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第六期《新闻记者》刊出贾亦凡、顾向东先生撰写的《“羊城疑案”谁与评说?———陆俊、大连万达诉〈羊城晚报〉社侵权始末》(以下简称《贾文》)后,由于对《贾文》中讲解“客观报道”的一段话有不同看法,我便写了一篇题为《也谈“客观报道”兼舆论监督———就“羊城疑案”说些题外话》(以下简称《程文》)的拙文,投向《新闻界》。1998年第五期《新闻界》刊出了此文。1999年第二期《新闻记者》以《也谈“客观报道”———就“羊城疑案”说些题外话》为题,转载了《新闻界》发表的《程文》,并以此为由头,开展了关…  相似文献   

2.
1998年3月24日《羊城体育》一篇《“首尾”之战场外音》引发了一场新闻官司,同时也引起新闻界关于“客观报道”的争论。上海《新闻记者》1998年第6期贾亦凡、顾向东《“羊城疑案”谁与评说》一文提出对“客观报道”的看法;四川《新闻界》1998年第5期发表程天敏教授《也谈“客观报道”兼舆论监督》对此观点提出异议。1999年《新闻记者》开辟“客观报道讨论”专栏。而谈及客观报道,又会牵涉到新闻倾向性的问题。1998年—1999年四川《新闻界》发表数篇文章讨论“新闻倾向性”问题。读过这些文章,感觉受益非浅…  相似文献   

3.
“客观报道”本是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已有许多研究。由去年甲A足球联赛大连万达对广州松日这一场比赛及其报道而产生的“羊城疑案”,又引起新闻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关注。《新闻记者》今年第2期开始组织“专题讨论”,转载了《新闻界》98年第5期程天敏教授《也谈“客观报道”》,同时发表了周也平先生的商榷文章《客观报道辨析》。这表明我们的新闻学研究在发扬理论联系实际传统的同时,正在光大学术争鸣的精神,对学术问题开展深入的探讨。这不能不令人欢欣鼓舞。因此,笔者愿意就“客观性原则”与“真实性原则”的关系从…  相似文献   

4.
1998年出现的贾亦凡先生等人的“客观报道”说①已经于逻辑学不合 ,于辩证法亦讲不通 ;1999年又出来了个陈氏公式 :“新闻的客观性———真实与客观形式的统一”② ,近日又见到陈力丹《再谈新闻真实与客观形式的统一———答程天敏同志》(以下简称《再谈》) ,深感这类文章 ,都将“客观报道”绝对化了。明明是陈力丹等人硬要将“客观报道”手法与新闻真实性原则等同起来 ,而《再谈》却偏要指责我的“不是一码事”之说是在“添乱” ,说我“将‘不是一码事’解释为不等于‘没有任何联系’ ,有些牵强 ,人们一般就是把‘不是一码事’这…  相似文献   

5.
今年初,沸沸扬扬的陆俊诉《羊城晚报》社侵权一案随着法院的宣判已暂告段落,然而,由此案报道的一篇分析文章引起的如何认识“客观报道”的问题,在国内新闻学界却引起了争论。《新闻记者》在1999年第2期上同时刊登了暨南大学新闻系程天敏教授的文章《也谈“客观报...  相似文献   

6.
《编辑学刊》1990年第4期刊登王华良的《试论界定“编辑”概念的方法论问题》以后,于1991年第2期刊登王振铎、姚福申的两篇商榷文章,引起学术界浓厚兴趣。其中,姚福申的《“编辑”辞义辨析》(以下简称《辨析》)一文,并非仅仅批评王华良,多  相似文献   

7.
也谈“编辑学的研究对象”——兼与《编辑学的研究对象》作者商榷●吴寅华蔡克难【南京】日前,一位朋友打来长途电话,告知近期的《编辑学刊》(上海)刊载一文,评及我们载于1995年第3期《编辑之友》的《试论编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文。初闻此讯,甚感高兴。拙文...  相似文献   

8.
“编辑”概念的再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本刊1991年第2期上,我写了一篇短文《“编辑”辞义辨析》,出乎意料地收到北京、石家庄等地的来信,表示赞赏。可见《编辑学刊》的影响很广,与我持相同见解的也大有人在。最近,又看到本刊1991年第4期上刘光裕同志《再论何谓编辑》(以下简称》《再论》)一文,尽管刘先生的观点与我相左,但他说:“《辨析》虽属批评我的文字,然而都是为了繁荣编  相似文献   

