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1 毫秒
1.
如何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语言、品味语言的习惯,教会学生学习语言、品味语言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语言、品味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在平时文章阅读中能够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能从貌似平常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品味出思想、情趣来,就成了每个语文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任务。课堂教学中进行语言鉴赏、品味,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单元教学设想】首先,要从文本出发,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示范并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要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加强朗读教学,加强仿写训练。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5期刊发了张长松老师的《<声声慢>教学实录》,作者设计了“五读”教学步骤,以期学生在体验中感受词中跃动的情感.张老师较注意利用对词的深度理解指导学生体验情感,如对“独自怎生得黑”中“得”的读音的处理,既教给学生因义定音的方法,又切近了学生与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一石二鸟.但就品味词语环节的整体而言,教师“平等中的首席”和“主导作用”体现得还不够.课堂中教师应紧扣关键词语引领学生深入、生发,于无疑处生疑,最大限度地训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真正入眼人心,才能深得阅读和鉴赏诗词之三昧.下面,笔者不揣冒昧就《声声慢》的词语品味教学求教于张老师.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回归语文本色十分重要,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发展。细节往往是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汉字魅力,让识字教学有"厚度";对比词语内涵,让词语教学有"深度";分析概括句子,让句子教学有"广度"。  相似文献   

5.
推敲词语,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通常用来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之精妙、涵咏文本之情味,进而习得语言规律。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燕子》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其中“掠”字用得非常准确传神。一位老师教学时,引导学生试将“掠”字换成“飞”“窜”等字进行比较,再配以相关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相似文献   

6.
汪永亮 《新高考》2010,(12):12-13
古代诗人在创作上强调字的推敲和锤炼,力求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卢延让曾有过"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诗句,杜甫也曾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样的诗句。鉴赏诗歌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语言的锤炼和鉴赏诗歌的整体风格。考查语言锤炼的一般方式:1.赏析生动传神的词语;2.鉴赏"诗眼";3.分析作品中的关键词语;4.鉴赏特殊词语;5.比较词语或句子的优劣。  相似文献   

7.
现代文阅读在中考语文试题中所占的比分是相当重的,而其中语言品味题的分数又在现代文阅读中占了一半左右。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品味,已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中之重。教师可以从“品味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和“品味重要句子的意义和作用”入手进行指导,让学生真正掌握一些鉴赏的技巧和方法,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和考试成绩。。  相似文献   

8.
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的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这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语言的品味,努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如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呢?一、斟酌字句,揣摩语言的情韵。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文字所包含的"情韵"时,要让学生注意关键字句,注意有特殊语序的句子,注意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的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这要求教师要对文字有独到的感悟和发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细腻地品味语言呢?比较法.是语言品味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比较法”就是找出事物、情境之间异同点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是否精妙,谋篇布局是否合理。情感表达是否顺畅,让学生真正感受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解水平、鉴赏能力以及写作表达水平。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三方面阐述比较法在语言品味运用中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当下语文教学比较重视语言品味,大多数教师也都设计了课堂教学中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环节。但实际情况却是为了体现学生所谓的主体性,往往学生找到哪些词句,教师就谈到哪些词语,谈完让学生再读了事,学生的“有感情”全是停留在词语表面,词语品味没有层次感,更没有品位感。因此.在语言品味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学生一步步带进文本的深层内蕴之中。  相似文献   

11.
要摆脱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状况,必须走出重讲解轻感悟的误区,尽量诉诸学生感悟,培养学生语言感觉,让他们用心去感知,用心去体悟,用心去感受.使课堂教学进入叶圣陶先生曾经描述过的那种境界:"一个教室,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则是引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的有效方法.在精妙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有一种摆脱了实际需要之后的自由解放感和超越狭窄应试圈之后的广阔无垠感.这是一种审美的氛围,师生融化在自由平等的气氛之中,都有一种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这样的语文课如春风化雨,学习语言成了其乐融融的享受.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更好地得到语言形象、语言意义、语言情感的感悟.为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以有效的方法创设课堂情境,搭建学生感悟的温棚.  相似文献   

12.
茆在兵 《广西教育》2013,(29):57-57
"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下面,笔者以苏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学会合作》为例,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读写结合,做到一举两得。一、在品味中学会词语运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可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达到读懂课文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运用词语表情达意。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重视词语的品味理解及恰当运用。笔者在教学《学会合作》时,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这门功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国家教育权威机构和语文教育专家都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以教材为例子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吸取文本的语言精华,不断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品味语言,就是指对文章的关键词句、精妙之处加以揣摩和辨析,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从而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呢?我在实践积累后发现,语言品味是有法可循的。如果方法得当,阅读名著会如品醇酒,越品越香。  相似文献   

14.
陌生化使诗歌语言永远鲜活、耐人咀嚼,打破常规是获得陌生化的常用手段.我们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经典诗篇,从语音、词语、语法、语体、修辞等五个方面对诗歌语言陌生化手法进行了分析.语言的陌生化是诗歌语言教学的原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欣赏和品味语言的陌生化手法,从而获得审美"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教学的精妙和核心之处蕴藏在词语教学当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依托词语,感知文本大意;品味词语,凸显语言情韵;转化词语,凸显画面质感;体悟词语,丰富文本内涵。这样就能增强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语言揣摩在新课标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鹏 《学语文》2009,(5):17-17
语言揣摩就是对文章的关键词语或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表达作用进行辨析、品味。而这成为新课标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宠儿。引导学生走好这一步。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逐步使之走上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关键。我在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揣摩能力的呢?  相似文献   

17.
词句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理解含义比较深的词句在课文中的意义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这里,词句教学的目标分两层:第一,理解词义句意;第二,品味词句。什么是品味词句呢?品味词句就是在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句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语、句子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造词造句的用意;另一方面,让学生体味这些词句在表达上的准确、优美、形象。那么,如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呢?需要做到理解与品味结合,采用比较法去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出“味”来,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几种比较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正>散文的语言品味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语言品味是指对词语、句子的含义、感情、修辞、句式、表达方式、作用、风格等方面的品味欣赏。广义的语言品味,除了涵盖以上内容外,还涉及到对形象、境界、情节、氛围及写作手法的品评鉴赏。在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思路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一、纵式思路品味纵式思路品味,就是自上而下的通读文章,逐段欣赏美句的妙处。例如,对《春》的语言品味。美在"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可见,词语教学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它在以发展学生语言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老师,如何帮助、引导学生开掘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呢?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谈词语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0.
细观语文课堂,发现在语言品味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有些老师把语言品味简单地等同于词语理解、朗读,缺少应有的层次、深度;有的语言品味偏离或游离文本主题,使文本丢失了应有的教学价值;有的语言品味点选准了,但品味的方法有所偏颇,导致学生所得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