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汉赋之所以能称为一代之文学,原因有五,即:文体与写作方法的独倡性;反映时代精神及其历史风貌的充分性;盛极一时广泛流传的普遍性;群星灿烂的作家群体及其佳作的丰富性与典范性;对后世文学影响的深远性。  相似文献   

2.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其《宗元戏曲考·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种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点影响很大,赞成者很多,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它已成为评价各代文学成就,总结文学发展规律的定论,并且一直或明或暗地左右着古代文学研究,区划古代文学研究的领域。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确存在着文体上代有所擅的现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说基本上总结了这种规  相似文献   

3.
作为经历一战有影响的作家,"迷惘一代"以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和写作特点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他们在写作手法和技巧上的创新,对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更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迷惘的一代”和“伤痕文学”这两个文学流派虽然出现在不同的国度,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但却有相似的创作背景和动机。“迷惘的一代”作家有各自独特的风格,他们的一些作品作为经典和名著而留存下来;“伤痕文学”由于思想性上欠深刻和艺术手法的幼稚,很少有作品作为经典留存。  相似文献   

5.
"垮掉一代"的精神并不像字面意义揭示的那么简单,从社会文化背景、精神和文化渊源、美国文学传统三个方面探索"垮掉一代"的精神实质,突出其精神中反传统反体制,追求自我和自由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文学史上,"迷惘的一代"组成了一个相联系的小说家群体,他们的作品注重表现一战对美国青年一代精神和肉体造成的创伤,表现战后的美国青年对战争既恐惧又厌恶却无法找到出路的迷惘与苦闷,这对当时美国甚至世界文学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收集并分析了2004-2013十年内以"迷惘的一代"为主题的学术性论文,从"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入手,对近十年我国"迷惘的一代"的研究进行综合论述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垮掉的一代"文学与现实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20世纪的文学主潮,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反传统的特征,但它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并不完全对立。以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流派——“垮掉的一代”文学为例,对社会现实激烈的反叛、对自身命运清醒的认识以及特定的文学观念等方面都能够证明现代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之间既互相区别、各自独立,又互相渗透、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周倩 《学语文》2011,(6):57-58
网络文学到底是“毒草”还是“福音”.我想应该具体作品具体分析,但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序》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网络文学作为时代产物,它的兴起必然有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与文学自身发展要求的地方,这样才会吸引这么多读者与写手,包括我们的学生。于是。我开始思考网络写作与中学作文的关系。在网络文学或多或少影响着中学生的今天。我们是不是可以借鉴网络文学,将之去芜存菁.为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所用呢?  相似文献   

9.
郑献甫提出了"一代之世运与一代之人才合而成一代之文体"的文学史观,认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某种文学样式之所以成为这一时代的文学,是由于"一代之世运与一代之人才"结合而形成的。郑献甫的这一观点准确地揭示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情况,揭示了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迷惘的一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而"迷惘的一代"文学又体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本文通过对欧内司特·海明威生平和作品的分析,揭示出"迷惘的一代"的实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40年代后期,以《讲话》为依据的“当代文学”确立其全国性支配地位的过程,不仅是国/共军事、政治力量对比的结果,同样重要的是其建构的合法性表述。除却冷战格局造就的阶级话语的重要性外,民族主义话语也在“当代文学”的生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讲话》建构了一种以“政治社会”为主体、将90%的“人民大众”整合于现代国家中的政治构想和文化动员机制,从而区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市民(国民)社会”为主体的民族一国家构想。“当代文学”在创建这种“政治社会”共同体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使自己超越了作为“国民文学”的“五四”新文艺传统。论文首先通过对三个历史文本的分析描述了“当代文学”生成的轨迹,进而通过对政治社会/市民社会对于现代国家主体的不同构想,讨论有关知识分子(作家)的功能,及文学赖以传输的文化生产机制之间的差别,从而具体剖析“当代文学”在何种意义上超越了“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12.
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实验研究、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的方法,对我系篮球普修教学中运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结果表明:在篮球教学中实施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能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及社会适应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13.
技术理性时代的“泛文学化”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化社会的文学呈现出与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文学十分相似的“泛文学”现象,这种“回归”的背后隐藏着实质性差异。通过当下“泛文学”与古代“大文学”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体认当代汉语文学的文学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游"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人格力量以及审美情操之间的一个中介,艺术的魅力也全在一个"游"字上.游则动,动则灵,则有生命力,中国艺术的最本质的因素就在于表现人的生命精神、哲学精神.正是在"游"这种美感心态和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的渊源下,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才那么韵味无穷,那么轻松、自然、豪放."观万象达于心而后立象","游心"于笔墨,表现出来的才是画家所要塑造的艺术形象.而笔墨之得失,亦本乎于"游"."笔墨当随时代",然观乎笔墨之现状,觉得确实令现代人深思.现代中国画出新,关键在于一种全新的理解,解释和实践!当以"游"之,游则动嘛!  相似文献   

