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新的教学理念是要扩展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重要体现。促使学生提问,不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办得到的,应该在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上多下功夫:应该在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上多下功大;应该在如何回答学生提问,才能促进学生思维方面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马宗会 《河南教育》2004,(10):35-35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强调“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地理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在地理课改的基本理念中,我认为最本质的变革就是学习方式的变革,要让学生主动地、探究式地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面对课改,最基本的是转变观念,要以海纳百川的气概,深入领会"课改"精神,指导我们的教学.在地理课改的基本理念中,教学新模式有:合作模式、活动模式、发现模式、讨论模式、专题模式、范例模式.实践中最有效的方法方式,也是我认为最本质的教学变革就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主动地、探究式地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从以下几方面说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提问、质疑、求异等意识。要想促使学生提问,不是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办得到的,教师应该在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上多下功夫,应该在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上多下功夫,应该在如何回答学生提问去促进学生思维方面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教师应该在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上多下功夫;应该在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上多下功夫;应该在如何回答学生提问,才能促进学生思维方面多下功夫.只有学生问的多了,学生提问的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相似文献   

6.
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性学习”中强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本文在阐述物理教学中让学生提出问题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让学生提出问题的八条措施。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育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培养出新型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7.
“研究性学习”中强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本文在阐述物理教学中让学生提出问题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让学生提出问题的八条措施。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育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培养出新型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8.
随着课改的进行,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探究式教学能否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体现课改的精神,教师的提问是关键.问题是思路之源,创新之本,问题也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改的进行,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探究式教学能否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体现课改的精神,教师的提问是关键.问题是思路之源,创新之本,问题也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新的教材、新的理念、新的要求,在新世纪的曙光里,素质教育走向了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关键。面对课改最基本的是要转化观念。在课改的基本理念中,我认为最本质的变革就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主动地、探究地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最基本方法,是维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实践证明,当教师提出精心设计的问题时,就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除了要注意提问的态度、时机、对象等,更要在问题的设计上下功夫,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以达到“新奇蕴疑”,使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目标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从而把学生引入与课题有关的探讨情景。这一过程概括起来就是“不协调—思考—探究—发现—…  相似文献   

12.
<正>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常用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深度学习,教师就必须在课堂提问上下功夫,精心设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一、走出课堂提问的误区过去,许多教师习惯采用“讲授法”,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现在,大多采用“以问代讲、以问代练”的教学方式,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其一,“乒乓式”提问多,“大问题”提问少。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非常琐碎,缺乏思维含量。一问一答的多,学生独立思考的少。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8,(81):14-15
让学生提出可研究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去寻找问题上下功夫;应该在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上下功夫;应该在让学生养成随时记录提出的问题习惯上下功夫;应该在营造学生民主提问氛围上下功夫。只要我们多多鼓励,学生的提问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大门才能敞开,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初中数字教育改革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学生自主探究上,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提问是在新课改下探究式教学的核心,这个探究式的教学活动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教学,才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学生提问,创设情境,从而来激发初中学生数学提问意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于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5.
经过一年多的摸索 ,我觉得语文课改实践必须在“三点”上下功夫 ,即要明确课改的制高点 ,摸清课改的着力点 ,找准课改的切入点。如此才叫真课改 ,才会改出成效 ,改出一片新天地。一、深入领会课改精神 ,切实转变思想观念 ,明确课改的制高点课改的任务很多 ,目标也不少 ,但真正的核心只有一个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成为知识的主人 ,成为创新的主人。长期以来 ,我们大都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以致讲者凿凿而听者藐藐 ,收益很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习主体”(学生 )的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  相似文献   

16.
论让学生学会提问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其操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时代要求我们的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 ,我们目前中小学培养人才的方法还未尽如人意 ,特别是教学方法还有待改进。今天 ,教师向学生提问的多 ,学生向教师提问的少。据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科研室于1999年下半年在常态条件下对该区中小学课堂教学师生提问抽样调查时发现 :学生提问能力差 ,几乎无问题可问[1]。早在二千年前的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产婆术”就论述了教师提问的艺术 ,直至今日 ,我国众多的教育工作者仍在教师提问的艺术上转圈子 ,还未在如何让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上下功夫。究其原因 ,其…  相似文献   

17.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的教学观念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教师教什么 ,学生学什么。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就必须使教育过程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 ,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能把学生作为被动的知识储存器。   1.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  生物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 ,提高其发现问题的能力 ,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如在初中生物“细菌”一节的教学中 ,学习了细菌的营养方式后 ,可以采用…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面对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广大教师普遍认为探究式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所谓探究,就其本意来说,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和现代课改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9.
李佩寅 《辅导员》2014,(4):73-73
“教育真正的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正如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不正是源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个问题吗。让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因为创新往往始于问题。因此,在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多争取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地提升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王月红 《辽宁教育》2010,(11):21-22
爱因斯坦有一个著名的观点: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问、有究、才有所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因此说。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关键在于教师观念更新,变革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