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必然性是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客观趋势;历史偶然性是由历史主体对历史发展可能性的自主选择所引起的或然现象;历史正是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中不断演进的。  相似文献   

2.
社会历史是纷繁复杂的,古往今来,人们总试图探索其中的规律。必然性与偶然性是人们试图定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两个范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得出人类社会历史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辩证统一论并非无条件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是存在时空维度的。社会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只有在不同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才能统一,任何历史现象都具有不同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辩证统一性。  相似文献   

3.
社会历史观中的偶然性既是与必然性相对应的范畴,也是与主体性相对应的范畴,后一种含义很少被人们注意。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偶然性揭示了主体的受动性。这一思想阐释了偶然性范畴的价值观内容,是唯物史观人学思想关于个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偶然性的价值观内涵的人学意义在于,唯物史观正是以个人社会实践观为基础,结合了必然性与偶然性、偶然性与主体性两个认识个人的视角,才把个人存在及历史作用的客体向度与主体向度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的机遇思想,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发展规律的决定性和人的主体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三方面,可以揭示邓小平机遇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编辑手记     
教育制度的每一次创新,都是由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促成的。因此,任何一次教育制度创新,都将体现为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辩证统一。教育制度创新的必然性,使得教育制度创新在一定条件下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运动。教育制度创新的偶然性,是指可以这样创新也可以那样创新的、不确定的趋势。一般而论,每一次的教育制度创新都共存着创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两者按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依存在一起。在教育制度创新中,必然性总是占主导和统治地位,偶然性仅仅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教育制度创新和其他社会制度创新一样,有其内…  相似文献   

6.
梁莉 《文教资料》2007,4(36):12-15
在哲学领域,所谓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摇摆、偏离,是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所谓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偶然性与必然性辩证统一关系理论指导下,笔者通过研究"三言"中那些具有偶然性情节的作品,概括了偶然性情节对作品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不足之处,从而引导人们正确、全面地认识"三言"作品中运用偶然性的问题。本文所论的偶然性,是指服从于作品主题、作家美学理想和塑造人物形象需要,揭示社会历史必然性规律的,由偶然性事件引发的情节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力于探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辩证法的理论重构。就其理论诞生的语境而言,辩证法包含两个基本内涵,即内在矛盾与同一性原则,它意指多样性的同一。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承担着论证革命合法性的理论任务,通过对形而上学同一性原则的批判来构筑新的历史必然性。辩证法成为了其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理论资源。首先,辩证法的内在矛盾性为打碎形而上学,凸显断裂与偶然性提供了可能的契机,从而保持了马克思思想中的彻底的革命性。其次,辩证法的同一性原则又保障了这种断裂和偶然性不会走向彻底的多元主义,从而坚持了某种新形式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哲学史上,王充是第一个把必然性与偶然性作为一对范畴进行考察的哲学家。在自然观上,王充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思想,与当时的经验自然科学水平基本是适应的;而他用遇、幸、偶、适等概念建构的适偶论,则是对偶然性范畴的积极探索;特别是他提出的“二偶三合”说,不仅探讨了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必然性决定偶然性,必然性通过一系列的表面的偶然现象来实现,而且揭示了偶然性是在诸必然过程的交叉点上出现的思想,对必然性与偶然性范畴的历史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教育制度创新有其内在规律,是在规律的制约下展开的。但是,在每一个社会,教育制度的每一次创新,又都是由社会、历史、文化、心理和自然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促成的。因此,任何一次教育制度创新,都将体现为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行教材中对必然性与偶然性产生的根据与作用的说法 ,从系统科学研究成果的角度进行了讨论 ,认为必然性、偶然性的产生都既有内部原因 ,也有外部原因 ,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也会起决定作用。在此基础上 ,才能更好地、全面地把握其辩证关系 ,才能正确地看待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机遇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作为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的偶然性。机遇的出现以及出现的多少是事物发展中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是同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密切相联系的,它具有动态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十五大坚持和继承了邓小平高度重视机遇的思想,将其提到关系革命和建设的重大问题的高度来认识,抓住机遇和开拓进取是相互规定、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2.
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贯穿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的核心问题。在这一问题的牵引下,马克思论证了共产主义的逻辑必然性与历史必然性。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确立了市民社会的基础地位,并提出了“真正的民主制”这一“人类社会”的原初构型。到了《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的解放是“人类社会”从市民社会中的解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论证了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开端的共产主义。重新梳理马克思“人类社会”思想的生成逻辑与发展脉络,将为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提供理论线索,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3.
教育制度创新有其内在规律,是在规律的制约下展开的。但是,在每一个社会,教育制度的每一次创新,又都是由社会、历史、经济、文化、心理和自然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促成的。因此,任何一次教育制度创新,都将体现为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社会历史是一个必然的即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些都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个人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就象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脱离不了偶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俄国发生十月革命是历史的必然,但这一革命由谁来领导,在哪一天爆发等,则带有偶然性.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  相似文献   

15.
巧合,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情节安排手法。巧合是对生活中发生的偶然事件的一种巧妙运用,是对客观规律必然性的补充。所谓“巧”,是指情节结构的巧妙和完美。它既要出人意外,引人入胜;又要合乎情理,做到巧在理中。这个理,从大处说,即偶然性与必然性是相互联系的,是矛盾的统一体,偶然性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必然性。具体在文学鉴赏的教学指导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如何从巧合的情节中发现并悟出其必然性和规律性。首先要明确的是,科学与文学有所不同。科学的认识不能仅依据巧合,其任务是透过偶然性找出必然性,找出事物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理解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要注意一些限定条件.历史偶然性的概念需要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进行界定;不同条件下的人类社会,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其中的“必然”与“偶然”的关系也不同;在近似条件下也要注意从规律的不同层次区分必然与概然;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作用在不同的时段体现不同;人的选择最终决定了历史前进的具体方向.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以来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受到以卡尔·波普尔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家的诘难。卡尔·波普尔以证伪主义为其方法论支撑 ,否认社会历史有规律可循 ,倡导自由意志论 ;否认人们进行历史预言的可能性 ,进而取消了理论历史学存在的理由。波普尔没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决定性与选择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这一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代中国提出的每个理论几乎都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痕迹,包括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和谐世界思想。它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的逻辑演绎。从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辩证统一、世界历史与和谐世界追求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探讨了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和谐世界思想的构建逻辑。  相似文献   

19.
刘森 《广东教育》2007,(3):44-45
历史发展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内在规律,然而必然性往往通过一系列偶然性表现出来。这一系列偶然性因素就蕴含着历史机遇。机遇,稍纵即逝,可遇而不可求,而且往往眷顾有准备之人;另一方面机遇又与挑战孪生共存,必须先应对挑战才可能把握住机遇。纵观古今中外,有许多成功捕捉历史机遇而赢得大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有许多痛失良机的千古遗恨。  相似文献   

20.
后马克思主义通过指认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断裂",解构文本,否定一元论主张多元论,否定历史必然性肯定偶然性,消解了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论。但它又在区分"中心主义"与"中心"、运用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与历史主义观点透视晚期资本主义及其文化中,提供了认识社会发展动力的新视角并肯定了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