”篇作出的“鄙俗”二字的评判,揭示出“轻重”篇在《管子》一书中的地位和性质。以此为基础,从管仲思想与《管子》“三匡”、傅玄的思想倾向、“轻重”篇是对“三匡”的悖谬亦是对傅玄思想的背离三个方面,初步解析“鄙俗”二字所蕴含的意义指向。  相似文献   

18.
新教材选入此诗,自能代表放翁一生情怀与诗风。但笔者觉得教材对诗的第二句“气如山”中的“气”字的解释不妥,原注如下:“[气如山]积愤如山之重。诗人目睹北方大片山河被金人占领,而南宋王朝不图恢复,故有此语。气,悲愤。”(高中《语文》第三册,第30页)窃以为“气如山”之“气”应当解释成“志气”“壮气”“豪气”等为佳,下面试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释“击壤”     
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 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 ——晋·皇甫《帝王世纪》 在我国上古文献中,屡有“尧民击壤”的记载,历代书籍转述不绝,诗文则更多征引。清人沈德潜所编《古诗源》、赫然将《击壤歌》列于卷首,视为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古的一首诗。 那么,“击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壤”又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汉·刘熙《释名》只是笼统的说,击壤是“古老之戏也”。最先把这个问题讲清的则是邯郸淳。《太平御览》七五五卷引述魏·邯郸淳《艺经》曰:“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四(?),阔三寸,其形如履。将戏,先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敲之,中者为上。”看来这种游戏的主要特征是:  相似文献   

20.
《尧典》是《尚书》的第一篇,它记载了有关尧和舜的事迹,全文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叙述尧的品德和功绩、制定历法和遴选官吏、禅位给舜等情况;第二部分叙述舜继承帝位后巡视四方、划分疆土、制定刑法、处罚共工和欢兜、战胜外族部落与遴选百官等情况。现仅就《尧典》中所记载的“尧舜传贤”和公众选举百官、大酋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