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梁娜 《出版广角》2021,(5):88-90
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在此基础上,英语教材建设工作者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立足国家教育事业的实际,把立德树人作为英语教育工作和英语教材出版工作的主线.在英语教材出版工作中要坚持党的领导,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推进教材体系和评价体系的建设,出版高质量英语教材,实现教材出版立德树人的目标,借力融合出版深化出版服务.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出版集团以建设“中版特色”的主题出版体系为目标,明确提出“做响主题出版”,积极创新工作举措,对主题出版实施专项管理、加大扶持力度.目前,具有中国出版集团特色的主题出版产品集群、出版方阵和文化影响力三位一体的主题出版体系已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3.
郜毅 《采.写.编》2021,(4):174-175
出版行业工作的开展与文化强国理念的全面实施息息相关,而出版行业直播营销工作的开展则是决定出版行业工作开展水平的关键性因素。开展出版行业直播营销影响力面临的困境及发展的前景方向研究,实现在科学评价体系下出版行业直播营销影响力的全面发挥,可以进一步提升出版行业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为我国文化建设工作的整体全面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和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4.
学科建设是推动学科发展和学术繁荣的关键。当前,出版学科体系逐步成熟,学科高等教育渐成规模,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设置相对完备,本、硕、博专业学位面目清晰。出版学科建设的主要特征,凸显学科建设的根本导向和重要动力,彰显学科建设的内生性力量,及其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发展主调。出版学科建设过程中仍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使命,应以出版增列进入新版学科专业目录为契机,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做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出版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随着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普及应用,手机作为新兴媒体发展迅猛。为加强手机出版管理和规范技术服务,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开始启动《手机出版标准体系》等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2009年4月21日,《手机出版标准体系》等标准制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出版物格式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郝  相似文献   

6.
校对环节在图书出版质量控制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出版生产实践中对校对工作重视度不足.做好校对环节的内容质量管理工作,可以充分发挥对出版质量的事前监控作用,通过生产流程中各校次的具体校对工作进行细致的过程管理,促进出版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7.
出版人才的培养是建设文化强国、出版强国的重要抓手。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我国出版人才培养已有一定规模,基本形成体系,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出版人才的培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出版学科本身自带交叉融合的专业属性,出版人才培养应在保留自身传统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创造条件使学生能更广泛地汲取各学科的营养,增强实践能力,夯实技术积累,在政、产、学、研、用等多个方面互相融通,齐头并进。同时,行业继续大力推动以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为重点抓手的出版学科建设工作,建强出版学科,在教学、科研、教材、课程建设等方面紧跟出版转型升级的步伐,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和体系,培养和塑造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业务能力的出版高素质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8.
为了全面提升服务教育强国、文化强国的能力和水平,以高质量教材体系助力教育改革发展,文章对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出版面临的形势和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出版单位在新形态教材和教材体系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提出新时期高等教育出版要加强教学研究,培养专业化教材建设队伍;强化整体规划和过程管理,完善教材出版服务工作;依托在线开放课程探索教材建设新机制,构建完备科学的教材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数字出版技术逐渐受到关注,实现了广泛应用,促进编辑出版工作向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出编辑出版体系的数字化。本文从数字出版技术在数字化编辑出版工作中应用的优势入手,结合数字出版技术在数字化编辑出版工作中应用的问题,探索优化应用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文艺出版工作对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的优秀文艺作品出版存在精品缺失、文艺理论出版不足、一味追求IP价值、崇洋媚外等问题,不利于文艺作品出版工作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此,应坚持"两个效益"两种价值"相统一、推动文艺出版与科技融合、健全文艺评论与评奖体系、提升文艺出版工作者职业素养以及加大政府采购,以解决优秀文艺作品出版问题,充分实现出版价值.  相似文献   

