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社会生活处于深刻变化的转型时期,教育常常面对来自学校外部的批评和学校内部的矛盾,这些冲突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对相对平稳的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其核心是强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的深入.要求德育教育从过去一味强调社会教化功能向注重学生发展转变。新课下的德育教育应是既符合社会教化需要又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本文仅从学  相似文献   

2.
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学校教育面临的挑战使我们必须全面反思学校德育工作。学校德育应从单纯的社会教化功能转向社会教化和个人发展功能并重。社会化和个性化既是个体发展的目标,又是学校德育的双重功能。社会化和个性化在德育过程中相辅相成。学校德育的使命是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融合。要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就要将学生看作社会化和个性化的主体。指导学生的社会交往是促进社会化和个性化的一条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把教育与生活、社会、教与学、学与做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德育教育更是一个生活化的过程,只有把德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个体、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关注并创造条件,促进德育的优化。  相似文献   

4.
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既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我校注重德育工作的社会化研究,从德育的校外阵地建设和德育课程的实施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一、德育教育社会化的必要性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其主要精神是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要求教  相似文献   

5.
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十分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为德育再次指明方向.学校教育必须结合生活、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多方面、多渠道拓展学生的德育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6.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各阶层的要求,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变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一种教育体系。德育工作是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各项工作起着引导和保证的作用,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主要体现在德、智、体、美、劳中。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导"就是老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辅导、心理疏导和思想开导等方式来提高德育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积极践行终身德育理念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的方式需要转变和提升以适应受教育者角色的变换,体验式教育作为一种尊重生命个体和生活经历的教学方式,与终身教育相互契合,有效地实现了德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在探寻德育教育社会化路径的过程中,有机融入体验式教育的理念,有助于德育教育过程的转变和创新,有助于德育教育终身化有效发展体系的确立.  相似文献   

8.
依托流行音乐的美育功能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音乐以其独特的德育教化功能,增强个体审美观、健全个体的人格、塑造当代人的素质.因而高等院校必须重视流行音乐的德育教化功能,以流行音乐为媒介,努力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一、班集体建设的个体发展功能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要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和谐发展。通常我们把建设优秀班集体作为班主任的工作目标 ,但在素质教育的意义空间里 ,班集体建设是为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服务的。班集体是教育的手段、教育的途径、教育的力量、教育的主体 ,具有多方面的个体发展功能。(一 )个体社会化功能个体社会化 ,就是个体加入社会系统 ,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 ,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 ,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社会教化的主要执行者 ,学校教…  相似文献   

10.
德育教育是一个学校工作的重点,中小学德育的教育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中,音乐的教化赋予它德育的功能,所以音乐教学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于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主体性德育的必要性传统德育侧重强调教师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仅仅被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将学生“听话”视为德育的成功,忽视了人的自主性,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试图用一种模式化的方式将社会道德要求灌输给学生个体;在德育内容上,传统德育重道德知识的传输,轻道德判断、比较、选择能力的培养;在德育功能上,传统德育看重为社会服务的价值,轻为学生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享用的功能。从这些方面来看,传统德育既不人性化,也违反了科学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提高德育的教育地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多媒体技术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师的德育水平。  相似文献   

13.
高校德育目标创新的必然性和倾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目标要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要求高校德育目标从要求精英的标准向要求大众型的普通标准转变;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独生子女的增多,要求高校德育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高校办学模式和就业体制的改变,要求高校德育目标从注重社会本位向更注重个体本位,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才转变。  相似文献   

14.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成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起主导作用。然而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充分发挥各学科的德育功能,而化学教学是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同时,德育教育的渗透又将促进化学教学效果的改善。一、利用化学实验进行德育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趣的化学实验不但能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热爱科学的激情,…  相似文献   

15.
社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赋予了德育工作以社会性、开放性、实践性等时代特点,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教育网络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在教育合力的形成中起着指向和引导作用,担负着组织者的角色.农村小学如何根据本地实际,发挥好自身的作用,构建起网络化的德育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呢?笔者认为,农村小学必须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在整合校内外德育资源、拓展教育渠道、完善德育条件方面下功夫,空间上向社会发展,时间上向课外延伸,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德育教育网络,形成强大教育合力,实现德育目标的全面落实与优化,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一、高师成人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必要性第一,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体系完整性的客观要求。朱熹有名言“圣贤教人,千言万语只一句话,教人做人而已。”教人做人,就是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世界观的教育。或者说,德育教育就是研究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来调节和控制学生的行为,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可以说,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概念,它主要应在学校这一特殊领域中进行。没有德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有人认为,成人教育的对象是成年人,他们的…  相似文献   

17.
德育应回归教育的教化之本.人们在探讨许多社会问题的时候,都习惯于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归咎于学校教育.当前,社会在充分认可基础教育对学生智能发展富有成效的同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所暴露的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批评.学校的"育德"功能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得以实现,已成为德育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我们有必要对传统德育进行历史的反思,这种反思是为了赋予德育以更鲜明的时代特征,寻找道德的最佳适切度.反观传统道德教育,它是一种"硬塑"的教育模式.该模式将德育目标设计成一种划一的模型,通过学校和教师机械的"工作",最终把学生塑造成趋同于德育目标的"成品".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应试教育模式来完成的道德教育流程,显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德育,无论从它的价值抑或效能来看,都应该体现为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化活动,更多地表现出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人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8.
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职业中学学生的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德育教育需要贯穿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学校教育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结合德育教育,从而为培养全面的社会的人服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能更好地与德育结合起来,为学校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德育也是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体育的性质和任务就蕴涵着或表现出了鲜明的德育功能.体育具有其它学科不能比拟的德育优势.本文从体育的自身优势、途径优势、时机优势三个方面对体育的德育优势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0.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从教育功能和作用看,家庭是学生思想成熟、精神成长、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二者缺一不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了个体心理学理论,强调不同个体应在正确理解生活意义的基础上,学会合作之道,培养健康的社会兴趣,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从个体与社会的对立、统一角度出发,对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