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4月中旬,新闻媒体隆重推出了一个重大典型——上海普陀区房修水电工、全国劳动模范徐虎。这个典型宣传规模很大,声势很大,几天之内就在全国形成“徐虎热”,使一个“捅捅马桶、修修电线”的“小人物”家喻户晓。这个典型宣传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关徐虎的报道也很有特点,认真分析一下这些报道,对我们做好新闻工作特别是搞好典型报道,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潘星兰、杨大兰,人们习惯称为“两兰”。90年代第一个春天,这两个19岁的女青年的名字传遍了神州大地。在发现和报道“两兰”这个时代典型中,各新闻单位作了大量工作。作为英雄家乡湖北的宜昌日报,也在发现“两兰”、报道“两兰”中尽了应尽的一份责任。“两兰”这个典型,是宜昌日报创刊41年来,宣传声势最大、宣传效果最好的典型,有些效应是我们起初就想达到的,而有些效应则是始料未及的。  相似文献   

3.
郝鹏 《新闻三昧》2006,(5):35-36
典型报道,可谓是我国新闻事业中的一道独特景观。它师承原苏联的“典型宣传”,融合毛泽东的典型理论思想和典型工作方法,成为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新闻报道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典型报道作为党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雷锋、焦裕禄、张海迪这些典型人物成为那一代人中不可抹去的记忆。然而,我们在回顾典型报道昔日的辉煌之时,却也无法回避这样的现实:典型报道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典型报道面临的尴尬首先,典型报道这种方式已难以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同。2003年,广电总局“宣传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呼声”课题组对6个省…  相似文献   

4.
典型宣传是地市报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如何紧跟形势,围绕热点,开展有创新、有特色、有深度、有力度、有声势、有影响的典型宣传,各地报纸都在积极探索。近几年来,浙江《台州日报》抓住以“民主恳谈”活动为载体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这一典型进行重点宣传,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回顾总结报道过程,我们对如何搞好典型宣传有了一些新的体会。从小到大———发现典型,因势利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就业方式等日趋多样化,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怎样切实加强农村…  相似文献   

5.
如果把军事典型报道比作是军事新闻的“航空母舰”,那么人物典型报道可谓是“航空母舰”上的主体。大力宣传报道人物典型,是我军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解放军报作为中央军委的“喉舌”,近年来成功宣传了李国安、范匡夫、杨业功等一批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军事人物典型,给三军将士树  相似文献   

6.
戴欣 《新闻知识》2006,(11):77-78
有人说典型报道是不美的,因为它是始终为宣传服务的。其实典型报道也需要美,先进典型是人民大众的榜样;出色的典型报道,是新闻传媒的旗帜。一篇典型报道若具备了审美特征,必然会使读者产生审美效应,增强典型的宣传效果。但是怎样有效的增强典型报道的写作美感呢?本文试图结合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对此作一分析。“虚实相生”——典型报道的意境营造在穆青的名作《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中对县委书记焦裕禄刚到兰考县展开大规模调查研究的描写有这样一段:“送走了风尘滚滚的春天,又送走了暴雨连连的夏季,调查队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度…  相似文献   

7.
王田田 《军事记者》2002,(12):18-20
可敬、可信、可学,常常作为衡量典型人物报道是否成功的尺度。从一定意义上讲,可敬,是典型人物的闪光点;可信,是典型报道的立足点;可学,是典型宣传的落脚点。三者兼备,典型人物报道便具备了一定的感召力。而典型人物报道的感召力,则是典型人物报道的生命力之所在。如何增强典型人物报道的感召力?我认为要做到以下3点:找准典型人物的先进性,确保典型报道的真实性,力求典型宣传的贴近性。找准典型人物的先进性实践证明,凡是能够叫得响、立得住、产生巨大社会效应的典型人物,比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等,无…  相似文献   

8.
抓典型是我党一贯坚持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进行典型宣传也是我党新闻工作的一个优良传统.建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宣传,都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和影响.但是,历史发展到了今天,许多人对典型宣传有着这样那样的想法和看法,新闻工作者也对抓典型报道产生了迷惘,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对新时期典型宣传的再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9.
党报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媒体,是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人物典型报道是党报的一大特色。焦裕禄、孔繁森、许振超、牛玉儒,等等,无一不是党报推出的影响全国的重大典型。而就报道形式而言,比之焦裕禄、王进喜等老一辈人物典型的报道,许振超、任长霞、牛玉儒等新时期的人物典型报道,更注重“互动”,让读者广泛参与,而不再是一味地“我写你看”。在人们参与意识普遍增强、在信息多元化、电视普及率不断提高的今天,“互动”,已是人物典型报道的弥足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的同行们大概不会忘记,前几年,有人曾经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中一直坚持的典型报道提出责难,否定几十年来我们进行典型报道的成绩,认为“人们对典型报道从本质上不感兴趣”,因而提出要“淡化”典型报道。这种有悖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功能、作用和任务的观点已经理所当然地受到批评和否定。在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指导下,一个个光彩夺目的先进典型又成了我们社会主义新闻媒介的“座上宾”。时至今日,如果我们对社会  相似文献   

