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伟明 《科技通报》1993,9(2):130-133
选择麦、春大豆、甘薯三熟套种中对眷大豆和甘薯的产量、净产值等影响较大的大豆播种密度、大豆施氮量及甘薯扦插密度三个因素,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布置田间参数试验,分别组建、研究诸产量性状及净产值对于三个决策变量的回归模型,运用计算机模拟仿真,分析、优化了春大豆、甘薯套种的群体结构与大豆施氮技术,即大豆种植密度1.0~1.2万株/667m~2,甘薯扦插密度3200~3500株/667m~2,大豆尿素用量3~5kg/667m~2.文中还提出了豆、薯套种情况下,协调两者关系的农艺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试验结果为当施氮量为300kg/hm2时,玉米产量最高。当施氮量为252.28 kg/hm2时,经济效益最高,施氮量为250kg/hm2时,氮肥利用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利用超高产早稻新品种嘉育253,进行了不同播期、施N量与播种量的大田试验,通过对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稻谷、糙米及精米植酸含量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就单因子而言,播期为4月15日的产量最高,而施N总量为13kgN/667m2或播种量为6kg/667m2的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就播种期、播种量与施N总量三因子的综合影响而言,4月8日播种、施N总量为13kg/667m2、播种量为6kg/667m2的实际产量最高;就植酸含量而言,糙米植酸含量在不同播期间、不同施N量间存在显著差异,随播期延后或随施N量的增加,糙米植酸含量呈递减的趋势;不同播种量问糙米植酸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而不同播期、播种量与施N总量对精米的植酸含量没有明显影响.这表明,高产配套的农艺措施对精米植酸含量影响不显著,不会明显影响精米中的矿质营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施氮量对玉米超高产田特征研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采用高产品种密植、深耕、精细播种、灌溉等高产栽培管理措施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量对与高产形成有密切关系的群体特征进行了分析。玉米超高产群体具有较高的最大叶面积指数,且其群体叶面积变化动态比较平稳;群体源与库通过增施氮肥均增加的同时,反映源与库在量上相对关系的粒叶比也得到增加。  相似文献   

5.
春季施肥干池清塘后,鱼种放养前15~20天,合理施基肥。每公顷施有机肥7500公斤,配施磷肥300公斤,这样可以培肥水质。早春以后,水温逐渐升高,这时可以公顷施追肥4500~6000公斤,每隔10~15天施1次。为了提高施肥效果,可以采用搭架法或挂袋法,  相似文献   

6.
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不同播种量、有机肥与N、P、K肥用量对稻板大麦产量的影响。利用电子计算机模拟选优,结合考虑经济效益,获得了本试验条件下亩产大于350kg并且有最高经济收益的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基本苗15万/亩,有机肥(厩肥)500kg/亩,纯氮11.5kg/亩,磷肥6kg/亩,钾肥6kg/亩。讨论了上述农艺因素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氮磷钾肥对旱地春油菜生长和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氮、磷、钾肥料对旱地春油菜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合试验区域自然条件和农民常规施肥,采用"3414"试验设计,研究了氮、磷、钾不同用量对油菜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确定了本区域内春油菜产量与氮、磷、钾肥料因子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Y=2342.76+400.47X1-143.66X2-86.29X3-28.40X21+12.47X22+60.36X23+5.25X1X2-18.20X1X3-14.02X2X3,最佳产量为3194.06kg.hm-2时,对应的施氮量101.97kg.hm-2、施磷量85.74 kg.hm-2、施钾量36.15 kg.hm-2。试验区域内春油菜缺氮处理相对产量为64.95%,因此土壤氮素偏低,为低肥力水平,缺磷、钾处理相对产量大于95%,土壤磷、钾为高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8.
周绍华 《科技风》2013,(5):28+30
本文通过研究施肥量与栽培密度不同的条件下,水稻产量是否受到影响。经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品种中优9801在B3(氮肥为94.0kg/hm)2×C3(30cm×10.0cm)的条件下,产量可达到最高,为9530.8kg/hm2。因此,应参照此施肥量与栽培密度来管理水稻种植,争取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通过不同梯度耕宇牌生物发酵肥在温室番茄上应用肥效试验,测定番茄作物经济产量.确定肥料增产效果,结果表明:施用耕宇牌生物发酵肥对蔬菜作物番茄产量有明显影响,亩施耕宇牌生物发酵肥30kg、40kg、50kg,与不施肥空白对照相比,番茄增产率分别为12.3%、24.2%、33.7%,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增产率提高.  相似文献   

10.
长期施肥对农田黑土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磷肥处理农田黑土基本理化性质、磷脂脂肪酸、酸(碱)性磷酸酶、微生物量碳或氮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有机肥-化肥配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总氮以及速效氮、磷、钾等养分含量,进而促进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碳/有机质比值、磷酸酶活力以及各菌群磷脂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长期氮磷钾配施土壤有机质活性严重退化、不利于土壤微生物生长,而单施磷肥或氮磷肥配施对微生物活力与结构影响较小。有机肥处理中单烯不饱和/饱和脂肪酸比值>1,远高于其他化肥处理,可用来指示有机质质量与可用性;而支链/单烯不饱和脂肪酸与单烯不饱和/饱和脂肪酸比值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G+菌对养分胁迫抗性强于G-菌。磷脂脂肪酸PCA表明,有机肥与化肥处理微生物群落结构显著不同。个别脂肪酸载荷值分析表明,真菌受无机肥施用影响显著;而G+菌更易受有机肥影响。  相似文献   

