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园园 《江西教育》2022,(35):31-34
<正>语文课程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程,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共收录了31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旨在通过不同阶段、不同题材、不同形式的革命传统作品,向学生讲述中国革命故事,引导学生领会革命精神,凝聚革命信仰,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不少教师在教学此类作品时会忽略这类作品特殊的文化价值,没有立足课程育人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教学内容开发,或是缺乏挖掘这类作品育人价值的有效教学路径和具体教学策略,导致学生很难通过作品的学习,获得革命精神的滋养和革命文化的浸润。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的顶层设计、课标编写组专家的高端引领,与一线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缺乏可操作性的中间带。充实中间带,需要真正理解革命文化与其载体(革命传统作品)的关系,并有能力将两者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一线的教育教学行为。革命传统作品从研究领域到教材转换,再到进入课堂,要开发出具体的专题学习(如《故事新编》),以支撑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任务群;专题学习要给出故事原型,梳理新编的人物与情节,真正理解庸众形象的意义,深入挖掘鲁迅式结尾的意蕴,找到革命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传承与再创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的顶层设计、课标编写组专家的高端引领,与一线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缺乏可操作性的中间带;充实中间带,需要真正理解革命文化与其载体(革命传统作品)的关系,并有能力将两者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一线的教育教学行为。革命传统作品从研究领域到教材转换,再到进入课堂,要开发出具体的专题学习(如《故事新编》),以支撑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任务群;专题学习要给出故事原型,梳理新编的人物与情节,真正理解庸众形象的意义,深入挖掘鲁迅式结尾的意蕴,找到革命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传承与再创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革命文化类作品距离当下时间跨度较远,学生在认知与理解上有一定差距和难度,往往难以产生共鸣。本文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为例,论述通过设计学习任务来改进教学方式,并提出了革命文化类作品学习任务设计的四个要点,即把握好整体任务设计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对应性、各个任务之间的关联性、个体学习任务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以及学习任务的可评估性,以期突破现实困境,让革命传统教育“活起来”,充分发挥革命文化类作品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5.
大单元可以整合学习资源,变革学习方式,构建对革命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学习过程,是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的路径选择之一。开展大单元教学首先要从概念出发,构建单元目标。既而围绕单元目标的实现,创设真实情境,构建单元任务,搭建任务支架,设计覆盖全程的表现性评价。革命传统作品的大单元教学旨在整合学习资源,梳理革命历程,使学生知晓革命文化;还原历史场景,激活情感体验,使学生体认革命精神;延伸文本内容,链接现实生活,使学生践行革命传统。  相似文献   

6.
钟斌  谢雨轩 《福建教育》2022,(15):40-43
以项目化学习为视域,力求在真实情境下建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教学经验,促进学生对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沉浸式学习。  相似文献   

7.
革命文化作品教学呼唤文化意识的回归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革命文化的先进性、当代性和具身性,让学生深入把握革命文化文本的审美特质,教师应以审美活动为核心设计语文教学,让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进而“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让学生产生深刻的文化认同,最终将先进文化植入心田。  相似文献   

8.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加大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比例,这些作品蕴含着丰富的红色育人因子,对弘扬革命传统、增强文化自信、打好精神底子具有重要意义。帮助学生深入阅读革命经典,打通理解“梗阻”,凸显厚植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认同文化价值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每位语文教师都需完成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9.
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建立文化自信,语文教师应围绕革命文化作品展开有效教学,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策略,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评价中培养其对革命人物的崇敬之情,从审美评价的角度加深学生对革命文化作品的主题理解,并通过作业的评价设计引导学生认识学习革命文化作品在新时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国际学生的跨文化选修课程,《中国传统绘画导论》应针对学生的学情特点,将国际学生作为审美个性主体,根据绘画作品特点,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促进国际学生了解认同、自发传播中国文化。以《中国传统绘画导论》课程为例,探究跨文化教学实践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使国际学生在跨文化课程中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同时,也为中国传统绘画相关课程的跨文化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革命传统类课文,这是对学生进行革命英雄主义、革命理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应根据文本的特点,从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感受英雄形象、理解革命情怀、根植英雄精神。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思想情感,获得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而且能使学生受到革命文化的洗礼,自觉传承和发展革命文化。  相似文献   

12.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革命文化题材类的文章,这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并传承革命文化的有效载体。教学时,教师既要充分解读教材,理解编者意图,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语文能力水平等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策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的情感,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素养发展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从而自觉学习、理解、传承革命文化。  相似文献   

13.
在学科教学中,英语教师要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能单纯地把语言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重点,更应该长期重视精神层面的教育,这就要特别重视对学生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在英语学科中重视革命传统文化的有机渗透和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科学习和深入理解中厚植中国革命传统文化,这是培育具有"中国心智"时代新人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14.
革命文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我国语文课程重要的文化价值取向。语文课程中的革命文化教育,在语文统编教材中主要涉及“理想信念、精神风范、道德情操、艺术形式”四种革命文化类型,教学中可分别以“理解”为目标的案例分析教学法、以“化用”为目标的情境体验教学法、以“自省”为目标的对话反思教学法和以“理解继承——实践弘扬”为目标的“分析—体验—对话”教学法去尝试引导学生学习感悟。  相似文献   

15.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中的选文,是以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传承革命文化的模板,在塑造学生民族信仰、引领价值观念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聚焦四条路径引导学生学习:精研经典作品,涵育审美品质;鉴赏艺术形象,陶冶审美情操;观照社会现实,丰富审美因子;强调知行合一,激发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6.
以参加15th"大师奖"福到——中国春节形象创意大赛的指导过程为例,探索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教学。以学生设计的参赛作品为例,从传统文化元素的重构与互融、传统理念在设计中的体现以及谐音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应用为出发点,探讨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的并行融合设计。以期为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的教学提供广阔的思维,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现代设计产品。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教学有助于渗透传统文化,促使学生理解并传承传统文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文言文作品的同时追溯汉字本源,理解古代礼俗,还原文化背景,这些方法都能促使学生透过文言文作品更深刻地了解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传统语文教学课程或者阅读课程,多是把单篇的经典文章或经典作品中的语段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往往又偏重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运用,缺乏对作品文化层面的解读,结果是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感也不强。从经典文本阅读的角度,指导学生多读经典作品、读懂经典、读活经典,以帮助学生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力。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科书要体现国家意志,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革命传统类文学作品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革命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对语文学科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深刻领会教材中革命传统文化作品的编排意图,凸现革命文化、革命精神的引领、体验和传承,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牢记历史,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董巍  朱烁红 《江苏教育》2023,(50):74-76
革命文化在美术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巨大的应用价值。对于高中美术教学传承革命文化的基本原则要求,教师需要从育人功能、价值意义、知识把握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同时,应采用单元教学、实践探知和隐性教育融入三种艺术表现手段来理解革命文化的内涵。通过主题鉴赏、文化理解和创意实践三个维度来表达,从而达成以革命文化为载体的高中美术单元教学对学生成长的育人目标,让学生理解革命文化传承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