11.
2006年,三门峡日报社接受了一项特殊报道任务:大力宣传灵宝市人民检察院优秀检察官白洁同志这个典型。从2月份正式接受任务到2007年初的持续报道,报道宣传的形式最具多样化,持续时间最长,报道规格最高,社会影响最大,受教育人数最多,产生的效应最持久。此报道在三门峡市新闻史上、在三门峡日报社的发展史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典型宣传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优良传统和重要形式,好的典型报道,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影响力,有的典型甚至能影响几代人。那么,何为好的典型报道?笔者认为,典型报道只有彰显了时代精神、社会正气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称之为好的、成功的典型报道,这三大要素就像一个人的精、气、神。近年来,《秦皇岛晚报》在典型报道的新闻实践中,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2014年度,《秦皇岛晚报》成功推出了一组在全国引起轰动的"冰海救人大学生群体"连续报道。笔者以这组报道为例,就典型报道的题材选择、报道手法和效果追踪等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3.
典型来自实际,来自生活,来自群众。这些典型报道宣传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落实“三贴近”结合现代受众的特点,对传统的典型报道的题材选择、表现形式、传播手段作了大胆的改进与创新,实现了典型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地市党报如何在新形势下改进与创新典型报道呢?中央媒体典型报道宣传成功的经验,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既是衡量典型报道成功的重要标准,更是组织典型报道必须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党报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媒体,是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人物典型报道是党报的一大特色。焦裕禄、孔繁森、许振超、牛玉儒,等等,无一不是党报推出的影响全国的重大典型。而就报道形式而言,比之焦裕禄、王进喜等老一辈人物典型的报道,许振超、任长霞、牛玉儒等新时期的人物典型报道,更注重“互动”,让渎者广泛参与,而不再是一味地“我写你看”。在人们参与意识普遍增强、在信息多元化、电视普及率不断提高的今天,“互动”,已是人物典型报道的弥足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典型报道,是指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突出事物的强化报道,是一种对社会能产生持久影响力的报道。这里的典型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经验、典型事件以及典型问题。典型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典型。正面典型人物也就是先进人物身上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和风貌,他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回顾我国新闻事业的历史,50年代有关于黄继光、邱少云、孟泰等的报道,60年代有关于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等的报道,70年代末有关于陈景润等的报道,80年代有关于张海迪、蒋筑英等的报道,90年代则有关于孔繁森、韩素云、徐洪刚、徐虎、李素丽等的报道。这些…  相似文献   

16.
如果把抓好典型的宣传作为办好报纸的一篇重头文章的话,那么它的“下篇文章”便是推广典型的宣传。不要小看了这个“下篇文章”,这篇文章做好了,我们所宣传的典型就会产生酵母的作用,一带十,干带百,使典型迅速在全军上下推而广之。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榜样的力量”往往体现在“下篇文章”之中,即体现在典型得以推广之后所产生的效应之中。总部领导同志在谈到抓典型的工作时,既充分肯定了今年典型宣传的成绩,又明确指出,抓典型要重质不重量,特别是要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如果宣传得很热闹,而在部队建设中并没有…  相似文献   

17.
在报道先进典型的过程中,会出现了一些复杂情况,有的先进,“寿命”较长,宣传较久;有的先进典型,只是昙花一现,转瞬就凋谢了;还有的先进典型变成了落后典型,甚至成了反动典型。这种“盘涡倒璇”、“萦回九曲”的现象,令人眼花综乱,莫衷一是。先进的不先进了,有人就埋怨记者、通讯员搞了假报道。先进典型的“寿命”较长,就说抬轿子抬对了,撞上了。先进成了后进,甚至成了反动典型,那就糟了,记者、通讯员也被牵连进去,说他和这个坏典型有什么什么关系等等,面对先进典型的这种复杂情况,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又如何对待群众的这些议论呢?因事关今后如何报道先进典型的大问题,我们有必要在此议一议,论一论。  相似文献   

18.
典型报道,是指对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进行的新闻报道,这是我国新闻传播媒体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一种特有形式。毛泽东同志在谈到党内宣传问题时曾指出,“典型宜多,综合宜少”,其原义并非指典型报道,但后成为典型报道一说的来历。上世纪60年代,随着焦裕禄、雷锋、王杰、刘英俊等一批社会主义先进人物的出现,典型报道这一形式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19.
试论新传播环境下的典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曦 《新闻记者》2004,(6):43-44
在国内新闻业的发展历程中,典型报道无疑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历史沿革来看,我国的典型报道是发端于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典型示范”,师承苏联的“典型宣传”,①之后又融会了毛泽东典型思想方法及典型工作方法的产物。②目前,有关典型报道的定义很多,如甘惜分教授认为:“典型报道是指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突出事物的强化报道……典型报道的强化,有些是根据上级当时的中心工作或受众的反应,由新闻机构着意形成的”;刘建明教授认为:“典型报道是新闻媒介选择事实、强调新闻事实社会意义的报道方式……典型报道是宣传性报道方式,即为了达到宣传…  相似文献   

20.
提起典型报道,也许不少人会有这样的怀疑或抵触心理:“这是真的吗?”或者“这个典型高高在上,不可信”等等。这也难怪,因为,向来“典型引路”、“典型推广”的报道方式是党报传统的宣传模式,在舆论引导上确实发挥了特有的作用。然而,这种自上而下机械“灌输式”的传播方式,政治说教色彩太浓,脱离了读者的生活实际,违背了新闻报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规律,而且在报道过程中往往片面夸大或拔高典型人物,出现了一般化、面目雷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