11.
种植密度对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高产、优质是玉米生产的主要目标。国内外研究表明,增加种植密度是玉米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大面积的玉米高产记录,均是在高密度栽培条件下取得的。但是,密度过大、玉米群体结构不合理容易引起早衰和倒伏现象的发生。为此,本试验采用本地区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品种哲单37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对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品种的合理密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春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两个品种吉单209(JD209)、郑单958(ZD958)不同密度群体各生育期LAI动态变化特征,并分析了主要动态特征参数与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关系,探讨春玉米高密度高产群体叶面积系数(Leaf area index,LAI)动态变化特征对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各密度群体LAI动态变化呈单峰曲线趋势,随密度增加峰值增大,相同密度下ZD958群体LAI大于ID209,表现较强的耐密性。两个品种高产的适宜密度范围是6万~9万株/hm^2,群体最大LAI在5~7;各生育期的群体LAI与密度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其中抽雄吐丝期LAI对密度的增长率最大,分别为0.583和0.679;灌浆期群体LAI对产量的影响最大,表明此时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大喇叭口期LAI对穗数、穗粒数影响最大。密度是通过调控群体的LAI和穗数来影响产量构成和最终产量。  相似文献   

13.
日光温室辣椒施钾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月梅 《青海科技》2006,13(1):30-3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温室栽培条件下不同施钾水平对辣椒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入纯N 418.5 kg.hm-2、P2O5 276 kg.hm-2基础上,施K2O 45~180 kg.hm-2,可明显促进辣椒产量的增加,增幅为5.1%~25.5%,以施K2O 90kg.hm-2增产幅度最高,增产达18.87t.hm-2。施钾后辣椒单株果数、果长和茎粗均较对照有所增加,最高增幅分别为120.0%、9.04%、12.07%。日光温室辣椒最佳施K2O量为45~90kg.hm-2。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采用促主垄控副垄的栽培模式,主垄为垄距136cm大垄,行间覆膜,副垄为垄距68cm小垄,主垄高肥、增密,亩施化肥商品量25kg,播种密度米间粒数31粒,副垄低密、低肥化控控高,亩施化肥商品量12kg,播种密度米间粒数16粒。副垄在初花期喷施15%多效唑,每亩用量35g,使植株矮化。主垄植株粗壮繁茂,田间垄型呈两垄高一垄低的高低垄形态,使田间植株叶片受光面积增加20%左右。较常规大垄行间腹膜栽培亩增产32.5kg,增产率为17%,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成安县2006年推广应用小麦测土配方涂层缓释一次肥1.2万亩,遍及全县9个乡镇200多个村。实践证明:施用小麦涂层缓释一次肥的小麦长势、产量都显著优于对照田。具体表现为:(1)在肥料成本或含量相等的情况下,施用小麦测土配方涂层缓释一次肥比常规施肥亩增产小麦54.8公斤,增产11.6%。(2)省肥:施用小麦测土配方涂层缓释一次肥只在播种时施一次肥,返青期、起身期不在追肥,可省肥20%。(3)节水:传统施肥小麦全生育期需浇水4次,施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主要研究黑龙江东部地区不同肥密对主栽的大麦品种垦啤麦7号和垦啤麦9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多棱大麦垦啤麦9号的产量显著高于二棱大麦垦啤麦7号的产量,但品质方面二棱大麦好于多棱大麦。播种密度方面,垦啤麦7号每亩最佳播量在20-25万株,垦啤麦9号每亩最佳播量在25-30万株。每亩施肥量14-18kg是垦啤麦7号适宜的施肥量,亩施肥18kg是垦啤麦9号的最佳施肥量。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不同梯度“测施宝”掺混肥在马铃薯上应用肥效试验,观察马铃著作物生长发育情况,测定作物经济产量,确定肥料增产效果,结果表明:施用“测施宝”掺混肥对马铃薯作物株高、叶色、生育期有一定影响,随着施肥量的增加,马铃薯株高增高、叶色变深、生育期延长3d~10d;与不施肥空白对照相比,马铃薯亩施“测施宝”掺混肥20kg、30kg、40kg,增产率分别为35.9%、54.8%、78.9%,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产量增加,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稻田25年定位连种麦—稻—稻三熟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春玲 《科技通报》2001,17(2):29-32
在发育于近代浅海沉积物的黄化青紫泥田的潴育型水稻土上进行为时25年(1974-1998)连作麦-稻-稻三熟制高产小区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在人年施用尿素750kg/hm^2的基础上,另配施45t猪栏粪和在年施总氮量为412.5kg/hm^2的条件上,将猪栏粪与尿素氮配成6:4的比例施用,均取得较高的产量,25年平均谷物产量分别达16002kg/hm^2和16226kg/hm^2;伴以4次更换晚稻品种,由常规水稻品种改种杂交稻优良组合。结果谷物产量稳中有升,平均年递增1.42%,同时土壤有机质得到积累和更新,土壤氮磷养分有效化,土壤结构保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9.
马鞍山市向山区共有5400多公顷油菜,占午季作物面积的80%以上,是主要的油料作物,而产量却徘徊在每公顷1500kg。为了进一步挖掘油菜增产潜力,提高其生产水平,我们从1995年开始,连续3年进行了油菜籽高产攻关试验。通过几年的努力,油菜籽产量不断增加,1999年平均公顷产2658kg,最高达3000g。实践证明,要实现油菜高产稳产,必须抓好其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关键要做好以下6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慈抗杂3号生理与产量形成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慈抗杂3号在2.8 ̄3.3万株.hm-2密度下,能较好地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个体生长与群体生长,使总桃数和皮棉产量达最高,且整个生育期N、P含量较高,棉株生长正常,高产潜力较大。种植密度显著影响前期花(8月30日)的纤维长度、比强度、纺纱均匀度指数及前期花和后期花的马克隆值,但对中期花(9月30日)、后期花(10月30日)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