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大脑、环境的相互作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一理论,创设有利于教学活动的环境,拓展学生在课堂上身体活动的空间,在提升课堂参与度的同时,确保身体体验的充分性。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身体体验,通过听觉、视觉、运动觉、知觉感知音乐,促进自身认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董芬 《教育导刊》2013,(12):19-21
教学改革的本质是处理好身体与心智的关系。当前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身与心相分离的状况。作为当代认知新转向和新发展的具身认知,其核心观点是认知基于身体,身体与认知密切相关,它对身心分离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文章从具身认知理论出发,提出具身性教学策略:构建具身认知的动力环境;知识学习的具身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身感受与领悟。具身性课堂教学的转变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3.
具身学习,指学习者通过身体感觉运动系统与学习环境的互动习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即学习者的认知根植于身体感官行动,经验建构于学习环境交互。教育教学中的具身学习,可以通过环境、身体和心理三元交互进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发挥具身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具体学习环境的体验中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活动中人的身心一体性,是一种“在场”认知。现实数学教学中存在两种误区:一是认为具身就是肢体运动,二是认为具身仅适用于低年级。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合理应用身体具身、思维具身、想象具身与情感具身,让各学段的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在场”。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全新的认知范式,具身认知对于实现课堂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健康、主动、整全地发展具有至为重要的价值。在此理论关照下,课堂教学的"身体"转向已日趋明晰。具身性、生成性、动力性及情境性将成为未来课堂有效教学的应然态势。  相似文献   

6.
身体是学生认知的根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学生的"身体思维"植入其中,运用学生的"身体思维"导学、畅学、延学,让学生的身体与学习情境进行积极互动,能改善学生的认知样态。通过"身体思维",手脑互动、做思共生、知行和谐,从而不断拓展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效能。  相似文献   

7.
离身心智语境下的教育是离身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塑心”,即精神或心智的培育,而身体被认为是学习的障碍。但是“具身心智”的兴起挑战了这一观点。具身心智主张,思维和判断等高级认知过程与有机体的身体和身体之外的环境之间,并不存在一个壁垒森严的界限。认知发生于大脑、身体和环境的互动与耦合之中。身体对于心智来说并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容器,而是一个“限制者”、“调节器”和“塑造物”,铸就了心智的特殊品质。具身心智呼唤具身的教育。具身教育视身体为学习的主体,主张把身体活动融入课堂教学,倡导“身体活跃的课程”。身体活跃的课程不认为身体活动是学习的障碍。相反,它赞同杜威“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主张把各种强度的身体活动融入课堂教学,把需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身体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身体活动体验概念和术语的含义,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具身认知理论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和解放学生的身体,而户外绘画教学在此基础上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回归自然,向阳成长。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感知实物、自主发现、自由表现,并利用开放评价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意十足而不失规范的绘画课堂。这对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实现学生绘画的创意表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9,(24):141-142
具身认知是认知科学一个新的研究取向,也是物理教学发展的新方向,其核心在于强调身体的认知功能,认为认知、身体和环境是动态互动的。在此基础上,文章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对课堂设计提出了四点教学策略,为物理教学设计和具身认知理论相结合提供启发,以此引起物理教育教学对具身学习理论的关注,有效培养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0.
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身认知已经从形而上学思辨走向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具身认知强调认知过程并非抽象的符号加工,而是与身体的物理属性、感觉运动系统的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身体与世界的互动决定了认知的性质和种类。认知、知觉和行动是一体化的过程。心理学的具身认知实验集中在身体的物理感受对认知的影响、情绪的具身特征、身体洁净与道德评价、运动系统与认知判断、语言理解的具身特征等领域。具身认知的兴起是对抗身心二元论的结果。在具身认知兴起的过程中,哲学家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威、维果茨基、皮亚杰等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具身认知是第二代认知科学观兴起背景下认知研究中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取向。它主张身体、动作和情境在整个认知过程中的整体性,使得原先单纯作为语言学研究对象而存在的隐喻逐渐显露出其思维认知工具的本质。一旦具身认知凸显隐喻的具身性认知功能,隐喻在认知过程中的动力性本质也就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当前隐喻认知功能的研究主要采取的是与具身认知结合的实验,并集中体现在情绪、感知觉和身体姿势等相关方面。  相似文献   

12.
数学具身学习是一种视学生的身体和心智为一体而进行的数学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全息具身唤醒学生的数学经验,通过全员具身激发学生的系统思维,通过全程具身使学生习得身体化的数学知识,通过全效具身促进学生的情智同生共长。  相似文献   

13.
吴溪  丁家骏 《英语教师》2023,(17):179-182
介绍具身认知理论。从小学生、小学英语教材内容、课程标准三个方面分析具身性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表现。结合教学实例,探索具身认知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提出教师要创设实感具身教学情境、实境具身教学情境和离线具身教学情境。实践证明,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具身认知理论,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4.
传统阅读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动机,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传统的阅读教学,人为无意识的贬低身体的地位身体的地位,漠视阅读主体身体的体验性、割裂文本与主体身处情境的关系、过度专注文本意义的理解和知识的获取。把传统阅读教学与具身认知理论相结合,提出具身阅读教学,能较好的解决传统阅读教学的诸多短板,因此,关注学生阅读体验、关照文本阅读情境,把阅读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成为具身阅读教学的基本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5.
杨静 《教育探索》2021,(1):52-56
认知理论经历了由传统身心二分的离身认知到身心统一的具身认知的发展历程。具身认知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具身性、生成性和情境性等三点。在具身认知理论的影响下,我国学校德育也经历着由离身德育向具身德育的转变。在离身德育中,学校德育缺乏对"人"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在德育过程中被忽视,出现学生身体参与度低、德育方法缺乏互动生成、德育情境创设不合理等现实困境。具身德育作为学校德育的新转向,对还原道德教育的本真、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具身认知开展学校德育,应牢固树立具身的德育理念;让学生的身体和生活经验回归道德教育;采用动态生成的德育方法;创设贴合学生经验与实际生活的德育情境。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中,导学先行是“学的课堂”的重要环节。以具身认知为指导理念,提升学生的认知感体验,有利于提升课堂生长力、学生学习力、教师研究力。在“导学先行”环节中,教师要合理预设,开发环境资源,创设导学情境,立足学生心智发展,加强其身体参与,促成其获得更为充分的认知感体验。  相似文献   

17.
身心对立的哲学思想引发了客观性知识、封闭性学习以及灌输式教育理念,进而衍生出基础教育过重的学业负担。具身认知强调人脑植于身体、身体融入环境,凸现了身心合一、人境相融以及交互主体的理论主旨。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基础教育通过转变客观化知识观以彰显教学的身心关怀、打造具身情境以塑造开放式学习、转变灌输式教学以实现对话式教学,从而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构建了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情境教学路径,并以“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节为例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具身情境中的角色扮演、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行为模拟等身体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参与课堂学习,逐渐达成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具身认知"的小学数学教学,能够让学生充分施展身体的灵活性与能动性,以"体认"的方式认识数学世界、形成数学经验,并解决真实世界中复杂的数学问题,充分发挥基本活动经验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推动与生成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传统教学理论常常借助于隐喻来理解教学,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特征的教学必然导致出现一些问题.具身认知理论重视学生的身体、经验与学习环境的参与,因而可以让学生在最初构建基本的数学概念或规律的时候,就能够形成面向新问题的解决思路,从而化解传统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同时,该理论也可以为高中数学教学提供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