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受众是新闻传播的出发点和终点,没有受众的新闻传播根本无从生存和发展。伴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被广泛地运用,体育新闻传播也日益走进微传播时代。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要想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继续保持舆论制高点,必须积极使用新媒体,不论是微博还是微信,都是高度依赖受众而存在的传播媒介。因此,微传播时代更要加强受众需求研究,让体育新闻报道更贴近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了媒体格局与传播方式。新媒体环境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体作为单一新闻传播方式的局面,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网络新闻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和沟通桥梁。媒体人要积极创新新闻编辑理念和方法,重新定位新闻写作,推动传统媒体转型升级,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推动新闻传媒的发展。本文围绕新媒体环境的新闻写作展开讨论,从新闻写作、受众需求两个方面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对新闻写作与传播的影响,进而概括新闻写作需要注意的方面,以促进新闻写作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时代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先进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对各行业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媒体传播范围、传播方式以及传播渠道等,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多元化的新兴媒体,吸引了众多受众的眼球,对传统媒体的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需求,传统广播电视需要对以往的管理模式和观念进行转变,同时,摸索与新媒体有效融合发展的新思路,使广播电视行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得以实现。本文就基于新媒体时代,传统广播电视所存在的劣势以及与新媒体有效融合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结合目前传统广播电视发展现状,对融合发展的有效策略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军事传播是我国新闻宣传的重要阵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军事媒体也渐渐进军新媒体。然而,新媒体向好向快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我国新媒体传播业大而不强的事实。而受众对新闻产品的需求并没有下降,这就要求媒体行业多出精品,坚持以受众需求为导向,优化新闻产品供需结构。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文明对于中国影响的越来越强大,不但经济层次出现了与互联网的融合、借用、改变,而且在文化领域受众对新的文化需求和信息消费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由于传统媒介宣传性较强和较长时间的假新闻、假信息的出现,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用户开始通过自己的方法寻求自己想要的信息。一些适宜网络受众需求的新媒体顺势而生,且对于传播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并深远持久的改变。本文从辩证的维度,分析新媒体时代传统传播到新型传播的改变和转型。  相似文献   

6.
林茵 《新闻战线》2020,(2):113-114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模糊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边界,如何让电视新闻节目在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同时又能保留传统媒体的固有优势,这对电视新闻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充分利用融媒体环境,优化电视新闻编排,把握传播规律,紧贴受众需求,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实现多元化发展等方面对电视新闻编辑的坚守与创新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侯蕾 《新闻战线》2015,(7):128-129
数字信息化时代是媒体最为活跃、最能体现社会性的时代。媒体的性质决定了新媒体时代在发展时必须考虑受众的情感体验以及社会需求,这就要求新媒体的设计者在研发产品时必须特别重视受众的审美需求。新媒体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具有色彩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将就艺术设计在新媒体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来分析新媒体时代艺术设计的审美体现。  相似文献   

8.
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业态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的路径和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科技传播所面向的受众群体在数量、类型和需求等方面也在不断地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适应受众对科技内容的需求,就需要对原有的科技传播理念、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甚至突破,以融合与创新的策略把握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的新机遇,这就要求科技传播主要围绕科技传播的融合与创新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文章在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的新机遇和新趋势的基础上,就科技传播融合与创新的必要性进行实践性的论证,并对如何有效实施科技传播融合与创新提出相关的策略建议,以丰富科技传播的思路和方法,释放科技传播的强大优势。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网络、移动终端等各种新媒体迅速发展,推动了我国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受众获知信息的渠道也不断丰富,可以说,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人人参与的传播多元化时代.但是,无论何种传播媒体,其核心依旧是“内容”,即传播的关键在于信息,“内容为王”依旧是媒体发展的根基. 恪守“内容为王“ 传播媒体进入多元化时代,受众往往可以通过手机等自媒体平台,成为信息传播的“生产者”和“发布者”.多元化的媒体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渠道,而信息传播的目的是影响受众.  相似文献   

