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数字时代如何更好地推进传播研究,从而不断加强学科自主性,建构中国自主的传播学知识体系,是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进入“万物皆媒”的数字时代,詹姆斯·凯瑞关于传播研究转型的思路和方向仍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具体言之,只有将“人”作为价值标尺,才能深刻把握媒介和传播技术的本质,从而为传播研究注入思想和理论的“活的灵魂”;超越狭隘的媒介观,紧紧抓住媒介尤其是数字媒介这个关键变量,重点思考如何将其从“背景地位”提升至“前景位置”,这不仅是夯实传播学学科基石的必由之路,而且是提升传播学学科地位的重要之举;数字传播形态相较传统媒体时代发生了质的变化,传播如何以促进公共生活福祉为核心旨归,通过共享的符号体系建构“一个有秩序、有意义的文化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传播研究的格局和高度。  相似文献   

2.
新闻传播学术研究必须把着力点转移到对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经验、发展方向、发展道路的反思总结上来,努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此,要摆脱“学徒状态”,在学习研究西方新闻传播理论时,保持高度的自抉意识和驾驭能力,以超越西方、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为目的,防止在引进借鉴中“西化”自己,失掉自我;要“向现实本身去寻找思想”,沉到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和现实深处,立足自己的实践形成自己的理论;要在创立新观点、新概念、新范畴上用力,实现新闻传播话语体系的自主建构;要走出核心价值多样的迷惘,以主流价值统摄推进新闻传播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3.
彭鹏  曹娟 《现代传播》2023,(12):48-54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既是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也是不断应对现实挑战、建构未来传播话语体系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范式上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其话语表达、话语动员、话语更迭显示出主旨明确、推陈出新的创新内涵,与中国社会发展现实具有高度的同步性、契合性。与此同时,需要认识到,当前多元文化场域对已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的主导力、吸引力、阐释力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未来话语体系的智能化深层构境中,需要洞察“视觉化”传播趋势、嵌入“算法式”传播话语体系、构造“沉浸式”传播话语体系,从而巩固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识形态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内在情感关联。  相似文献   

4.
程丽红 《中国出版》2023,(16):71-71
传播学拓展了新闻学的狭窄视界,契合多元的人类交往实践,但创生于西域的经验体系能否具有全球性的范式意义?如何取其精华,建构顺应本土实践的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其提供了目标和遵循。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重返中国传播活动的历史现场,考辨先哲传播思想遗迹,“以补阙、理解历史,为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建构提供可接续、转化的传统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05,(6):35-35
当前,国内学者对于如何开展“传播学本土化”或“传播学中国化”研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四川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当代传播理论体系分析》一书,对如何建构当代中国传播理论研究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
王悦 《中国出版》2023,(18):53-57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建构基于“标识性概念”的叙事体系,对系统地讲好中国故事至关重要。基于“标识性概念”的叙事体系需要回答的是“叙什么—为什么叙—如何叙”的问题,要在“纵”“横”交错的时空领域中把握基于标识性概念的叙事体系传播的内容优势,在“中”“外”交汇的国际视域中释放基于标识性概念的叙事体系传播的话语优势,在“宏”“微”相济的辩证观念中探寻基于标识性概念的叙事体系传播的方法优势,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彰显新时代中国参与世界发展和治理的责任和担当。  相似文献   

7.
蔡惠福  顾黎 《现代传播》2013,35(1):29-33
新闻传播学术研究必须把着力点转移到对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经验、发展方向、发展道路的反思总结上来,努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此,要摆脱"学徒状态",在学习研究西方新闻传播理论时,保持高度的自抉意识和驾驭能力,以超越西方、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为目的,防止在引进借鉴中"西化"自己,失掉自我;要"向现实本身去寻找思想",沉到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和现实深处,立足自己的实践形成自己的理论;要在创立新观点、新概念、新范畴上用力,实现新闻传播话语体系的自主建构;要走出核心价值多样的迷惘,以主流价值统摄推进新闻传播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8.
移动传播时代,传统广播线上内容生态体系已难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广播可在内容建设上以“三重思维”建构“三个体系”,即坚守“广播思维”,建构线上节目体系;把握“网络思维”,建构音频节目体系;突出“全媒思维”,建构内容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十一个坚持”应该成为中国法治传播研究的重要选题和核心内容,尤其需要加强对习近平关于法治文化和法治传播的重要论述的原创性研究,创新中国特色法治传播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国特色法治传播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法治思维和舆论监督的统一,统筹国内法治传播和国际法治传播,还要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众化普法宣传经验,建构中国特色法治传播话语体系,讲好新时代法治中国故事,让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促进“八五”普法取得更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袁潇 《当代传播》2023,(4):101-104
虚拟现实技术在科普出版领域中的应用为科普实践与知识传播提供了创新路径。虚拟现实的沉浸式传播契合场景化的传播形式,为读者提供科学体验与意义建构的情境。读者能感受到虚拟场景与真实体验相互交融带来的科普认知经历。虚拟现实技术用开放式、动态性、多线程的阅读模式摈弃了原有“闭环式”的图书体系,并且可以仿真实验操作步骤环节与动态过程,读者在“具身化叙事”阅读中建构着科学精神。基于虚拟现实的科普阅读能够帮助读者建构知识体系,丰富想象空间,提升科普工作的效能与品质。  相似文献   