11.
建构中国特色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关乎出版学科与出版强国建设的重要命题。我国出版学科知识生产虽有积极进展,但也存在内容体系回应实践不足、主体单一、缺乏方法规范等问题。面向出版业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实践要求,结构体系、内容体系、路径取向,关乎建构怎样的知识体系及如何建构的基本问题。中国特色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应坚持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统一的结构体系,出版本体、出版主体、出版客体、出版实体结合的内容体系,遵循跨学科知识生产融合的路径取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梳理出版学科建设的历史,并分析了新时代出版学科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提出应以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为指导,加强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习近平总书记出版工作重要思想的研究,总结当代中国出版业发展规律,挖掘中国出版历史规律的认识与历史经验,研究出版与技术的融合发展,以构建中国特色的出版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3.
公共服务是党和政府主导的新闻出版工作的主要职责,必须抓在手上,做到“五个加快”。第一,加快构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供给体系。要从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出发,推动内容创新,强化内容监管,生产出更多服务党和国家重要工作任务,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服务教育、就业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新闻出版产品。要完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生产供给体系,充分发挥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的骨干作用,提高产品的生产与传播能力。要加大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供给总量,用好国家出版基金,支持民文出版、“三农”出版、盲文出版和面向来成年人、进域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出版活动。  相似文献   

14.
数字标准化是数字出版行业的一个标准,是各个工作细节活动的标准,在实际情况中,做好数字出版标准化策略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制定一系列合理、有用的出版条件。数字出版标准化使得各个企业能够完成利润均衡,在分工上也比较合理,为企业赢得了最大的经济效益。要不断加强数字出版中技术兼容和数字内容相互结合、共享的功能,这是发展数字出版标准化的最有力条件。数字出版标准化具体包括标准体系、电子书标准、手机出版标准、标识类标准、MPR出版物标准和元数据标准这几个方面,这些标准都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大大的扩大市场的发展,政府和标委会要积极的参与到数字出版标准化的宣传工作中去。数字出版标准化工作决定数字出版在生产、流通、交换、版权保护中起着决定因素的必要条件,数字出版标准化具有引进和自力更生共同独特的原则,得到了政府的重视,要不断加强数字出版标准化工作的推广。  相似文献   

15.
融合出版是全媒体传播体系下中国出版业的方向性导向,实现出版融合发展是出版领域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目前出版学界对于融合出版的探讨大多停留于实践经验总结和趋势预测层面,行业亟须补充基础性的理论探讨并最大程度发挥理论对出版实践的指导作用。本文基于新兴技术、管理创新和内容建设三要素纵深论述融合出版,从传播学、组织学视域阐释其理论定位,并以理论为基点重新探究出版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数字出版话语体系的成型和成熟程度,是评判数字出版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准和尺度。文章基于内涵阐释,从数字技术赋能出版、言语和言语策略系统以及实践性特点三方面,帮助大众提高对数字出版话语体系的认识;从数字出版自身、数字生活、国际话语权三个维度,分析数字出版话语体系的功能。沿着内涵和功能的指引,数字出版话语体系的建构重在坚守社会...  相似文献   

17.
六月二十三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应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的邀请,在首都剧场给出版工作者做报告,讲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它的历史演化,接着,对出版工作讲了一些意见。钱学森同志在谈到出版工作方面的意见时,他说,根据刚才讲的关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现代科学技术概貌,跟它的历史演化,就可以粗略地知道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景,或者说,在科学技  相似文献   

18.
陆晟 《出版广角》2014,(2):66-67
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图书出版编辑工作已呈现出显著的数字化特征。数字化图书出版编辑,不仅仅是图书的数字化,或是编辑出版流程的数字化,而是整个编辑出版体系的数字化。编辑出版数字化是一种全新的编辑出版理念,其对于整个图书业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章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数字出版人才激励保障措施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现阶段出版深度融合背景下完善数字出版人才激励保障措施的四点建议: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统筹规划,做好数字出版人才评价体系顶层设计;畅通晋升渠道,优化数字出版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扩大受益群体,调动全体数字出版人才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观点摘要     
王建辉:出版产业应该形成自主的评价体系,张昕、黄姗姗:借助引进来是加快走出去的重要途径,范军:模仿在出版工作中具有积极意义,庄廷江:金融危机带给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国际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