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呼啸山庄》描写了催人泪下的爱而不守、守而不爱的爱情悲剧。爱情悲剧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凯瑟琳做出爱情选择背后的人性贪婪与自私。爱情悲剧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男权社会,男权社会逼迫她做出违心的选择。她对权势财富的贪求是出于女性社会弱势,是社会使然。这使她成为爱而不守、守而不爱的女性爱情牺牲者。这是男权社会自然和文明不可调和的结果,是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爱情诗是穆旦诗歌中最有个人特色的一部分。穆旦的爱情体验,密切关联着诗人对个体生命之真实性的严肃思考,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爱情本身。章从爱情与社会历史事件之关系、爱情与个体生命在宇宙中的命运和位置,以及爱情与肉体对历史时间之连续性之中断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穆旦爱情诗的个人特色。  相似文献   

3.
文学创作是社会思潮在现实中的真实映射,然而,作家的创作灵感,会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化而转型。劳伦斯不但把感情细描为一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经验,而且在他的作品中已把男女感情作为主题进行常态的创作。在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大多作者都在作品中勾勒了主人公感情体验的现实旨趣,并以此为契机寻找个性独立的自我认知之旅,对爱情的凝结为家庭的繁琐与欣喜,并借用非现实世界的相遇来弥补现世爱情的缺憾。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第五册《麦琪的礼物》的预习提示中有这样一句话:“尊重他人的爱,学会去关爱他人,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表现。”所以,我认为,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引导学生去关爱社会,关爱他人,从而使学生养成健康而又健全的个性,应当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利用语文教材中的爱情诗文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则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爱情诗文数量虽然不多,但无一不是精典之作。这些爱情诗文,有的表现了绵绵不绝的情思以及至死不变的深厚感情,如第四册中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有的歌颂了男女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和面对…  相似文献   

5.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悲剧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甲、杜十娘都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李甲的人格心态、性格特征导致了悲剧下场 ,而他那特有的人格心态 ,又来自于那特殊的社会。杜十娘则因为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所以将生命随着纯洁的爱情一起毁灭。可以说 ,在当时的社会中 ,十娘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以她个人的力量去对抗整个社会的习俗和传统 ,是注定要失败的 ,除了以死抗争之外 ,别无选择  相似文献   

6.
爱情,被人认为是永恒的文学主题,是神圣、崇高、伟大的代名词。女作家们大都情感细腻,作品中常以爱情为主题。可池莉却反其道而行之,赫赫写出:不谈爱情。宴则池莉的不谈爱情说是在解构爱情。她把这种古典情怀中十分神圣的东西,放逐到当代社会强调物质化、功利化的世俗人生中,还其本真,实现了对传统的颠覆和反叛。  相似文献   

7.
张尚信 《现代语文》2009,(10):150-152
《飘》的女主人公郝思嘉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女主人公莎菲同是生活在大变革时期,同样具有酷爱独立和自由的女权思想。莎菲由于感受到新的变革时代的气息,而不能容忍爱情生活中的平庸和苍白,一种时代的苦闷造成了她爱情的悲剧性。郝思嘉虽然对解放农奴制的变革心怀不满,但她在实际生活中又顺应着时代变革的趋势,在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中如鱼得水,在爱情生活中亦是光彩夺目。  相似文献   

8.
屈原作品中包含大量的爱情内容,它们向来多被视为芳草美人的比兴寄托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屈原作品的准确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爱情描写就是爱情本身,它们与深厚的楚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说来,楚风的开放性是《九歌》产生的社会基础,而楚风的女性化影响了《离骚》中的爱情模式。屈原的伟大在于,他完成了恋爱关系的转换与升华,使爱情成为政治文化的一个特殊符号。  相似文献   

9.
<正> 摩尔根说:“野蛮人不懂得爱情。感情是文明社会和高度修养的产物。”(商务印书馆1977年中文版《古代社会》479页)《诗经》时代,我国早已脱离了野蛮社会而进入文明时代。《诗经》中大量情歌的存在,就是当时人们具有丰富爱情意识的证明。但是它又不同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爱情。我们今天所说的爱情,是指男女双方在思想、性格、志趣方面的一致,对理想,事业的共同追求,及双方对各自才能,精神品质和文化修养方面的倾慕等。但  相似文献   

10.
张尚信 《现代语文》2009,(8):150-152
《飘》的女主人公郝思嘉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女主人公莎菲同是生活在大变革时期,同样具有酷爱独立和自由的女权思想。莎菲由于感受到新的变革时代的气息,而不能容忍爱情生活中的平庸和苍白,一种时代的苦闷造成了她爱情的悲剧性。郝思嘉虽然对解放衣奴制的变革心怀不满,但她在实际生活中又顺应着时代变革的趋势,在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中如鱼得水,在爱情生活中亦是光彩夺目。  相似文献   

