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眼光·胆略韦君宜同志的《老编辑手记》出版已经五六年了,偶然在书库里找到,很快就读了一遍。以我的感觉,此类著作,一般都很好读。之所以好读,并不是写了什么引人的故事,也没有时下流行的“上房”、“上墙”一类人物情节。这是一本“手记”,一位从事编辑工作几十年的老编辑在编稿之余信笔写下来的一些有关编辑工作的随感。不论是给文学青年的信,抑或是读稿札记,抑或是读书随笔,都写得那么朴实,那么从容,朴实从容的娓娓而谈中,虽然没有引用什么名人语录,摘抄什么经典,并不作佶屈聱牙、坐而论道状,似乎是一本无足轻重的小  相似文献   

2.
人过50岁,大家称中老年人,也就不脸红地往《老编辑甘苦谈》栏目投上稿件。但严格说来,我算不上老编辑,因为我从事编辑工作仅有十个年头。我原来做的工作主要是与显微镜打交道。我喜欢文静、细致的工作,调入中国地质大学后,面对工作的选择,我挑选了出版社。 当时出版社刚成立一年,正处于艰难的创业阶段。与社长的第一次谈话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他说,“编辑是为人作嫁的工作”,“我们出版社是很清贫的”,是否愿意从事这样的工作,是  相似文献   

3.
编辑工作被喻为“为他人作嫁衣裳”,“作嫁”于是成了“编辑”的代名词。然而,同是“作嫁”一词,在不同的人口里说出来,其含义并不相同。以“编辑”自居的著名老作家秦兆阳同志曾仿《红楼梦》第一回《题石头记》一诗,化其意为一位编辑作了  相似文献   

4.
谷林 《出版史料》2003,(4):74-75
1963年12月,人民出版社印发过一本《编辑手册》,我至今保藏着这个老版本,借以释疑解惑,还觉得此册切实扼要,对编者沈昌文君,心怀感谢。此刻提及“页码”,便查这本小书,在“177”这个页码上查到了,释文的第一句话是:“表示页数的数码,一般排在书的下角或上角。”  相似文献   

5.
新近,我欣喜地读到了中国书籍出版社建立后出版的第一本新书:阙道隆主编的《实用编辑学》(为“出版知识丛书”之一)。中国书籍出版社是专门出版“书籍专业”方面的出版社,可以说是全出版行业同志们“自己”的出版社。这家出版社的成立,预示着新兴的出版学、编辑学、发行学、印刷学的研究正在方兴未艾地发展起来。这部近30万言的《实用编辑学》,是由京沪等地出版部门的一些社长、总编和老编辑分头撰写的。这本《实用编辑学》不但从理论上阐述了编辑领域的内部规律,而且对编辑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艺流程”和具体方法也详加论述。不仅谈了图书编辑工作的一般  相似文献   

6.
冯定华同志在今年第一期《新闻业务》“通讯员之声”专栏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一些报纸编辑,对农村通讯员另眼相看,总是盯着大机关单位的通讯员;用稿凭关系,凭熟人。”对此我想谈点管见。我也是一位在农村工作的业余通讯员,从八三年开始从事通讯报道工作。我的第一篇文章是在内部刊物《湖北农村金融研究》上发表的。说起这篇文章,我至今还感到对不起该刊编辑。因为稿件是  相似文献   

7.
没想到,我要求采访的对象,邀请我共进午餐。我和老同事尹任先(《大公报》原总经理)、老校友赵泽隆(《大公报》原副总编辑兼《新晚报》总编辑)一起,从香港大公报社走到餐馆预定的座位。这时,曾德成和夫人叶桦早已在等我们了。我是第一次见曾德成,但报刊上早就见到过他的文章和照片。他清秀挺拔、年轻力壮,才40多岁。叶桦更显得年轻,她是《大公报》英文版编辑。尹任先伸出三个手指,笑着对她说:“像30岁。”我送给曾德成一本我的作品选《半世纪前的大震撼》,里面有七八篇《大公报》用过,还有一篇记者生涯,专门写在《大公报》实…  相似文献   

