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导生制"是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上课时可先选择较优秀的学生组织教学,然后由这些学生做"导生",负责把学到的内容教给另外一些学生.将"导生制"引入习作评改中,一般适用于中高年级学生.教师可先精心挑选和培养一些写作素养高、评价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导生",由"导生"评改其他学生的习作,最后教师总评.  相似文献   

2.
当前习作教学呈现"评改低效"的现状——教师负担重,学生收益低,究其原因,是习作的"评"、"改"分离。以教师为中心,评改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内心需求,缺少学生的真正参与。在生本理念指导下,笔者实践后形成了四种富有童趣又行之有效的习作评改组织新策略:在"碰碰吧"里碰撞观点,提升智慧;在"帮帮营"里真心互动,携手共进;在"聊聊群"里七嘴八舌,分享心得;搭上"大篷车"享受教师团队的流动评改。希望能推开习作教学的另一扇门——让有情有趣的评改帮助学生提高作文鉴赏能力和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3.
当前习作教学呈现"评改低效"的现状——教师负担重,学生收益低,究其原因,是习作的"评"、"改"分离。以教师为中心,评改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内心需求,缺少学生的真正参与。在生本理念指导下,笔者实践后形成了四种富有童趣又行之有效的习作评改组织新策略:在"碰碰吧"里碰撞观点,提升智慧;在"帮帮营"里真心互动,携手共进;在"聊聊群"里七嘴八舌,分享心得;搭上"大篷车"享受教师团队的流动评改。希望能推开习作教学的另一扇门——让有情有趣的评改帮助学生提高作文鉴赏和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4.
习作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自我评价—初次修改—同伴评价—教师评价—二次修改"的多元化习作评改模式.教师通过编制评改表格,教给学生评改方法,指导学生自评自改,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改互评,在多元化评价中激发学生再创作的热情.这样的习作评改模式实现了评改主体多元化、评改方式多元化,相对于传统的"生写师改"模式,增强了学生对习作评价、修改的关注度.  相似文献   

5.
导生制是由"导生"协助教师完成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混合学习是把传统学习与e-learning优势结合的学习方式.基于"导生制"的混合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导生制的教学组织要注意学生分组策略,即关注学生的能力水平差异、性别差异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差异,确定小组的人数、分组方式、确定"导生"并充分发挥教师作用.基于混合学习的教学策略,要从学习任务的分配、协作学习和学习成果评价三个阶段做好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6.
习作教学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却忽视了习作的"批改与评价"。教师在习作评改中耗时费心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习作评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形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7.
互动式习作评改,改变教师为习作评改者这一传统做法,学生也成为习作评改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习作评改者与被评者进行积极对话,通过"确定评语——交换习作——互评、修改——教师复批——修改、展示",使评改过程成为习作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关注习作完成后学生伙伴们间的互相欣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习作评改过程成为交流的过程,促进学生的习作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8.
王学进 《生活教育》2014,(1):116-119
正习作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教学实践中,只有为他们搭建适合的"评改支架",教给他们主动修改的"路径",才能提升他们善于评改的品质,形成高效评改的能力。一、创建"量表",引领主动评改方向叶圣陶指出:"习作评改应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  相似文献   

9.
小学阶段把作文定位于"写话"与"习作",这就表明,小学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练笔。教学中,教师应放缓坡度,降低难度,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习作教学流程,按照"观察积累—指导试写—评改完善—习作欣赏"的流程来开展习作教学。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新课改步伐不断的加深,小学习作课堂上怎样让学生从抗拒写作到爱上写作成为语文教师的重要课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先导后写",将学生固定在作文题目这个框架之内,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就难以达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目标。针对小学习作起步阶段的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建刚老师"先写后导"的习作教学理念,对怎样巧妙运用"先写后导",让习作教学更加高效做出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肩负着提升学生评价、鉴赏、修改等多种作文能力,对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通过构建习作互评互改的五个策略,使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教师示范评改融为一体,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评改目标根据学生的习作水平达到不同的层次,从而提高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提高老师评改习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习作评改中,教师是评改的主体和权威,教师改得很辛苦,但大多数学生只看分数,使得习作教学收效甚微。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课题组通过无数次的尝试,在习作修改方面提出了"学生自读自改—学生互读互改—教师评改"三部曲,并尝试运用奇招——"小改"和"大改",从方法和层次上提升了学生的评改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3.
习作很重要,习作的评改更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作文的评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写作,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近年来,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尝试运用"思维导图"梳理读书收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整合和筛选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可视化语义网络。习作评改教学借力思维导图,同样能大大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乐趣,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修改能力。  相似文献   

14.
高菊云 《广西教育》2014,(29):13-13
正习作评改作为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环节。"评"侧重于引领和指导,而"改"侧重于斟酌与修正。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的习作评改思维空间相对狭隘,主要体现在评改形式单一、目标空洞、评语概念化等。如何才能提高习作评改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习作评改应当多元化,学生在习作评改中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提高习作评改的有效性。一、凸显师生角色定位,构建习作评改的框架从教师层面来看,习作评改是习作教学的再度指导,从学生层面来说则是习作的二度创作。习作评改既需要教师的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严冬菊 《陕西教育》2005,(10):25-25
导生制又叫贝尔——兰卡斯特制,曾在英国和美国流行过数十年,为英、美两国普及初等教育做出过重大贡献。它的组织形式是教师上课时先选择一些年龄较大或较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然后,由这些学生做“导生”,每个人负责把自己刚学的内容教给一组学生。导生不但负责教学,而且还负责检查和考试,是教师的助  相似文献   

16.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习作教学的综合功能,运用能实现评价综合功能的"发展性评价",让作文评改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以此来发现学生的习作潜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习作水平上的发展.本文通过"书信传递心扉"来代替传统呆板的作文评改,真心地赞赏学生的生活和文章,令每一名学生都看到了自己的优点,感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关爱,"欣赏和被欣赏"的愉悦情感充盈整个作文评改过程.  相似文献   

17.
合理利用习作评改表,实现习作评改教学点三维之变,即宏观之变、中观之变和微观之变,以此提高学生习作评改的有效性,提升小学习作教学的效率。具体指的是以教师为评价主体,以学生在写作前移后续的整个过程中的合理利用习作评改表进行习作评改,通过"学"和教师的"教"的融合,实现"评"与"改"的多重交互,使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同化,进而促进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的相互评价结合。"为了改变以往僵化的评改模式,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笔者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尝试引导学生自改、互评、互改与教师的综合评价相结合,努力营造绿色的评改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得学生习作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19.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的习作要求是将人物特点写清楚。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游戏体验、思维导图等让学生知道"写什么",通过对比阅读、评价让学生知道"怎么写",通过微课、评价让学生掌握"怎么评"的方法,这样使学生成为习作课堂的主人,有效地掌握了习作方法,提高了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20.
学生习作的评价是语文教师工作中耗时多成效低的一项工作。因此,如何提高习作评价的有效性就成为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有待研究的课题。一、评价修改及时,课内外相结合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和习作教学实践证明,在学生对习作内容记忆犹新的情况下,对学生习作进行及时评改,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养成及时评改学生习作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习作的评改,以此提高习作评价的有效性。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