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虎门销烟》(语文杂版四年级上册27课)第6自然段:许多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心动魄的场面,都非常震惊。他们恭恭敬敬地走到林则徐的台前,摘下帽子,躬身弯腰,以示敬畏。林则徐对他们说:"现在你们都看到了,天朝禁烟极严。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转告贵国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林则徐《答奉化令扬舟山明府国翰书》的合理解读与论证,可以得出该信的成时间是道光三年(1823年)七月。该信是林则徐最早进行禁烟活动的字记载,对于研究林则徐早期禁烟活动、林则徐的司法实践及林则徐与杨国翰的关系等极具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林则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禁烟思想,二是海防思想。史界对林则徐的禁烟思想著述颇丰,但对林则徐的海防思想涉及甚少。本文力图就林则徐的海防思想作一概述,期望能弥补史界研究之欠缺。  相似文献   

4.
林则徐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外交往事务的重要参与者,他的华夷思想在其处理对外交往事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概括来说,林则徐的华夷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天朝上国”思想、“柔夷”思想、“夷分良莠”思想和“师夷以制夷”思想。林则徐的华夷思想相较于传统华夷观念已经有了变化,但他对西方的认识始终未能摆脱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这使他的华夷思想既具有开放性,又具有保守性。  相似文献   

5.
李桂屏 《文教资料》2009,(33):97-98
十八世纪末期.英、关等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灾难。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林则徐与人民站在一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禁烟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本文就林则徐禁烟斗争的主要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透过林则徐禁烟运动的原因、过程、结果等系列现象,再对照我国今天的禁毒形势,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一.对“烟”的认识上要深刻。林则徐对“烟”的认识很深,他从烟毒泛滥中预见到了“贫民”、“弱种”的深远后患和“兵弱银涸”的政治危机,认为鸦片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响之银。”而今天,我们尤其是青少年对毒品的危害和吸毒违法性缺乏认识;二.禁“烟”措施上要坚决。林则徐采取坚决措施:颁布系列禁烟令;充分调动民众;重视舆论宣传和教育转化。我们国家也颁布了系列禁毒法令,但在充分发动群众。舆论宣传和教育转化方面仍缺乏力度。重提林则徐禁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林则徐禁烟,对外实行“命令在华鸦片走私贩缴烟具结,以达到杜塞鸦片来源”的方针,遭到抗拒。义律把此矛盾运作上升为中英政府间的外交纠纷。林则徐认为鸦片走私属于个人行为,“与其国主无干”,希望在照会英女王、明宣禁烟新例时,通过换位思考、充分说理,争取英女王对中国禁烟方针的理解与配合。为了知己知彼、写好《拟颁发檄谕英国国王稿》,林则徐选择了国际法中“国际贸易规则中的例禁与违禁”、“外国商人的法律地位”、“战争的发动及其决定权”三个主题,组织、主持摘译,以供参考。林则徐是近代中国依据国际法倡导国际配合禁毒的探路者。  相似文献   

8.
1835~1839年,由于清廷内部对鸦片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广东禁烟的形势更加严峻。邓廷桢在主政广东后,迅速放弃错误的弛禁主张,采取了富有成效的禁烟举措,打击鸦片走私活动。林则徐赴粤主持禁烟后,他给予林则徐全力的支持与配合,从而推进了近代广东地区禁烟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适应禁烟与抗英斗争实践的需要、林则徐通过多方面调查研究,对澳门地理位置的特点、社会特点、及其与鸦片走私的关系,对历史形成的澳葡特殊地位、澳葡对禁烟的态度、以及澳葡与英国的关系,有了比较全面、清醒的认识。有赖于这种认识的指导,林则徐在禁烟与抗英斗争实践中采取了:在“守法”前提下承认澳葡的自治权;恩威并济、促澳抗英等一系列较为实事求是的斗争策略,并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鸦片烟毒泛滥成灾,因此,中国人民曾多次掀起全国性的禁烟禁毒运动。大规模的禁烟运动有三次,即林则徐禁烟运动、清末明初禁烟运动和国民政府“二年禁毒、六年禁烟”运动。这些运动发生的国内处背景、禁烟措施、效果以及民众的表现,都有不同。虽然,这些运动终未能彻底解决烟毒问题,但经验教训却可供后世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