8.
我是学师范的(1960年夏,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本来应去教书,但是组织上安排我做编辑工作,一做就是35年,其间做广播编辑10年,做《湖北广播》业务刊物编辑10年,做《湖北广播电视报》编辑15年。通讯员朋友都亲切地叫我“朱编辑”,所以我给自己取笔名叫“诸边”。后来我当了《湖北广播电视报》的头,同行称我“朱总编”。我想,我的确总在编啊,从来没有离开过具体的编辑工作。在做《湖北广播电视报》编辑工作中,除了出差外,几乎每期稿件都要过目,付出劳动。 我在广播电视战线长期做编辑报纸刊物的工作,也算一个特点。即把广播电视上宣传的事,或是与广播电视有关的事,通过加工,变成文字,刊登在报纸刊物上,继续宣传,形成了声、屏、报、刊的整体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时,《资本论》曾经用九种文字出版过。迄今已有四十余种文字版本。《资本论》三卷本的第一种外文译本是俄译本。1872年,《资本论》俄文第一版在彼得堡出版。俄文版《资本论》未出版之前,在俄国,人们对马克思的这一天才著作的兴趣就非同一般。俄国的许多先进知识分子早就获得并且阅读过德文第一版的《资本论》。马克思本人也曾将德文第一版的《资本论》送给了两个俄国人,一个就是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巴枯宁,另一个是谢尔诺——索洛维耶维奇①。  相似文献   

10.
章仲锷 《传媒》2001,(5):31-32
这个“十月”指的是粉碎“四人帮”后北京(也是全国)的第一本大型文学刊物——《十月》。它是我参与编辑的第一家期刊,对我来说,自有其不寻常的意义。 那是1978年春,人们已隐约感到文艺春天来临的气息和脚步,当时我在北京出版社文艺编辑室工作。有一天与主任王世敏(可惜他英年早逝,愿他安  相似文献   

11.
“编辑”到底有没有“学”?有,是什么? 没有,为什么?从已经出版发表的论著情况看,这方面研究的论文和著作不少。同时根据我们从事编辑工作的实际来看,“编辑”是应该有“学”的。但在所接触到的相关编辑学研究的论著中,似乎说服力很强的东西较少。最近,读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的张积玉先生的《编辑学论稿》,不禁喜出望外: 这确实是一本夯实“编辑学”学科的好书,因为它至少让我们第一次从理论上明确地、全面而系统地知道了“编辑学”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调到报社工作,使我想起了在县委宣传部工作期间和上级党报编辑交往的几件小事,兹录于后,或许对我们从事基层党报编辑工作的同志能有所启示。1998年下半年,我写了一篇评论《首先监督我》,斗胆寄给了《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栏目。“人民论坛”是《人民日报》的名牌栏目,选稿标准较高,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也是至今唯一一次向这个栏目投稿。没想到稿子寄出不久即被采用,随即又被发行量较大的《报刊文摘》在  相似文献   

13.
在内蒙古社会科学院1984年内部出版的《编辑学与编辑业务》一书中,收有龙世辉的两篇讲演录即《关于文学编辑工作中的几个具体问题》、《文学编辑的基本素质》。文末的“作者介绍”中说:“龙世辉,男,59岁,湖南省武冈县人。1952年辅仁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一期第二班学员。长期从事文学编辑工作。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当代》杂志编辑部副主任,现为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编辑出版过《林海雪原》、《三家巷》、《清江壮歌》、《前驱》、《代价》、《将军吟》、《芙蓉镇》等长篇小说。”初读此书是在1987年,我正在攻读编辑学硕士学位。第一次的神交就令我倾倒,龙世辉的编辑历程给我留下了深刻  相似文献   

