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随着数字化的不断发展,海量数据信息给了受众无穷的选择权。如何在新形势下争取更多的受众,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是现代新闻传播行业的重点。本文通过对数字时代新闻传播的概念及特点的阐述,分析现代新闻传播方法和途径的变化发展,及对新闻传播领域的影响,并对如何应对新发展中的问题、规范新闻传播秩序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健全完善数字时代新闻传播行业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数字技术深度嵌入社会运行的基础逻辑,社会、传播、媒介、受众的关系被重新书写,新闻传播学科面临机遇与挑战。如何培养卓越数字新闻传播人才是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回应数字时代转型和学科创新的关键。文章认为,需以符合新闻传播学科发展规律的数字化传播理论为先导,以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为依托,以实验室建设为核心,建立理论、技术、场景协同运作的培养体系,助力高校输出具有数字伦理、数字素养和数字传播实践能力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3.
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有一定的专业性和门槛,往往是具有专业身份的传播者负责传播,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进入自媒体时代,受众与传播者角色不再固定,受众也可以与传统意义上的记者一样,通过例如微博、微信等现代媒介发布信息而成为新闻传播者,传播者角色不再垄断,新闻媒体的传播地位受到挑战,媒体发展的重点由"我要传播什么"改变为"受众想要接受什么",新闻传播格局由"传者天下"进入"受者天下",受众成为新闻的起点与归宿,民生新闻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4.
新闻的传播过程,表现为媒介发出信息到受众接受信息的分享过程。确切地说,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信息从记者到受众的空间延续过程。新闻信息发出却没有被受众接受,称之为新闻半传播。新闻没有被受众接受,标志着新闻在传播中失落,是新闻半传播现象的外部特征,也是最基本的特征。 剖析常见的新闻半传播现象。我们可以发现这里存在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因素。从客观上说,由于受众的多样化,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渠道多元化,使得  相似文献   

5.
在传播日益大众化的时代,DV新闻的出现突破了传统的新闻模式,改变了受众与媒体的关系。虽然它的随意与非专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但它进一步拉近了受众与传媒的距离,深化了受众参与,是当前新闻传播活动中受众参与理论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6.
艾臻 《新闻通讯》2014,(5):50-52
传统纸媒与新媒体融合本质是传统纸媒的新闻采编力量与新媒体的传播渠道相结合。媒体融合要求传统报业的新闻报道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变革:善于在网络上开展新闻传播、善于使用数字技术采写新闻、善于为受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善于与受众开展密切的互动。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不断融合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多媒体新闻、数据新闻、博客新闻、公民新闻、聚合互动新闻、“群体外包”式报道。这预示着媒体融合将促使新闻报道形式出现以下的创新发展趋势:从运用事实报道到运用数据报道,从报社专属报道到受众参与报道,从媒体立场报道到个人立场报道,从图文并茂报道到多媒全息报道。  相似文献   

7.
一目了然     
《声屏世界》2010,(10):66-67
关注受众新闻期待变化 从新闻生成上看,新传播时代的受众正在显露出由“被动消费”向“协同生产”转向的明显迹象,这是新媒体传播技术给新闻生成机制带来的变化。新传播时代受众倒逼媒体重构,是一种正在形成的趋势。一是推动信息流通形态由单一转向多元,  相似文献   

8.
受众是新闻传播的出发点和终点,没有受众的新闻传播根本无从生存和发展。伴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被广泛地运用,体育新闻传播也日益走进微传播时代。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要想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继续保持舆论制高点,必须积极使用新媒体,不论是微博还是微信,都是高度依赖受众而存在的传播媒介。因此,微传播时代更要加强受众需求研究,让体育新闻报道更贴近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指的是运用数字设备、高新技术达成信息传播目标的新媒介,具有模拟性、超文本、数据性等特征,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与方式.新闻传播主体在新媒体环境中有所改变,重构传播格局,优化媒介生态,新闻不再是特定时段、特定版面、特定电视频道的专属性内容,在微博、抖音、微信等新媒体环境中均可浏览、传播、制作新闻.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助...  相似文献   