11.
杜十娘早熟的身体里始终酝酿着对爱情神圣执著的向往与追求,怒沉百宝箱,葬身鱼腹,是她对自我的救赎,从某种程度上说,象征着女性在斗争过程中取得精神上的胜利。然而,“人生而平等,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她的爱情生命始终无法实现突围。  相似文献   

12.
文学的发展水平与人对自身认识的发展同步。王安忆在现代情爱的背景下,反叛与超越政治伦理叙写,开掘人性因素,追问和探询两性生存状态中的平衡和谐之道。在男性与女性的情爱世界里,王安忆宽容地放纵女性的欲望,温情地宽恕男性的怯懦,既摆脱了传统叙事模式的窠臼,也洞穿情爱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表象,直指人性最隐秘的情感,体现了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怀。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在其生命的最盛之季(30岁时),亦即其生命的最后20多年里离群索居,独身不嫁,为后人留下诗稿1700余首。一个多世纪以来,狄金森隐居之谜与其诗作一样倍受关注。纵观诗人的一生及其诗作书信,不难发现诗人的精神世界里充满着梦想与现实、生与死、爱情与独身、宗教盛行与其怀疑主义等各方面的二元对立。而这些对立和冲突发展到不可调和之时,诗人毅然选择了隐居,从而解构并诗意地超越了这些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4.
小说《纯真年代》中的三位主人公分别以不同方式表现出各自的"远离":艾兰.奥伦斯卡伯爵夫人因觉悟爱情的虚无本质而远离所爱,梅.韦拉德因承受自己在现实中的选择而远离丈夫与他人相爱的事实,纽伦.阿切尔因责任及保留内心虚幻而远离现实的感受。他们各自的选择表现了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间的深刻矛盾。小说借主人公的所作所为,点出了作者华顿的态度:人要在社会传统、责任与个人情感、自由之间做出选择是艰难的,甚或是不可能的。唯有"远离"可以走向与世界的和解。  相似文献   

15.
《傲慢与偏见》中达西感动伊丽莎白,促使伊丽莎白克服对其产生的偏见并逐渐爱上他,最后与之牵手于婚姻殿堂的重要原因,是达西对伊丽莎白深深的爱,用弗洛姆爱情理论来剖析,则是其表现出来的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相似文献   

16.
在萧红的小说中,有两种常见的家庭结构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中,父亲形象都是缺席的。出于对父亲的憎恨与惧怕,萧红极力避免言说父亲。但萧红为克服缺失,求得心理满足,在仅有的几篇"父亲在场"的小说中创造了"父思儿"的"白日梦"。萧红渴盼父爱的强烈愿望,在小说中,以"父思儿"的悖反形式表现出来。在幻型世界中,作家的情感需求暂时得到了替代性的满足。这一情况曲折地体现了萧红对父爱的渴求。  相似文献   

17.
郝杰导演的电影《光棍儿》以冷静、客观的现实主义风格为我们展示了原生态的西北乡村世界,表达了对偏远山区中存在的光棍儿这一社会群体的人文思考。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美姐》以爱情为主线,大量穿插二人台这一地方戏曲片段,勾画出了当代乡土电影的淳厚和质朴之美。郝杰在乡土电影中另辟蹊径地展示了当代农村爱与性的问题,为华语电影提供了新的创作视角。  相似文献   

18.
被人称为"古今言情第一人"的李碧华的作品多数为描写爱情的作品,她的作品中往往从出人意料的切入角度,写人物重重纠结、环环相扣的缠绕状态;写被严重压抑的情欲爆发时的异彩;写非常态的爱情关系里常态的爱情心理,并从中透露出她对爱情、恋爱中男女关系、对现代社会女性人生困境、女权主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一反传统文学的审美观,塑造了爱米丽亚这样一个男性化的女性形象,安排了一番令人费解的三角之爱,充斥整部作品的怪诞风格蕴含了人的自由选择这一哲学性命题。三位主人翁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示了现代人所处世界的荒谬,与萨特存在主义思想有着惊人的契合。从存在主义视角研析《伤心咖啡馆之歌》的思想和主题,从而探讨人的生存价值这一深刻的命题有着很强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一个懂得拥抱爱和追寻自由的女子,一个重视灵性高于一切的女子,一个远居沙漠勇于挑战漂泊的女子,前世的坎坷与羁绊终不能打败她高傲的灵魂。走进三毛的世界,感受她独特的生活方式,走进她再创造作品的世界,感受她的幻化自我的魅力,从琐碎的语言中,搜寻三毛完整的自我拯救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