14.
立身三勉     
以年资论,许多老编辑是我的师长辈,他们从事编辑工作逾几十春秋,立身自不待说,立德立言亦多有成就。处于“而立”、“不惑”之年的年轻同仁,则如日中天,事业正炽,虎虎生气,后生堪羡。惟如我辈,介乎两者之间,论年,已届“知天命”,论资,从事编辑工作尚不足20年,固不敢以“老编辑”自居。《出版科学》同仁邀我撰稿再三,遵而忝列其中,一方面深感有愧,一方面又思忖:年资虽浅,甘苦有之,倾之诉之,总有所得,或可自勉。 细想起来,几多甘苦,要在“立身”。盖因为1978年我到出版社做编辑时,已过“而立”之年两载,所谓“年过‘而立’而未立”。此前的八年,大学毕业后在一  相似文献   

15.
1997-1998年,我有幸参加了由中共中央批准的、由内蒙古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人主持的《乌兰夫文选》(上、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以下简称《文选》)编辑委员会的编辑工作。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了全文,核校了所有的(从马克思到邓小平)引文,成为《文选》的第一批读者。  相似文献   

16.
&#  &#  &# 《出版与印刷》2015,(3):12-13
不久前,我去看望一位共事多年,现已退休在家的老编辑。我们很自然地谈起编辑工作、图书市场以及与出版工作相关的人和事。在临别前,老编辑神情有些黯然,幽忧地对我说,自己从事编辑工作二十多年,如今想起来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什么书留得下来。他的话给我以很大震动。这位老编辑,当年在出版社也算得上是位“标杆”式人物,做中小学教材、教辅,年年都是社里的创利“大户”,年终奖总是名列前茅,经常被评为先进职工。然而这一切早已烟消云散,如今他内心真正渴望的是能有几本有价值的好书立得起来、传得下去。从事编辑工作数十年,当有一天离开这个岗位时,曾经看重的发行量、码洋、利润,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唯一能留下来的是有生命力的、有文化价值的、能代代相传的好书!    相似文献   

17.
我是1994年开始做编辑工作的,至今只有三年多的时间,还是编辑队伍中的一名新兵。谈起编辑的甘苦得失,远比不上老编辑们那样多,但亦有几分体验。 我是学习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后做英语编辑。我担任责编的第一本书是《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考前指导与仿真训练》。初出茅庐,跃跃欲试,我怀着新奇和兴奋之情,开始了审  相似文献   

18.
我是《新闻通讯》的忠实读者,从1984年起我就和《新闻通讯》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认为《新闻通讯》有两大特点: 一是它栏目多、内容丰富,能满足多层次新闻工作者的需要。如“新闻业务研究”、“编辑札记”、“老记者谈优良传统”等,这些栏目对专职新闻工作者比较适宜;又如“企业报园地”、“企业报总编谈甘苦”、“地市县报园地”等,这些栏目对企业报和县市报的编辑记者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去年九月,我应聘担任了由南昌市工交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主办的《求索》杂志责任编辑。此时此刻,我衷心感谢“扶”我当上了编辑的《新闻知识》——这位不见面的老师。我和《新闻知识》攀上“良缘”,是从一九八五年五月开始的。打这以后,我一直坚持认真阅读《新闻知识》,并在新闻工作中加以运用。如今,快近九个月了,《新闻知识》的辛勤“汗水”没有白流,编辑之“果”令人喜  相似文献   

20.
这两年,我省各专业出版社先后成立,大批新同志进入各编辑部学做编辑工作。新编辑的第一句话是:“请多指教!”急于熟悉编辑工作的心情溢于言表。有人对我说:“你到出版社有五年了,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你这第一步是怎么迈的,这种体会对于新编辑可能更容易理解。”在这么多老编辑面前,我有胆侈谈什么体会吗?然而,初入编辑部时,自己那种惶惑、急切,碰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