9.
1998年,郭镇之教授曾发表《“客观新闻学”》一文,其中9次引证了当年出版的一本英文著作,这就是加拿大学者哈克特(R.Hackett)与中国学者赵月枝合著的《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Sustaining Democracy?Journ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Objectivity)(以下简称《维》)一书。  相似文献   

10.
我在《档案春秋》2006年第7期,发表了一篇关于《鲁迅茅盾致红军信》(以下简称“鲁茅信”)的文章。《档案春秋》2007年第1期发表陈福康也谈此信的文章,与我商榷。我想先介绍一下关于“鲁茅信”的争论的来龙去脉,以便读者理解陈福康的说法何以是不合史实的,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1.
刘建明 《新闻记者》2003,(12):27-28
2002年第2期《新闻记者》发表了笔者的《“传媒入世”的杜撰》一文(以下简称《杜撰》)。接着,《新闻记者》第5期又发表了潘玉鹏先生的商榷文章《“传媒入世”并非杜撰》。《新闻记者》2003年第10期发表的《如何认识“入世”对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影响?》一文(以下简称《如何认识“入世”》),也对笔者的文章提出不同看法。但是读过这些商榷文章,发现作者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文章,陷入自我争鸣,使学术讨论打了水漂。  相似文献   

12.
王恩汉先生在《中国档案》2001年第10期上发表的《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到“档案本质属性”——兼谈中国档案学的特色》(以下简称《从》)一文,从我国当前档案学界的几个热点问题入手,对档案、文件、归档、文件生命周期等档案学基本概念进行一番析解,并着意于开掘中国档案学的特色,文章对当代档案学学科建设投以极大的关注,漾溢着可贵的理论热情。  相似文献   

13.
一顷接2008年第5期《档案学通讯》,读到了《再谈文件档案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兼与姜龙飞先生探讨》(以下简称《再谈》)一文。说实话,这场讨论的缘起虽然在我,但又读到这样一篇《再谈》,多少还是感到了一点意外。因为我对这个话题实在没觉得还有再讨论下去的必要,也没觉得还有可讨论的空间。事实上,孙观清先生及其合作者在他们的《再谈》中虽然作出了与  相似文献   

14.
《新闻与写作》杂志自今年第4期开辟有关“新闻文体要不要创新”的讨论以来,先后发表了宗春启先生的《新闻文体:迫切的问题是规范》(以下简称“宗文”)以及许向东先生的《新闻文体:不断创变的新闻报道样式》(以下简称“许文”)两篇文毒,分别论述了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本刊2001年第6期曾在“争鸣”栏内刊发夏海波先生与王铭先生的商榷性章《也谈转发(批转、发布、印发)类通知》(以下简称“夏”),其基本观点本人是赞同的。这里仅就“印发”类“通知”的适用范围谈点补充和不同的意见,兼与夏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6.
2004年第4期《档案管理》在理论探讨栏目中刊登了王秋平同志的《也谈对档案凭证价值的认识》一文(以下简称王文)。该文通过两个实例对2004年第1期《档案管理》刊登的刘东斌同志所撰《档案利用和档案价值的反思》一文(以下简称刘文)中有关“档案凭证价值的认识”,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7.
评《复分中若干应注意的问题》一文蔡振华(淄博师专图书馆,淄博,255013)《大学图书馆学报》1997年第4期发表了任俊为同志的《复分中若干应注意的问题》一文(以下简称“任文”),读后笔者认为,“任文”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文中对许多复分仿分规则的论述和...  相似文献   

18.
辩《ppm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辩《ppm辩》陈浩元,刘天和发表在1996年第2期《编辑学报》“标准与实施”栏内的《ppm辩》(以下简称《辩》文)一文,[11]是一篇值得商榷的文章。《辩》文改变了ppm的“举世公认”的原意,把它作为一种“符号”,硬加在量纲一的量──化学位移的量值上...  相似文献   

19.

  《青年记者》2011年8月上刊载了当时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的刘宪阁的文章《也谈汪精卫投敌之披露(》以下简称“《也谈》”)。既然是“也谈”,首先意味着在此之前有人谈过,其次表示对前人谈的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20.
本刊1994年第2期发表朱光烈先生《我们将化为“泡沫”──信息高速公路将给传播业带来什么?》(以下简称《泡沫》)一文,认为未来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现存大众传播和现存专业新闻工作者将化为乌有(“泡沫”),之后,一些学者写文章、私下议论和会上发言表示不赞成朱文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