11.
张君昌 《中国广播》2016,(10):49-53
本文以建构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认知传播话语体系为研究起点,阐述命题的现实性和重要性,探讨全球化语境下认知传播的特征。以跨越认知障碍为主线,分析论证认知话语的特质要求和体系架构,并在国际政治传播视域开辟认知话语功用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2.
王明伟 《青年记者》2007,(22):136-137
“慎言”是我国传统传播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还深深影响着国人的传播实践。就其来源而言,“慎言”传播思想是儒家思想在传播领域的表现形式。儒家思想是个伦理与政治合一的体系,追求“内圣外王”的人生境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伴随技术的发展,传播体系的话语建构总是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良好的兼容性及优良的场景搭建功能使得H5技术在融媒体时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H5技术逻辑的作用下,传播体系的话语建构在媒介内容层面、用户关系层面以及媒介市场层面相较于传统传播体系发生了内容多样、用户参与度高、多平台融合互通的话语建构转向。本文以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融媒互动类获奖作品为例,分析在H5技术的实现下,新闻作品传播体系的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下,大数据、5G、云传播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发展趋势。而广告相较于传统媒体等传播形式,更加具有吸引力。公益广告作为宣传思想内容、唤醒民众内心世界、构建情感体系的传播途径,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传播方式上,也呈现出“年轻化”“创新化”的趋势。本文将从央视官方公益广告入手,分析新媒体时代下公益广告的传播策略和当代中国公益广告所构建的情感体系和集体记忆,探析公益广告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分析了侨务传播者、传播媒介和传播对象,提出了当前我国侨务传播的三个策略:(一)提高侨务部门行政位阶,整合”五侨”资源,建构”一体化”侨务传播机制;(二)因应传播数字汇流趋势,并可将整合营销传播理念,应用于侨务传播领域;(三)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三大支柱及祖国侨乡传播网络对接,建构多维的大侨务传播体系等.  相似文献   

16.
西方传播研究的点滴勾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晋  周宪 《新闻大学》2006,2(2):40-46
本文作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新世纪传播研究”译丛(复旦大学2003年世纪之星的计划项目之一)的总序,精练地比较了以自由高于平等的美国实证学派和以平等高于自由的欧洲批判学派的殊异,勾勒了西方传播研究最有建树的两个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的卓越观点与研究路径。同时,文章简介了回应新近国际传播研究思潮的“新世纪传播研究”译丛的五本论著,强调了西方学者将新闻传播体系视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基本过程中的一部分,把媒介置于由上述成分产生的生产与再生产的架构之中,坚持传播与社会相互建构的重要论点。  相似文献   

17.
法国媒介理论学者米歇尔·塞尔所建构的传播哲学,诠释了媒介中介性、噪音与混沌等信息传播与媒介研究的核心问题,进而打破了传统传播与媒介研究的界限,成为德法媒介理论研究的重要思想来源。本文以塞尔思想中的“信使”形象为主轴,通过描绘其所创建的“信使研究计划”来透视其传播哲学思想,并以作为本体论和作为方法论的赫尔墨斯为思考维度来勾勒其建立的“关系哲学”。在此基础上,将塞尔的传播思想与德布雷和克莱默尔等其他欧陆媒介学者的思想进行关联和对话,并思考在信使自身形式越发多元、媒介社会环境越发混乱的当下,塞尔的信使传播哲学具有什么样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冷月 《新闻世界》2013,(1):164-165
大众传媒被认为是社会环境与语境的主要建构者,对于其传播结构的理论历来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实践与理论分析,发现部分传媒组织在传播建构中存在着一种“相对性重构”现象,并“相对性”及“重构”的角度理解媒体传播中的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9.
谢清果  王皓然 《新闻大学》2022,(7):67-80+119
中国传统政治实践因其独立的进程,形成了自身独特而自洽的政治传播智慧。以史华慈的“深层结构”问题为例,这些思想智慧往往只有在传统语境有关“政治”及其“传播”的特有讨论中方能被诠释。为对中国古代政治传播思想的独特性以及东西差异展开思考,本文提取了“内圣外王”与“哲人王”两种在中西政治文明中特点鲜明的政治思想,再根据其产生条件、逻辑基础和关联历史现象对两者中包含的传播观念加以比较。研究认为,“哲人王”作为希腊古典政治实践中自然产生的对于应然性的探讨,是基于功能主义想象而设计出的一元化传播结构。“内圣外王”则是对中国原始氏族社会传统权威模式的创造性转化,它不仅将政治寓于个体化的道德行动中,也通过道德知识的间性传播建构其理想化的政治场域。这与我们过去所熟知的政治传播无论在发生情境还是传播的本体上都存在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我国主流媒体关于二十大的一系列报道,彰显出中国叙事体系建构在实践中的探索:叙事主题维度,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要素突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叙事视角维度,多重视角相结合,展现生动的中国形象并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叙事结构维度,全面总结和重点突出相结合,诠释并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