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雀东南飞》中描写兰芝离开焦家前的打扮的姿态的一段里,有“腰若流纨素”一句。对于这一句,课本是这样注释的:“腰束纨素的带子,光彩像水流一样晃动。”我认为这一注释不妥。“腰”应是腰身,而不是腰佩的带子。其理由如下:1.这是一个比喻句,本体是“腰”,喻体是“流纨素”。把“纨素”做本体,把“流”做喻体,就把这个比喻的结构搞乱了,把它的本意给歪曲了。2.本句与下句“耳著明月”是一组对偶句,下句的主语“耳”是人体的一部分,那么上句的“腰”也应是人体的一部分,而不是服饰,这样才能对应起来。3.这一句前面是写服饰的,但这一句后面…  相似文献   

2.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课文注:“区区,小。这里指见识小。”按:“区区”虽有“小”、“不足道”之意,却没有“见识小”的意思,这里还是解为“爱”好。《文选》注古诗“一心抱区区”(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一首)引《广雅》云:“区区,爱也。”辛延年《羽林郎》结尾“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徒区区”也是徒然相爱之意。这首诗中间,“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也可为证。②“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流纨素”指光彩流动的洁白的绸子,  相似文献   

3.
读罢《孔雀东南飞》(以下简称《孔》诗),无人不倾慕刘兰芝那“腰若流纨素”、“口如含朱丹”的形貌,不讶那“鸡鸣起严妆”、“上堂拜阿母”的镇定,不慨叹那“勿复重纷纭”、“恐不任我意”的独见,不惊钦羡“十三能织素”、“十六颂诗书”的聪慧,不悲叹那“揽裙脱丝...  相似文献   

4.
齿如齐贝     
贝是水中有贝壳的动物。成语“齿如齐贝”即指牙齿洁白整齐像海贝,用于形容人物。如《庄子》描绘盗跖: “身长八尺二寸,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齿如齐贝。”又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的东家之子:“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  相似文献   

5.
古典诗歌中的比喻例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见的比喻有三种 :明喻、暗喻、借喻。比喻经过联想点化 ,把差异很大的事物出人意料地结合在一起 ,能化平淡为生动 ,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 ,化冗长为简洁 ,因而在古典诗歌中频频出现 ,故有“无譬不成诗”的说法。因此 ,对比喻准确、深入的理解 ,在鉴赏古典诗歌中十分重要。明喻中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 ,中间一般用“譬 (若 )”、“如”、“同”、“犹”、“类”、“若”、“似”、“仿佛”等比喻词来连接。例如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腰若流纨素 ,耳著明月王当。 /指如削葱根 ,口如含朱丹。…  相似文献   

6.
对于“钩心斗角”词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如近代比较普及的本子《古文观止》注为:“或楼或阁,备因地势而环抱其间,屋心聚处如钩,屋角相凑若斗。”而《古文释义》上则注为:“廊腰之联属则纡曲如钩,檐牙之凑合则相向若斗。”与前者截然不同,“钩心斗角”在这里被理解为重复描画“廊”和“檐”的了。现行高中四册语文《阿房宫赋》一课中的注释取的是《古文释义》上的解法:“廊腰连结,纡曲如钩;檐牙对凑,状如相斗。钩心,指廊腰。斗角,指檐牙。”  相似文献   

7.
清姚鼐《登泰山记》中说:“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对其中的“若偻”一语,笔者所见的所有注本,无一例外,都注为弯腰曲背的样子。如隋树森等的《古代散文选》注道:“像弯腰曲背的样子。日观峰西边诸峰都比日观峰低,所以这样说。偻,驼背。”现行全国统编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也这样注道:“像脊背弯曲的样子。  相似文献   

8.
一、“道可道”就是“道可言”吗 老子《道德经》开头有两句很有意思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今通常把首句解为“道”不可言说,可以言说者即非“常道”之意,释“可道”之“道”为言说。高亨《重订老子正诂》、张松如《老子校读》、任继愈《老子新译》均持此说,实为因袭前人旧注如王弼《道德真经注》魏源《老子本义》等。然而从《道德  相似文献   

9.
释“犯法当死”的“当”湖北应城一中钱世道现行高中语文第五册《柳敬亭传》中“犯法当死”的“当”,课本未作注,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中又有关于“当”的词义辨析。人教社《教参》将此句译为“触犯刑法,应判死刑”,似乎是把“当”释为“应当”了,不妥。首先从短语...  相似文献   

