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体育课教学内容、结构不适应大学生创造力发挥需要、体育教师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主导意识不明确是影响学生体育创造力发挥的主要因素;课外体育活动中缺乏科学指导是影响大学生体育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观众效应、适宜创造力发挥的教学情境也是影响大学生体育创造力发挥的重要因素。建立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创造力培养途径势在必行。建议全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能力,改善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创造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体育教育的角度阐述了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认为体育活动能够改善大学生的机体健康状况、培养合理积极的自我认知、调节情绪状态、谐调人际关系、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消除疲劳、改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治疗心理疾病等,对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课题旨在研究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创造性活动的现状并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研究表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结构不适应大学生创造力发挥的需要及体育教师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主导意识不明确、课外体育活动中场地、器材不足,缺乏科学指导等原因是影响大学生体育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创造力培养途径,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建议提高体育教师素质,使之掌握在大学体育中营造促进大学生体育创造力发挥的情境,改善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创造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各高校普遍重视的大问题。体育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具有自身特点。经多年社会实践表明,体育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是:体育社会调查;体育咨询服务;教育实习及体育科研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素质,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在总结上述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着重阐述体育大学生增加体育实践的途径及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代蓓  杨芳 《体育世界》2014,(2):90-92
休闲体育教育是一种集创造性、表现性、娱乐性和开放性为一体的通过体育活动不断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理想的休闲生活需要教育,当代大学生休闲生活失落呼唤休闲教育的正确引导。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以大学生进行休闲体育为研究切入点,探索休闲教育内涵和休闲体育功能,进一步挖掘休闲体育教育的价值,这对满足大学生休闲生活需要,提升生活质量和休闲境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建宇 《精武》2012,(22):60-61
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以广州市部分高校内的大学生体育社团作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体育社团在高校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论是:大学生体育社团在高校中存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加强了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满足了学生通过社团体育活动得到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拓展了在校大学生自由选择体育活动项目的平台。它的存在带动了高校体育的繁荣与发展,是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给高校校园文化生活带来了新鲜和活力。  相似文献   

7.
广州大学生体育学习及活动意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广州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与活动意向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及活动意向有不同的特点。了解大学生的体育学习与活动意向,对培芥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增强体质,以及优化体育课程设计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课外余暇体育活动的开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庆平 《体育科技》2001,22(4):62-65
有效地充分地利用大学生大学期间的余暇时间开展余暇体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具有重要意义.试图从大学生开展余暇体育活动的角度浅析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9.
陈明学 《精武》2012,(8):64-65
体育群体作为高校体育改革的产物,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中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目前高校体育活动的主体,对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体育群体的内涵以及目前体育群体在我国高校中的发展现状的研究,提出了如何通过体育群体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0.
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体育理论认识能力,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身体锻炼的基本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自我监督与评价能力,一般损伤的防治能力,自学能力,体育社会活动能力,体育欣赏和评论能力。  相似文献   

11.
高校体育教育要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良好的体育消费是终身体育不可缺少的方面。体育活动作为大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随着观念的改变及大学生可支配费用的增加。体育消费从无到有,在高校中已经广泛存在,青海大学学生也不例外,而且消费的水平在不断提高,和大学生了支配费用呈正相关趋势,对大学生体育消费观念的研究,是所有体育消费问题研究中极其重要的领域,对正确引导大学生体育消费,培育体育市场、提高体育消费水平,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终身体育健身意识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岳广凤  李波 《辽宁体育科技》2010,32(6):74-75,80
大学生体育社团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保证,体育教学部门要支持体育社团的工作,安排体育教师进行指导,满足体育社团对体育场地和器材的需要,为体育社团培养一批体育骨干,为体育社团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大学生体育创造力发挥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结构不适应大学生创造力发挥的需要;课外体育活动场地不足,缺乏教师科学指导等是影响大学生体育创造力发挥的主要因素.建议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进一步改进大学体育课的结构,改善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条件.  相似文献   

14.
体育参与动机是推动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直接动力,当代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是什么,状况如何,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体育参与的特征进行分析评价,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韩勤英 《体育学刊》2003,10(3):79-80
对河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基本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大学生业余时间80.52%选择参加体育活动,体育活动项目主要以球类运动为主;体育消费占平时消费的5%;影响大学生体育活动和体育兴趣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影响大学生间断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没有时间”和“学习任务过重”。大学生体育活动方式的发展趋势,随总大学生体育的生活化,使体育活动的终身化成为可能;大学生健康观念和体育意识的退步提高,使体育活动的内容不断趋于多样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使体育活动更趋于科学化;高校体育管理的不断加强,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形式、内容和组织将逐步起子一体化.  相似文献   

16.
以芜湖市普通高等院校的6所大学在校的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600份,通过对体育人口、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体育参与动机、体育行为等几方面的调查分析,得出现代女大学生体育现状存在的问题指出:芜湖市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态度较积极,参与活动有较高动机水平,对现代体育价值认识还不够全面,需要进一步去改善。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目标。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心理健康标准界定。研究结果表明: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智力的发展、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人格的自我完善及人际关系的改善起着积极的作用。针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途径,提出了根据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结合校外体育活动,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开展大学生体育心理健康课程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体育教育在人一生的体育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学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他们在参与体育的过程中,也参与了体育的经济活动--体育消费.本文拟对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作一调查研究,为指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消费,积极有效地提高参与体育的实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课外体育活动是大学生除体育课外强身健体的主要手段,也是高校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重要窗口。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提出构建“立体式”教育管理模式,以此来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其中,使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体育活动倾向性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高校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大学生体育活动倾向性理论结构模型。经确定5个决定因素和体育活动倾向性的操作定义,编制了相应的调查问卷,根据对828名大学生体育活动测定的结果,建立了大学生体育活动倾向性结构模型。结果表明运动乐趣、选择和个人投入对大学生体育活动倾向性有正面效应,社会约束因素对大学生体育活动倾向性有负面效应,人际关系因素对大学生体育活动倾向性有微弱的影响,建立的结构模型能较好地评价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