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陈奕 《当代传播》2007,(3):85-86
女性主义在社会思潮多元化的背景下依然执着地向前发展,传媒成为其施展影响力的重要阵地,塑造出来的各类女性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女性主义在现时代的困惑与迷思.本文对某市"粉红丝带事件"加以个案分析,力图探讨受众对传媒中女性形象的不同解读,认为传媒应以理性审慎的态度对待女性主义,在重塑现代女性形象与推动女性主义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诺斯悖论"涉及的是国家自主性问题,这一问题在传媒领域同样存在.传媒自主性与传媒公共性是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的,传媒改革的过程也是两者关系失衡的过程.重建传媒公共性,需要重新确立传媒自主性与传媒公共性的均衡关系.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传媒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传媒组织、政府和公众三者的合力作用.  相似文献   

3.
孙文艳 《新闻记者》2007,(11):94-96
女性与传媒是新闻传播学领域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女性与传媒的深层关系,改善传媒对女性的报道,促进女性的发展,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女性与传媒的研究是女性主义不断发展并向多学科、多领域渗透的结果,也是现代文明广为传播、传媒渐由精英群体掌握转向大众化的结果。这一研究就是要从女性问题出发,以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面对女性在传媒中的缺席的“存在”状态情况,可能有许多人不以为然,认为现代传媒对女性颇为“关注”,在大量的传媒文本中女性出场的频率挺高。的确如此,在商业文化席卷全球的今天,大众传媒的繁盛是有目共睹的。女性虽然在新闻传播中呈严重的缺席状态,但同时也在其它的传媒关注下显得风光无限。那么,女性在大众传播中到底以一种什么样的面目出现?并以什么样的方式在言说或被言说?  相似文献   

5.
现代传媒几乎进入了一个言必称"策划"的时代.在"为人作嫁"的传统传媒理念中引入并培植传媒的策划意识,意在促使传媒活动从相对被动的技术性加工走向充满主体精神的整合、建构与创造活动.现代传媒不可避免地陷入信息无限增长与人的注意力相对有限的内在矛盾之中,策划往往成为传媒人确证职业位置和实现存在价值的一种方式,成为传媒主体最为核心的素质构成,甚而成为传媒形而上的精神与灵魂.  相似文献   

6.
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在传媒领域也处于弱势地位,究其原因是传媒对这一群体的"弱视".本文指出了弱势群体在传媒领域中弱势地位的表现,并分析了造成传媒"弱视"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提出了改变这一现状的对策,认为传媒关注弱势群体对促进媒介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媒介在推动社会进程中的作用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近年来传媒乱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愚"乐受众、品格低下、失实与失度、有偿新闻与有偿不闻;并对传媒乱象的原因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社会转型导致竞争环境与人们观念发生变化、传媒自身对低成本与高利润的追求、迎合受众需求、传媒失守;最后提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与建立长效机制来确保"把关"落到实处,杜绝传媒乱象.  相似文献   

8.
"企业家"的称谓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但改革开放多年了,"传媒企业家"的概念在官方文件中迟迟未出现.在传媒走市场的步子越来越大的背景下,"传媒企业家"的概念早于官方文件,在业界已经悄悄流行,在某些民间或半官方的论坛中,常会将一些具有复合型素养、有传媒运营能力的传媒领军人物称为"传媒企业家".但在官方文件中没有这些提法,直至最近<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出来之后才看到"培养企业家"的提法.  相似文献   

9.
罗晓 《传媒》2010,(10):30-32
当今出版传媒行业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资源整合、强强联合、融资上市,打破了过去传统出版业的沉闷局面,让出版人激动万分、寝食难安.可以说目前我们的文化产业正面临一个全新的时代,也是出版传媒业最好的发展机遇!人们常说:有人欢喜有人忧.面对一个个大型出版传媒集团的诞生,如:江苏"风凰传媒"、安徽"时代传媒"、四川"新华文轩"等,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作为地方中小出版社,喜的是有如此好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忧的是如何在未来的市场中寻求自身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传媒低俗化:受众中心论下媒体对受众的迎合与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传媒低俗化现象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部分媒体热衷于追逐"黄、赌、毒","星、性、腥"的低俗内容.而且,一些媒体从业者认为从满足受众的角度出发,迎合受众的需求,低俗内容也只不过是"受众中心论"下的合理产物.本文从媒体的角度出发,梳理传媒低俗化的现状,探究传媒低俗化的深层次原因.这其中既有部分媒体从"受众中心论"出发对受众的过分迎合,也有媒体对受众需求的误读,从而导致"受众中心论"应用的过分泛化.  相似文献   