10.
邱建浩 《东南传播》2022,(11):17-19
电视时政新闻是时政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权威化形象深入人心,但电视时政新闻在融时代的受众减少,其传播效果也不够理想。在当前形势下,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必须加快“供给侧”改革,不断推出适应时代要求的融产品,确保电视时政新闻的话语权。本文对电视时政新闻的特点及意义进行了论述;对融时代下电视时政新闻受到的冲击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结合融时代观众接收新闻信息的特征,提出:电视时政新闻必须与“融”相结合,通过内容、平台、传播等多方面的创新和整合,不断占据舆论主阵地,引导受众思维,增强电视时政新闻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李智博 《新闻传播》2023,(17):115-117
随着数字传播时代的到来,信息碎片环境中的受众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移动平台来关注新闻事件的发生与过程,对于传统电视新闻这种曾在Web2.0时代占据首位的媒介形式而言,其发展遇到了诸多挑战。传统大众媒介时代具有统治力地位的传统电视新闻,如今的影响虽然较新媒体而言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但其仍具有独特的适应性优势,并且在数字化传播与新闻报道中应抓住数字化环境特点,结合自身优势发展适合的独特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新闻传播也发生了技术性的变革。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广泛推广,新闻传播已然迈进全新数字信息化时代。文章通过阐述新媒体特征及内涵,分析数字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对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创新发展策略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新闻行业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媒介融合现象的出现,新闻传播与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等三大信息技术的结合日益密切,这就要求新闻伦理必须融合一些信息伦理的理论及观点,从而应对新闻传播遇到的一些新的伦理问题。特别是要结合智慧技术的特点及媒介发展动向,及时创新发展新闻伦理。在分析智慧时代主要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美国管理信息科学专家马森提出的信息时代的四个主要伦理议题(PAPA),从新闻从业者、受众、被报道对象三个新闻核心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提出智慧时代的新闻伦理议题创新维度及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4.
朱述超  万洪珍 《传媒》2015,(16):70-72
信息数据化时代,数据新闻成为新闻报道领域的一种新形态,其在价值逻辑与表现形态上均有别于传统新闻报道.数据新闻的传播应与受众的认知逻辑相符,并积极帮助受众建构相应的认知结构,具体作用有:增加新闻受众的知识贮备;激活新闻受众的感觉通道;协助受众建构认知策略.  相似文献   

15.
马玉宁 《新闻世界》2013,(12):127-128
受众观念研究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受到新闻传播学界和传媒业者的重视,当前媒介融合成为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大趋势,媒介融合时代受众研究是传媒业发展的前沿课题。本文通过对受众观念研究回顾,梳理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对受众研究的成果,通过对当前我国媒介融合进程及现状的再认识,对媒介融合时代受众观念研究进行学理上的探讨,试从媒介融合大背景下以受众观念研究的视角为当前传媒改革提供突破口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广播,从其传播介质特征说,是以声音实现传播效果.广播新闻评论则更应突出以话传神、以听动心的影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以"聆听有思想的新闻"这样广告式的语言强调其新闻与传播的特征,可见受众不但要"听清楚"新闻,还要从新闻中"听出来"思想,广播新闻评论则更应让受众"听明白"观点.听觉的要求首先是悦耳,其次是赏心,让点睛的话语赏心悦耳,也就成了广播新闻评论的基本要求.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如何做到赏心悦耳,写作时如何考虑让听众"听明白"观点?  相似文献   

17.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采集与传播的速度和规模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人类已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在新闻传播领域,受众面对浩繁的新闻信息,往往会被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上的新闻图片所吸引。正是这样的传播方式,让受众更直观、更便捷、更迅速地了解了事件。新闻摄影正带着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通过直观的新闻形象,丰富、快捷的新闻信息,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受众。  相似文献   

18.
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选择、接纳与排斥行为是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研究、掌握这几方面的活动规律,可以使我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更有效地关注受众、了解受众、分析受众,从而最大程度满足受众的需求,增强新闻传播的效果。本文联系传播效果研究史及新闻实践,指出受众在现代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相似文献   

19.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使广大受众更加了解世界。同时随着新闻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发展,新闻传播方式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和交流性更强,新闻传播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论文在对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贴近性和互动性等价值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新闻传播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进一步地探究和思考,例如新闻传播要加速与新媒体的融合、新闻传播要依托信息技术加强与受众的交流、新闻传播要重视营销模式的创新以及新闻传播要注重与时代发展的紧密结合等等。  相似文献   

20.
2009年底,台湾《苹果日报》推出的"动新闻"在新闻伦理方面受到了业界、学界的广泛谴责。然而,技术是中性的,跟随传播科技日新月异,在应对新媒体数字汇流的大潮时,报道者应该更多的思考如何将这种可视性强、报直观的技术手段与制播新闻相结合,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新闻报道事业进入全新的发展时代,以互联网、智能手机为载体的各类新闻如雨后春笋,受众对于新闻的需求量激增。本文主要使用文献分析法,结合笔者赴台交流学习的亲身体验,重点分析"动新闻"的发展空间和台湾地区给与大陆的借鉴。传媒机构应当在符合"新闻伦理"的前提下,规范"动新闻"的使用,使其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传播新闻正能量,为受众带来视觉新闻时代的新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