10.
从现有不多的汉乐府民歌来看,其中,关于妇女的歌唱占着重要的地位,诗篇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妇女形象,达到了外表美和内在心灵美的和谐统一,令今人读来也叹为观止。首先,汉乐府民歌对中国古代妇女外在美的形象,描绘得逼真传神,维妙维肖。如《孔雀东南飞》:“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趟。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用比喻夸张的方法,写出了刘兰芝的美貌动人。再如《陌上桑》中的女主人公秦罗敷,作者先用夸张  相似文献   

11.
《论语》“绘事后素”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绘事后素”辨赵代根《论语·八佾》第八章: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何谓“绘事后素”?在今人的一些《论语》注译本中,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人生如品茶     
几年前,当我写《三毛传》时,相当喜欢三毛的一句话“阿拉伯人饮茶必饮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我当时觉得这种感悟与禅宗的“见山”、“见水”有相通之处,颇耐回味。我又好茶,就一直记得这个比喻。  相似文献   

13.
“束修”二字,自皇侃疏:“束脩,十束脯也。”朱熹注:“脩,脯也。十艇为柬。”后之学者皆以“束脩”为弟子初次拜见老师的见面礼。今传本孔安国注:“言人能奉礼,自行柬修以上,则皆教诲之。”并未明言此“束脩”即是“束脯”。《尚书·秦誓》孔颖达疏:“孔注《论语》,以‘束修’为‘束带脩饰’,此亦当然。”《后汉书·吴佑传》:李贤注:“束脩,谓束带修饰。郑玄注《论语》曰:‘谓年十五已上也。”’是孔安国、郑玄谓自十五岁“束带修饰”之童子以上者,孔子“未尝不诲也”。孔子设教授徒,“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亦即《礼记·大学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必待大学之人,故孔子授徒,似不当以“束修”即“十艇脯”为“诲之”的条件,而当以是否具备大学学习资格为“诲之”的条件。故本章“束修”之说,当以孔颖达引孔安国《论语》注及李贤等引郑玄《论语》注义长。  相似文献   

14.
《“友邦惊诧”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不道国民党政府却在12月18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罪名,……”解释这一句,“不道”是关键词语。课本、教参书以及其他一些注本都以“不料”为注,如果此注得其确解,那么原句便成了对于那种通电诬罪颇出鲁迅意外的表述了。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第四册《塞翁失马》有句:“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其中遽”字课本注道:“遽,就。”高中语文第三册《察今》有句:“其又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其中“遽”字课本注道:“岂遽,难道就……,遽,就。”以上二句中“遽”字课本均注为“就”,课本注解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大音希声”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其云.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颠;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摘自陈鼓应先生《老子注释及评价》。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5月版第227页。注:本文《道德经》原文皆出此书。) “大音希声”历来为众多学者关注,但对其涵义的理解却各不相同,就其对“大音”的看法也存在着分歧: “大音”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概念“道”。针对第四十一章中“建言”后的十二句说:“前六句是指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是讲究“男女授受不亲”的,而文人更是要“思无邪”,所以在宋词出现以前,他们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中,对女性是不大敢加以仔细描摹的,只有才高八斗的曹子建(植)做了一篇恣意挥洒、骇世惊俗的《洛神赋》:“秾纤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束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连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  相似文献   

18.
李白笔下的天姥山,雄奇壮丽,令人不禁欣欣然而神往,然而自然界的天姥山,不过是极为普通的山.《孔雀东南飞》中的兰芝,"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真是"精妙世无双".不惟貌美如此,她还很有才干,"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无所不能.实际上,如果在生活中确有兰芝其人的话,那她就不大可能这样才貌双全.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有“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一句,高中语文第五册把“虚室”解释为“陈设简陋的屋子”(见118页注(14)),这恐怕是望文生义。“虚室”出自道家著作。《庄子·人间世》有“虚室生白”一语,《庄子集释》引晋人司马彪注云:“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今人陈鼓应在《庄子今注今译》中把这一句译为“空明的心境可以生出光明来”。《淮南子·俶真训》也有“虚室生白”句,东汉高诱注为“能虚其心以生于道”。可见“虚室”是有特定含义的,它  相似文献   

20.
在《孔雀东南飞》一诗中,刘兰芝是一个任劳任怨,被婆婆百般刁难的形象。“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受尽了百般委屈后,刘兰芝只得离开焦家。刘兰芝离开焦家时,诗歌里对她的外貌进行了一番精彩的描写:“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当,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即便是被婆婆赶出家门,也要走得体面,走得光彩照人,这也是人之常情。但联系上文看,就不难看出,诗歌中的描写确实有点前后矛盾。试想,一个家庭主妇,一个“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的劳动妇女,一个“昼夜勤作息,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