11.
辰目 《传媒》2010,(12)
11月21日上午,在初冬的呼啸寒风中,笔者和<传媒>杂志社的两位负责同志,与首都新闻界、文化界的上千位人士一道,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向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任院长范敬宜同志挥泪告别.范老是有恩于研究所和<传媒>杂志社的.这几年,岁末年初所里和<传媒>杂志社为业界主办"中国传媒创新年会",邵老(邵华泽)和范老总要到会上为我们坐阵、鼓劲.范老有几次其实是"带病作业".记得<传媒>的一些重要文稿,也得到过范老的支持与指点.再往早里说,那还是笔者当年在中国新闻出版报社工作的时候,因为评比党报编校质量的缘故,也因为若干新闻研讨会的缘故,受报社负责同志委托,多次请过范老参加我们的会议.  相似文献   

12.
冯哲 《传媒》2010,(6):67-68
传媒对司法的监督作用和对公众的引导作用时时刻刻都在对司法工作产生着影响.尤其是在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的今天,传媒对司法的影响非常大,以致社会上有了"媒体审判"的说法.这也招致一些社会人士尤其法律界人士的批评.那么,传媒对司法的监督应控制在什么范围之内呢?司法对传媒的监督只是被动的承受,还是应该积极地回应呢?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以及<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第一次将传媒与司法的关系进行了界定.传媒与司法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3.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同时也是社会各领域发展的航标.特别是技术飞跃式发展的新时代,尤为迫切地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当前我国传媒生态面临着诸多问题、传媒文化领域建设尚为薄弱,在各种新技术和外国文化的冲击下,传媒文化的发展进入了迷茫期.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及时回应了这一问题,并引领我国传媒文化建设走向新的征程.  相似文献   

14.
11月初,我到石家庄参加了"2010传媒与城市发展峰会".这个会议以"城市品牌与传媒应用--如何运用传媒力量提升城市品牌"为主题,各方人士高论不少.我是压轴发言,题目还有点"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是传媒让生活更美好".我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没有强势的传媒,就没有强势的城市.  相似文献   

15.
10月28日,在由封面传媒主办的"创联未来——2016(中国)C+移动媒体大会"上,封面新闻2.0版本上线.华西都市报社社长、封面传媒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鹏说,封面传媒要打造的是"智媒体",是智能媒体,也是智慧媒体,尤其是要弥补机器算法带来的过度推荐等缺陷,加强人工干预,突出体现"价值引领下的技术驱动",为技术引擎赋予正确的价值,保持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做内容生产的"清流".封面新闻如何与《华西都市报》进行融合?李鹏说,《华西都市报》实行"双品牌"战略,充分彰显《华西都市报》品牌,强势打造封面传媒新品牌,进而以"双品牌"为支撑,以"双引擎"为驱动,推动《华西都市报》和封面传媒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彤 《传媒》2018,(14):84-86
传媒类专业具有极强的应用性,但在产教融合方面长期存在着实践教学在"虚拟"与"案例"之间徘徊的现状.本文认为,要深化传媒专业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对接真实项目",其核心突破口便是"现代学徒制"教学与"教学工作室"教学融合的改革.如何对照教育部"国标",在"教学实践"中加深对"实践教学"的认识,通过"强化一条主线""突破两个难点""搞好三项建设",并与"国标"中提出的"高质量、多样化"人才培养相呼应,主动促进"现代学徒制"教学与"教学工作室"教学的相互转化与谐动,从而形成协同的"融合工作室"机制,对于深化传媒专业落实"国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值得尝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在海峡两岸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作为资金流、物流、人才流媒介的信息流作用日益凸显,提出构建"两岸传媒共同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在此背景下,建设"两岸传媒共同市场"当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基本原则,以期为两岸密切传媒交流提供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刘为民 《传媒》2004,(7):42-45
2002年7月,华西都市报根据市场竞争态势,结合报社实际情况,提出了实施"三个转变"、进行"二次创业"、打造"西部一流传媒企业"的战略.所谓"三个转变",就是从传统的报人向传媒经理人的转变,从办报理念向经营理念的转变,从传统的报社向现代传媒企业的转变,即人的转变,观念的转变,体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外国传媒关于"利益冲突"的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编人员与传媒之间、传媒和采访对象之间以及传媒与传媒之间常常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如接受采访对象的礼物,接受活动主办者的免费食宿,为其他传媒撰稿,利用公司内幕消息为买卖证券从中获利等等.诸如此类的"利益关系"往往可能造成现实或潜在的"利益冲突",使传媒的声誉和利益处于危险境地,为此,外国一些著名传媒为维护自己的声誉和利益,制订了具体的规范,约束采编人员的行为,调整这些"利益关系",力图避免"利益冲突"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媒介融合"是技术理性时代传统传媒产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为它极大地改变了传媒产业的生态环境.在当前语境下,强调"媒介融合"就是强调互联网、新媒体对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市场化的同时坚持传统传媒产业的责任担当,是传媒产业的立身之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