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要素整合,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教学中倡导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营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自身潜能.高考改革也体现出"共性与个性相结合,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鼓励有创造性的答案"的原则和导向.而教学中设计一些开放式的探索问题,以其特有的新鲜背景和设问方式,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跳一跳,够得着"的探索性试题,对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自主性、兴趣性、积极性大有益处.下面仅以"立体几何(A)"为题材,谈一下探索问题的设计与解析.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探索性问题是高中数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教师应以研究探索性问题为突破口,切实提高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本文分析了探索性问题的特征及其教学原则,并研究、总结了几种探索性问题的解题策略。  相似文献   

3.
权松爱 《考试周刊》2011,(37):81-81
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要遵循:主体性原则,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探索性原则,教师要努力使教学活动富有探索性;实践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激励性原则,教师要帮助学生实现成功,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培养学生探索学习能力,教师从对接学生生活实际、挖掘地理教材内容、强化实践操作体验、指导学生读图识图的教学角度出发,展开针对性教学方案设计,创造丰富的实践探索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高学科能力。在筛选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预设教学程序时,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学习需求,整合契合性更好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学法支持,引导学生在探索性学习中内化学科认知,促进其探索学习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我国高中数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在教学中加强探索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线的高中数学自主探索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育中加强探索性教学,能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当前的时代特征,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已打破了传统的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框架,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八大学习领域。增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陶冶高尚情操,提高审美意识和  相似文献   

7.
邹凤丽 《中国教师》2014,(20):17-19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高年级教学必须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基础,并给他们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以充分挖掘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是观察、实验、模拟和推断的过程,颇具探索性与挑战性,它既为学生提供与数学"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有利于培养他们对数学的情感,还能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有助于他们树立数  相似文献   

8.
中学化学教学中探索性实验的设计原则与设计举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学松  陆真 《化学教学》2000,(10):31-34
在探索性实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详细探索了探索性实验的设计原则,并且根据设计原则列举了两个探索性实验教学的事例。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将自主探索列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其目的在于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根据学生的年龄、认识特点,设计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性的问题,不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0.
间接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以"原初事物"为中心进行探索与交流的一种教学。它具有三个特征:教师间接教导、学生间接学习、以探索和交流为主的教学实施方式。与直接教学不同,间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敏感性,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间接教学需要教师采用如下策略:尽量呈现"原初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原初事物";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组织多元的教学对话。  相似文献   

11.
间接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以"原初事物"为中心进行探索与交流的一种教学。它具有三个特征:教师间接教导、学生间接学习、以探索和交流为主的教学实施方式。与直接教学不同,间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敏感性,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间接教学需要教师采用如下策略:尽量呈现"原初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原初事物";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组织多元的教学对话。  相似文献   

12.
徐宏臻 《云南教育》2001,(21):28-29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内心都有一种潜在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意识,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学数学教材中可供学生探索的因素俯拾即是。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探索性因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探索精神。一、创设问题情境,促其主动想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矛盾性或现实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索动机,促使其主动想问题,积极去探索问题。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为了使学生领悟到确定面积单…  相似文献   

13.
美术教学CAI课件开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虚拟技术综合运用到美术教学 ,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方法 ,是高师美术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文章根据美术专业教学的特点以及CAI课件开发自身的规律 ,提出了美术教学CAI课件的设计原则以及开发过程中重要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史振娟 《文教资料》2008,(21):100-102
普通班级授课制情况下往往存在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而能力欠佳的学生"吃不消"的问题.分层教学在这种情况下便应运而生,成为优化单一班级授课制的一种有利途径.本文旨在综合我国教育界分层教学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成果,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分层教学在理论依据、分层原则、分层模式、分层实施等方面作以下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方法指导 ,而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方法的同时培养各种能力 ,特别是探索性思维能力 .所谓探索性思维 ,是指对未知问题或规律寻求认识和解决的思维活动 ,是一个多环节、多层次的思维体系 .探索性思维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核心 ,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途径 .美国心理学家J R Suchman与J J Schmab所提出的“探究学习理论”主张“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索能力 ,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 ,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  相似文献   

16.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完成能力为重点 ,而开放性题的探索与教学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 ,要使学生对教学开放性题学得好、用得活 ,关键在于使学生了解其意义、作用、类型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积极探讨 ,结合学生实际 ,有机地配合、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7.
陆晓蕾 《职教通讯》2011,(20):38-40
以"结合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实际"的探索思路,在泰勒现代教育评价理念及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基础上,探索高职语文理解教学过程中的"理解学生"、"有效沟通"、"过程反思"、"生成期待"、"多项综合"和"突现优势"的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18.
在美术教学中,我对改革美术评估方法,全面评价学生。做了如下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美术教学原则是一般教学原则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许多教育家及美术教育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前人的传统,合理地继承中外教学原则的精华,充分反映美术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各种美术教学原则。我们在吸收以往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根据美术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精神和当前美术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八项美术教学原则:一、素质教育与审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是数学核心素养生根、开花、结果的沃土.掌握并灵活运用定理教学的基本原则,将是核心素养有效实施的重要策略.问题提出的现实性原则,有助于学生超越"最近发展区",形成下一个"数学现实";思路探索的层次性原则,有助于学生思维层层递进,螺旋发展;定理证明的阶段性与灵活性原则,有助于学生优化思维,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定理表征的多元性原则,有助于学生对定理建构联系、完善认知、多角度理解;定理运用的多样性原则,有助于学生在各类情境中形成、应用和阐释数学,形成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