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生态海绵城市建设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构建承德市“生态海绵城市”为出发点,结合承德市园林绿地景观在构建“生态海绵城市”的应用,分析承德市园林绿地建设“海绵城市”的优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承德市园林绿地“海绵城市”构建的关键点,以助推承德国际旅游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2.
城市生态系统有自身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在建设生态城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针对目前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应提高公民生态意识和继承人文景观,塑造多样化的自然生态环境以造就城市景观生态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诸暨市城市广场3个绿地植物群落为对象,研究植物组成及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在3个不同植物群落组成中,物种丰富度指数呈现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空气负离子浓度为275~295个/cm3。在综合分析城市广场绿地功能的基础上,提出在针对植物群落设计和改造时,除要考虑植物美景度、绿化面积以外,还要考虑增加单位面积绿量,丰富植物种类、层次,提高绿地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宜人的城市景观。  相似文献   

4.
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风景园林理论,以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洞桥镇居民生活的实际需要,对集镇区金银山公园绿地提升和改造设计进行研究。在实地调查走访的基础上,提出了山地公园主要、次要绿地节点景观提升和改造建议,构建了山地公园典型植物群落景观。通过绿地景观改造,努力将金银山公园建设成为居民理想的游憩场所,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5.
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建设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全球化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大潮影响,以尊重自然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绿地规划日益深入人心。以城市绿地产生的生态效应为背景,进一步阐明现代城市生态绿地规划中的系统结构布局、生态廊道建设、城市园林植物多样性配置和绿地养护,并强调了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依据沈阳铁西区工业迁出地域34个新建居住区的用地结构、容积率、人口数量、景观特征、服务设施的调查数据,分析2002—2010年期间建设用地类型转化、居住区用地结构,结论是:住宅、道路和绿地成为工业迁出地域主要的景观类型;景观斑块破碎化程度降低,形状更加规则;工业建筑向住宅更新是城市景观的主要转化,绿地景观以草地为主;住宅向垂直方向扩张,低层建筑减少;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密度大;停车位严重不足,道路出行不畅,居住区用地结构需要优化.最后,提出了居住区土地利用优化的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7.
重点阐述了如何利用城市的广场、街道、公园绿地、住区、旧城中传统街区和诸多的纪念性标志建筑等城市景观,建设园林化城市风貌,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绿色的城市形象,达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当前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市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许多城市的确变得"树更绿、水更碧、天更蓝、城更新"。但是也不难发现,在当前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如空旷草坪过多、乡村大树进城、"破墙开绿"等等,其中前两项愈演愈烈,已经到了"草坪热"、"大树进城热"的地步。这些问题引发的弊病很多,如果不加以改进和遏止,后果是严重的。在城市绿化的过程中尽可能做到科学的、生态的规划,以乔、灌、草结合的绿地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且这种绿地系统在城市有限的绿化面积中,可以增加绿积量,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城市绿地景观是城市景观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是城市建设中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在城市景观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化中起着重要的特殊功能。本论文运用景观生态学、风景园林学和城市规划原理与方法,从宜昌城市绿地景观现状和景观格局两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并提出了宜昌城市绿地景观发展模式和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10.
对"生态体育城市"进行了引入与探讨,认为生态体育城市是生态体育、生态城市和体育城市三个上位概念的聚合.生态体育城市的建设契合了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基本国策,有利于促进体育生态本源的回归,对城市的发展和市民幸福感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建立了融"生态体育资源"、"资源单位"、"体育治理"、"结果评价"、"制度建设"、"用户享用"于一体的基本分析模型.并指出主体的生态体育意识薄弱、体育内部生态的发展失衡、城市生态体育资源的不足等是制约生态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出了自然资源驱动、城市交通驱动、传统文化驱动、体育科技驱动的生态体育建设模式.并提出了"公众生态体育意识的培养"、"生态体育资源的整体规划"、"体育生态城市建设的制度建立与完善"、"畅通市民体育需求通道,搭建市民参与机制"等生态体育城市建设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11.
基于当前城市河湖水系景观的单一模式及污染现状,就如何有效地规划城市河湖水系环境进行了探讨。认为城市河湖水系景观的建设应满足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努力将其建设成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态景观走廊。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城市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劣,城市绿地面积不断减少,汽车尾气、粉尘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的环保意识开始觉醒,城市景观建设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园林景观墙建设的生态化,成为城市景观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景观墙在园林景观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生态功能和过程影响的景观格局优化是提高景观效益和稳定性重要方法之一.选择六安城市区域为研究对象,应用GIS技术,对2003年城市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并采用阻力面模型研究景观格局优化途径.结果显示:以累积耗费距离面、生态源地、耗费路径为依据,构建源地、生态廊道的景观组分优化景观格局.加强保护核心斑块源地、提高景观连通度是实现景观格局优化的关键.该研究结果为城市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和遥感技术,提取出1990、2000和2010年锦州—葫芦岛沿海地区的景观类型图,分析其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通过定量化得出的锦州—葫芦岛沿海地区景观类型单位面积生态价值表,计算出1990—2010年锦州—葫芦岛沿海地区不同类型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锦州—葫芦岛沿海地区景观总面积呈增长趋势;面积变化最大的景观类型是建设用地和水域,建设用地在20年里增加了272.2km2,而水域在20年里减少了159.4km2,耕地、林地、草地的面积变化量其次,呈递减趋势;景观格局的转变类型主要为:水域、耕地、海洋、草地转为建设用地,以及水域、林地转为耕地.非建设用地,特别是水域的大幅度减少,导致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下降趋势明显,这将给该地区带来一系列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城市管理者需要加强用地平衡和规划布局管理,智慧地配置景观资源,景观格局优化研究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生态多样性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以洛阳市为例探讨城市生态多样性的保护对策,基于城市生态多样性保护途径、城市生物与景观多样性保护规划和生态多样性保护的管理机构的详细内容。洛阳城市生态多样性从计划编制到建设实施全过程,呈现出"多头管理,又无人最终负责"的局面,针对此问题提出重新从顶端设计管理机构来领导、协调和监督多部门的工作,以实现整个过程可控。  相似文献   

16.
承德市基于山水城市理念,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并达到新水平,分析承德生态文明城市景观建设的制约因素,结合现状提出建议对策,以期将承德建设成为具有独特地域文化内涵、风貌的,宜居、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塑造城市景观环境己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都先后掀起了城市景观建设的热潮,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文章以池州市为例,依据城市景观规划的原则,对池州的城市景观作了分析,指出了池州在城市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及城市景观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大树移植以其在较短的时间内优化城市绿地的空间结构和整体效果,及时满足重点或大型市政工程的绿化美化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城市森林绿地建设中,成为现代城市园林布置和绿化建设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措施。但由于大树移植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短,大规格绿化苗木发展滞后,苗木种类和数量都受到限制,无法满足城市绿化建设的需求。因此,目前城市生态建设中多移植森林树木,2004—2005年森工林区承担了哈尔滨太阳岛风景区的大树大面积的移植工程,2006年进行了树木补植。森…  相似文献   

19.
街头绿地是以人为主体的环境,因此,在规划之前,要做充分的准备踏勘现场,因地制宜,在布局方面也要简洁大方,不宜复杂,结合植物配置,做到以绿为主,体现它们的造景意识,方便游人的行走,丰富城市景观。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重构城市景观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景观设计作为一门直接作用于土地之上学科,如何有效地从以审美为核心转向以环境生态和文化身份并重的新内涵,在新形式下发挥更为有益的作用,在当下尤为重要。在当前发展趋势下研究景观的形式与内容的深刻变化以及景观规划设计在生态和文化两方面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并针对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