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刘爱和 《学语文》2008,(1):29-29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挖掘的营造悲情世界的素材。以鲁迅作品为例,《狂人日记》《药》《故乡》《阿Q正传》《祝福》等被选入中学教材里的小说,都为我们读者营造了催人泪下的悲情世界,这为我们进行悲情教育与熏陶提供了非常好的蓝本。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这种感情,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小说是指以农民工作为题材和叙述对象的小说。悲情叙事是农民工小说的基本表现形态。农民工小说的悲情叙事首先由于叙述主体对于现实的沉痛体验。不过对绝大多数农民工小说的叙述主体来说,传统文化的弱点和民族的创伤记忆,还有小说的传统和使命也让他们难以抑制地展开悲情的叙述。但是,促使农民工小说相当一致地相守悲苦叙事的关键因素还在于叙述主体内心的现代性焦虑。  相似文献   

3.
曹操诗歌中的许多篇目呈现出一种感人至深的悲情美,这种审美风格的形成以诗歌主体悲天悯人的外向情怀和悲怆难言的内在情感体验为基础。具体说来,曹操诗歌之悲情源出于时代苦难的巨大阴影、社会与政治理想追寻的艰难以及个人家世背景之卑微幽隐。  相似文献   

4.
《史记》是一部蒸腾着悲情美的著作,最大的特点是将文学与史学熔铸在一起,以诗人敏感的心灵来感受历史,文章就其产生悲情美的原因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楚文化本身固有的悲情因素;汉代“以悲为美”的风尚;现实政治生活遭际带来的巨大痛苦,是造成汉帝王后妃楚歌悲剧色彩的主要原因。楚词歌、乐、舞的混融状态;汉代倡乐之风的盛行;充分抒情的需要,是造成汉帝王后妃楚歌歌、舞、乐三位一体混融状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历来有关研究柳宗元(又称柳柳州)山水诗的成果已不少.本文试图从品读的角度,从柳柳州的政治遭遇来解读其山水诗中幽冷峭拔的意象及其所隐含的悲情美.柳柳州命运多舛,仕途失意,形成了其山水诗幽冷、峭拔、凄清的独特风格;诗人通过选取幽冷、峭拔、凄清的意象来抒发苦痛哀怨的悲情,这是一种悲情美.  相似文献   

7.
吴媛 《文教资料》2010,(18):89-91
香港电影,尤其是警匪片中存在一种悲情倾向,本文以陈木胜影片为例,先阐述悲情倾向产生的社会背景,包括身份迷惘和"家"的缺失、现代化和资本主义文化精神与新浪潮的影响,其后叙述悲情倾向在影片中具体呈现的特征,包括典型的人物设置、相似的叙事特征和悲悯的视听风格,并在文章的结尾提出内地电影人不应该仅仅模仿好莱坞的大制作电影,应该挖掘我国的独有悲情历史,以一种悲悯的态度、倾向来打动观众。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高二语文教材为例,就其选文的悲情色彩进行分析,探讨悲情色彩的课文在教材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旨在与各位同仁交流,对高二语文选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它的基本要求是“民主”、“科学”。本文认为,在现代化政治基本要求基础上,政治体系建设是硬件工程和基础设施,处理各方面政治关系和政治文化建设是软件系统工程。三者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把中国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纳入现代化轨道,他以发展民主作为政治现代化的核心;以建立健全和完善政治体系作为根本途径;以正确处理政治关系作为基本内容,以政治文化建设作为基本环节。继承了五四“民主”和“科学”精神推进了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从中国基本的国情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不断调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不断发展、完善,使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不断充实、扩大。  相似文献   

11.
马致远《汉宫秋》的悲剧性质早成定论,无有异议。但其悲剧主人公究竟是谁,其悲剧意蕴又是什么,却一直争论不休,悬而未决。本认为汉元帝是悲剧主人公,王昭君只是悲剧主人公的牺牲品,其意蕴是在表现一代帝王的人身屈辱和政治上的惨痛失败。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是一个具有悲剧情结的人。在王国维的生命历程中,悲剧情结如影随形伴其一生。具体表现在悲剧情结的萌发、悲剧情结的加剧、悲剧情结的诗词外化以及悲剧情结的总爆发这一情感历程中。因此悲剧情结是王国维生命轨迹中内心世界最为鲜明的情感脉络。  相似文献   

13.
尤金·奥尼尔的悲剧表达了他对现代人内在世界、复杂心理和悲剧命运的探索.奥尼尔认为命运的神秘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属性,莱维尼亚可以说是现代人悲剧命运的抽象化身.其悲剧源于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表现为两种纯粹价值的矛盾,这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悲剧人物.  相似文献   

14.
《红与黑》生动地呈现了新旧交替时期于连所经历的种种内在的和外在的生存困境。从悲剧及悲剧意识出发解读《红与黑》 ,我们发现于连悲剧所呈现的这种生存困境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意味 ,它揭示了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诸多无法逃避的悲剧式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5.
楚人具有追求意识、英雄意识、悲剧意识、百折不挠及至死不渝斗争的精神。楚神话悲剧正是这种集体的表象。这里从楚神话悲剧的成因、类型、特征及影响,探讨楚地神话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6.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汉乐府诗的特点。歌者或是倾诉感慨时事的忧愤,或是抒发人生短暂的感叹,或是展现思念的悲苦、爱情的不幸,大都具有很浓郁的悲情色彩。通过对汉乐府诗歌的分析,探讨其悲情主题的表现及其风格特征,能够进一步探求其悲情主题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从悲剧人物形象、悲剧冲突和悲剧结局三方面阐述了黑格尔悲剧观的基本内容,并比较论述了与亚里士多德悲剧观的异同,指出了他的悲剧理论的历史贡献及其局限,剖析了他对东方悲剧的误解,同时分析了中西悲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屈原是中国悲剧意识的象征,是中国悲剧文化的先躯,他所象征的是当时中国各种文化融合后的一种新的文化“化合物”,这种新“化合物”的特质在于不避人、不避世、不避身,是中国悲剧文化意识中的精核.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以东西方"夫弃"悲剧模式为切入点,对东西方"夫弃"悲剧模式的差异及这种差异形成的不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由于西方文化认为人类的悲剧带有宿命性,人与自然之间是矛盾的、对抗的,主张人反抗自然、征服自然,在同自然的斗争过程中人类的命运带有悲剧性.我国传统文化则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和谐的、融合的,追求中和之美.这种文化的差异对东西方悲剧艺术中人物的塑造和艺术表现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从而产生侧重刻画忍从型悲剧人物或侧重刻画进攻型悲剧人物的差别.本文对一些东西方悲剧有代表性的作品中的典型人物进行较深入、细致地分析,揭示<雷雨>的独特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诗词历经时间的洗礼,至今仍然散发出夺目的光华,其内中浓郁的悲剧意识的底蕴绝对是一个重要的因由。本文以唐宋以前的中国古代诗词为案例,认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悲剧意识主要有“姻缘之苦”、“别离之愁”和“亡国之恨”三种样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