10.
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内在含义进行分析,总结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特征,提出新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领域、受众分析等方面的挑战,给予新媒体时代传播理论的创新发展路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根据Twitter的社交媒体性质和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特性选择维度和指标,构建自然科学博物馆Twitter传播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选取国外14家自然科学博物馆的Twitter账号进行实证研究,计算各博物馆Twitter传播力。根据结果,总结提炼经验,对国内自然科学博物馆提升社交媒体传播力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博物馆社交媒体应用的相关研究,发现国外研究主要聚焦于社交媒体对博物馆权威影响的探讨、博物馆社交媒体应用情况的综合分析、社交媒体促进博物馆教育的策略应用、社交媒体对博物馆管理的影响、行业社交媒体应用指南的发布,这些主题从分析社交媒体应用的可行性到观察应用效果,再到思考应用影响、提出初步的应用规范。而国内研究主题明显分为三个时段,即以借鉴启示为主的萌芽阶段、以传播营销为主的实践阶段、博物馆核心职能实践与探讨阶段,整体上更关注社交媒体应用的正面效应。相对而言,国内博物馆社交媒体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传播和营销,特别关注现象级博物馆社交平台运营策略;在国内各类博物馆社交媒体应用的定量研究中,研究对象类型比较单一;少部分研究关注社交媒体与博物馆教育等核心功能及相关管理机制的影响,但极少关注如何规范社交媒体的运营以确保博物馆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Major museums worldwide are starting to use social media such as blogs, podcasts and content shares to engage users via 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This marks a shift in how museums publicly communicate their role as custodians of cultural content and so presents debate around an institution's attitude towards cultural authority. It also signifies a new possible direction for museum learning.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a range of initiatives that demonstrate how 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via social media can be integrated into museum practices. It argues that the social media space presents an ideal opportunity for museums to build online communities of interest around authentic 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concludes with some recent findings on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social media implementation.  相似文献   

14.
学术是博物馆的立馆基础,学术交流是自然科学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我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已搭建了以学术会议、学术出版与新媒体为主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体系,但在学术会议数量与参与度、学术出版物的影响力、新媒体平台互动性等方面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需进一步重视学术研究与交流、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完善学术激励机制、丰富交流手段等,以提升自然科学博物馆学术交流的质效,促进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课题调研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我国专业科技博物馆在场馆和观众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在发展质量上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专业科技博物馆科普教育功能的发挥,提出了我国专业科技博物馆“十三五”期间的五个战略重点:全面免费开放;开展监测评估,进行分类指导;专业科技博物馆充分利用新媒体;强化专业科技博物馆科普职能;推动专业科技博物馆校结合。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六项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植物等真实生命体在植物园中的运用实例出发,探讨围绕多感官体验的博物馆新型展览的构建。博物馆如何借鉴植物园中的相关经验来满足观众的学习与体验需求,同时促进观众间的互动和交流沟通,通过触摸真实植物等来开展自然基础教育,这值得我国博物馆尤其是自然科学博物馆借鉴。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roughout the cultural institution sector, shifts in audience participation call for new ways to share knowledge and view partnerships both online and onsite. Increasingly, this “transformation i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uggests that a new type of mutually beneficial exchange is required between audiences and museums; and that those acting as agents of cultural change must be cognizant of how a participatory culture will drive our future institutional missions. This paper offers two examples of how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ic social media programs can drive online cultural exchange and create new connections with diverse communities. It presents a convergence of initiatives undertaken within the sector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while offering a frame through which to view future innovations. Based on research undertaken with multiple organizations, it recognizes that the time is right to merge existing innovations with strategically developed communication programs to achieve a demonstrable, verifiable basis for the value of our museums.  相似文献   

18.
当前科技博物馆普遍存在展览水平不高、传播形式单调、拘泥于知识、有形式没内涵等问题。本文依据科技史、科技哲学、博物馆学的研究成果,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及传播学等理论,探讨一种基于科技藏品、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加强体验和认知的情境式传播方法。科技发展的历史不能重演,但透过情境对科技藏品的展示及其内涵的传播,可以让人们追根溯源,了解科技产生的背景、发展脉络、带来的变化,以及关键人物对科技的贡献等,让人们感受到科技文化的力量,从中受到启发,对未来科技充满向往。  相似文献   

19.
非正式科学教育对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国内外已有的理论和经验,运用传播学理论观点,从观众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入手,对基于展览展品的科普场馆非正式科学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科普场馆教育功能的开发和实现作为评估最核心的内容,构建传播效果评估指标框架,为科普场馆科学教育的设计和实施提供考核、监督、管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确立,文化和科技融合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数字经济规模的扩张,突然其来的新冠疫情,加速了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科普场馆兼有科技与文化的双重属性,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从科普场馆数字化要义的角度切入,研究国内外科普场馆的数字化应用案例,从展览、教育、藏品、研究多个维度进行剖析,结合上海科技馆的具体实践,提出对于数字化时代科普场馆未来发展趋势及转型路径的思考和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