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写字建议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十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由此可见,修订版课标将写字教学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每天十分钟的随堂练字该如何把握与落实?下面我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一、明确目标,分清重难点进行指导新课标强调,识字、写字教学要坚持多认少写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写字建议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十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由此可见,修订版课标将写字教学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每天十分钟的随堂练字该如何把握与落实?下面我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一、明确目标,分清重难点进行指导新课标强调,识字、写字教学要坚持多认少写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2011版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10分钟随堂练字"对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意味着什么?是否每节课都要体现这样的要求?又该如何把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较以往的大纲或课标,特别强调识字写字:“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写字识字教学建议中明确表述:“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书写),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字能反映一个人的气质、个性和特定情境下的精神、情绪,是心理测量、心理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邱萍 《小学生》2012,(10):65-65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写字教学实施建议中新增了一条关键性建议:"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进一步强调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2011年版课标强调了"每天""10分钟",就是强调必须确保每天的语文课上都有学生练字的时间。写字能力的形成是长期坚持、反复练习的结果。只有做到"每天"练习,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并终身受益。而  相似文献   

6.
重视学生写字,改进和加强写字教学,是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亮点之一。在充分调查研究、总结十余年语文课改经验,特别是识字、写字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课标对各学段识字和写字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与评价建议等进行了多次增改,充分体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能力为重"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正>一个不解的疑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具体建议"中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对于学生写字和书写练习的建议提得这么明确、具体,是过去历次大纲、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写字教学与评价方面作了修订,提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写字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与习惯,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作为低年级语文老师,在新课标背景下,我们如何让写字教学走向高效呢?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论文转载情况的统计与分析得出,2012年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集中在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中新提出的课程性质、识字写字和读写领域的新要求以及具有纠偏作用的教学建议;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主要有教学目标的制定、字理识字教学、书法教育与写字教学、按文本特点进行阅读教学、新型作文教学实践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等。未来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将继续关注《2011年版课标》的落实问题以及一些语文教学中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2012年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小学语文教师需形成读者意识、了解研究动态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在"实施意见"部分的"具体建议"中明确提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具体建议"还强调"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7,(25):7-8
《2011年版课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本文对《2011年版课标》进行了解读,并从教学目标制定、识字、写字教学、写作、阅读教学以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  相似文献   

12.
张德银 《小学语文》2013,(10):13-1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凸显了写字教学。在《课标(2011年版)》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  相似文献   

13.
<正>识字与写字是小学生学习语文必备的重要能力。突出识字、写字教学,重视学生识字、写字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一大亮点。那么,新课标对识字、写字部分做了哪些修订?教师又该如何有效地落实新课标要求,才能让识字写字教学之花有效绽放呢?一、2011年版课标对识字、写字教学方面的修改1.适当降低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新课标明确提出第一  相似文献   

14.
<正>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写字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十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那么,在高年级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安排十分钟的写字时间?小语会名誉理事长崔峦老师在对《落实新课标变"四个不足"为"四个加强"》的解读中,对每节课十分钟的写字教学作了指导。我认为,这十分钟的随堂写字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集中练写,设计一些扎扎实实的随堂练字训练。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番茄太阳》一课,最后一个环节的十分钟就是集中练字。他不仅认真地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素养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十分重视语文素养的提高,而写字正是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强调“要加强写字教学,指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由此可见,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远远超出了练字本身.  相似文献   

16.
于文玲 《辅导员》2012,(33):44-45
2011年新课标对写字的要求:"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有幸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后,看到同事和朋友写一手漂亮的字,我会情不自禁地学习模仿,并与之交流,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学生人人写  相似文献   

17.
细读"2011版课标",我们不难发现,与实验稿课标相比,写字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拓展,这种提升和拓展,一方面是对语文课程性质和语文教学目标的重新厘清后的回应,另一方面是对写字教学存在的或多或少问题的修正。特别是"2011版课标"在文化熏染、审美意趣、书写习惯、时间保障、空间拓展、评价指向等方面也作了全面的阐述和补充,所传递的理念和指向是坚定而明确的,让我们对写  相似文献   

18.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理性阐释了语文课程实践性,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列入教学,强化写字教学,细化评价建议.这些修订既反映了对母语随在性、归属感及儿童发展阶段性的尊重,又表现出对语文教育先进理念与传统经验的吸纳.可以预计,2011年版课标将成为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课标.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写字教学与评价方面作了修订,提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写字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与习惯,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作为低年级语文老师,在新课标背景下,我们如何让写字教学走向高效呢?  相似文献   

20.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特征定位上的最大亮点是: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本体特征与学科功能——"语言文字运用",并反复强调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相比2001年的实验版课程标准,语文教改之路已足足行走了十年。十年磨一剑,其间历经了多少的实践、探索和反思,反反复复,行行停停,终究尘埃落定。众多专家一致认为,这次语文课标修订可以看作是我国课标理论探索的一个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