15.
每个时代的文学都表现出鲜明的文化品格,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在一定意义上说,这就是特定时代文学的“现代性”。文学的“现代性”的存在是以特定的社会之“现代性”为前提,两者维系着一致或相悖的联系。因此就其本质而言,文学的“现代性”是替特定的“社会制度”编制意识形态的话语;它与特定社会的产生具有“同源性”和“同谋性,”以及抵制和消解等多层关系;而且文学的“现代性”本身就内含其特有的二重特性,其起落消涨又是一个相互“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从而决定了不同时代文学多彩纷呈的格局。  相似文献   

16.
文学接受活动从文艺社会学意义上看是一种社会接受行为的具体化。“文革”时期是一个“狂乱的文学年代”,其时的文学是“失态的文学”,或者说是“单向度的文学”,当然还有“地下”(或“潜在”)文学的潮流涌动。“阅读生活的荒凉”是这一时段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面对公开和地下两类文本,受众对“文革文学”的接受因为战时文化心理和缺乏性动机,对当时的文学创作甚至“后文革”时代的文学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可以说,文革文学史的形成过程,更多的是读者的极力推涌。换言之,是他们完成了对文革文学史的撰写。研究“文革文学”需要一种胆略:既要避免政治化的文学解构,也须在社会因素的干预和干扰中持续前行;既要有一般文学理论的架构,还得寻求与研究对象相契合的视野、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文章着重考察了“和谐”的原初字义及其在中国早期社会中的语用,同时比照古代希腊关于“和谐”一词的语义及其语用,阐明“和谐”无论从人类个体发展还是社会历史进步的角度,都是文明的一种尺度,这一命题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思考和实际工作中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消费文化的掣肘下,中国文学创作中的"风景描写"已开始大面积消失。通过对西方人所经历过的文学描写经验来和中国当下文学创作中的文学描写进行比较,找出其中正确的文学描写价值观,可以为当下中国文学创作中"风景描写"的缺失指出一条可行的解决路径:首先从"风景描写"的文化背景入手,阐释其为何消逝的成因,从而证明"风景描写"是民族文化记忆和文学本土经验中不可或缺的审美元素。其二,从对"风景"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沿革与概念论域的界定中,得出"风景描写"不能忽略它在民族文化记忆中的抵抗物质压迫的人文元素之观点。其三,无论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都不应离开对"风景描写"的惠顾。其四,对"风景描写"在中国文学的地理分布及其地域特征进行了大致的梳理。最后,对"风景描写"的价值选择与前景展望作出判断:"风景"不仅是农业文明社会文学对自然和原始的亲近,同时也是现代和后现代社会人对自然和原始的一种本能的怀想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9.
20.
“大众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条重要的发展脉络。“五四”时期诞生的平民文学观念开启了一条对平民社会“启蒙 认同”的思想认知传统;1928年创办的《大众文艺》表现出“左翼”文化阵营内部对“大众化”问题的歧见;19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使中国现代文学的“大众化”趋势加速向“左”转,“大众化”被等同于“普罗化”,这一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失。因此,五四至抗战期间现代文学“大众化”趋势的内部实际上具有一个“双重指涉”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