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媒体时代电视传媒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改变了大众对信息的接收方式,其直观性、方便性使大众越来越倾向于对新媒体的使用。这势必影响到传统媒体的代表电视媒体的受众,收视份额的逐年下降是新媒体带给电视媒体最直接的冲击。电视媒体只有充分把握全媒体时代发展的特征,全面创新才能谱写其全媒体时代的辉煌。  相似文献   

2.
在新兴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任何媒体,都必须深刻理解传媒生态的变化,认清市场,把握受众需求,结合自身定位和特质,打造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一、认清市场,把握受众需求,有效供给信息 在新媒体摧枯拉朽般的冲击下,为什么也有纸质媒体取得了骄人业绩?  相似文献   

3.
高梓涵 《报刊之友》2013,(8):104-106
媒介技术的变革与创新把我们带入了"碎片化"的媒介融合时代,在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受众选择日益多样的情形下,以微信为代表的语音即时通讯工具异军突起,该软件在推出两年的时间内用户突破3亿大关,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在新媒体中的阶段性"突围"。本文在分析受众选择偏好之根源所在的基础上,通过对微信发展背景、发展历程、竞争优势和商业模式等问题的深度剖析,管窥媒体碎片化时代新媒体的创新之道。  相似文献   

4.
军事传播是我国新闻宣传的重要阵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军事媒体也渐渐进军新媒体。然而,新媒体向好向快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我国新媒体传播业大而不强的事实。而受众对新闻产品的需求并没有下降,这就要求媒体行业多出精品,坚持以受众需求为导向,优化新闻产品供需结构。  相似文献   

5.
蔡效东 《新闻传播》2024,(6):118-120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编辑与写作,主要指的是基于深度分析读者特征、需求的条件下,结合新闻内容,利用好写作技巧,迅速抓住受众兴趣,让受众形成持续关注黏性。从本质上来说,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编辑与写作仍然是写作,但是编辑与写作的概念得以延伸,除了需要撰写文章之外,还需要对受众进行分析,做好市场细分,明确写作目标,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突破传统编辑与写作的范式,实现多媒体元素的动态呈现,促进媒体和受众之间的双向交流和互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的编辑与写作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媒体行业而言既是一个新挑战,更是一个新机遇。因此,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编辑与写作方式必须要发生改变,才能顺应时代发展。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与写作要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虽然自媒体时代大量观众的注意力被短视频平台、文章发布类平台吸引,但是广播电视媒体依然为受众数量最为庞大的媒体,同时新时期观众对于播音主持的语言艺术提出了新的需求,在新媒体时代需要进一步分析这一艺术形式的表现方法,才能够在自媒体大幅度冲击的时代下,让广播电视媒体拥有更多的受众。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广播媒体受众被严重分流,给广播媒体带来较大的挑战,广播媒体必须"变身",以迎合受众需求的变化,这样才能切实推动传统广播新闻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郭立 《传媒》2017,(18)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原先依赖"渠道"优势的传统媒体在公信力、影响力和传播力上都受到了严重挑战,其配套的生产流程亦呈现出无法适应互联网生态下的信息需求和受众需求的态势.在新媒体时代,要想真正成为一个具备全新业态的主流媒体,必须打造自有平台,在生产流程、技术架构、媒资共享等方面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与一体化运行.  相似文献   

9.
新技术快速发展,新媒体公共传媒平台更为平等、迅捷、多源的信息传播环境使其快速被大量受众选择使用,同时受众对媒体信息的观念和需求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日报等传统媒体编辑在新媒体环境下唯有快速调整,在坚持专业的前提下理解、适应并在编辑工作中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保留优势,淘汰不适应新环境的理念和编辑方式,才能在新媒体时代保持自身媒体的竞争力,保证影响力和受众吸引。  相似文献   

10.
邹学麟 《东南传播》2010,(8):184-186
人类的传媒经过了精英媒体时代、大众传媒时代,正在向个人化传播的新媒体时代迈进。本文深入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受众需求,以及传播新秩序的重建和内容生产面临的问题,较全面地论述了新媒体的传播业态嬗变,呼吁传播观念和传播体制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基于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出现较大的变化,要求新闻采编必须不断改革,适应受众的多样化需求。鉴于此,本文主要是根据新媒体对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影响,从采编的内容、方式和技术方面探讨促进两者融合的有效途径,希望有助于广播电视媒体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满足受众需求,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吕晓虹 《视听界》2015,(2):81-82
传统媒体历来主张"内容为王",强调以优质内容取胜。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媒体环境和受众需求的变化",内容为王"也被赋予了新内涵。谨慎解读,碎片处理,订制推送",内容为王"应适应受众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13.
赵晶 《传媒》2017,(13)
新媒体自出现以来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并参与着受众群体的文化生活,通过多元化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影响着受众群体的价值观、审美观,而其自身在迎合、引导受众群体的同时,也受到受众群体审美趣味的反作用,不断衍生出新的样貌.本文着重探讨了新媒体形式与受众群体审美趣味的关系,通过对新媒体形式总体特征和影响受众群体审美趣味的因素的分析,探究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深层辩证关系,把握新媒体形式更迭的内在流向,以期充分发挥媒体对受众群体审美趣味的积极的导向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新媒体形式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便捷性、及时性与互动性,斩获了大量的受众,新媒体的时代正式到来,这也让传统媒体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考验。作为以声音为主的广播媒体,播音主持必须结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以更严格专业水准来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让自己的语言更具有艺术特征,以此来满足听众的需求。本文对广播播音主持艺术性语言的必备特征、发展变化与发展策略进行探讨,以此为新媒体时代下广播媒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接受媒体信息来源不断扩充,传统时代电视新闻媒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不仅电视新闻媒体面临巨大变革,电视新闻媒体人也要从自身出发,创新采编思路,采用多角度采访设计、多层次采编方式、多元化播出平台,以满足广大受众收听收看需求。本论文从阐述了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特点及与传统媒体时代电视采编的矛盾所在,并对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创作提出几点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手机媒体、互联网、数字媒体的发展意味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时代改变了大众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方式,以山西这一特定区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总和为核心的三晋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也必然发生改变。本文探讨新媒体时代背景中对三晋文化传播的策略:增加三晋文化传播的形式,以博客、播客、BBS论坛、微信公众号、手机APP为多种形式,实现全媒体空间的立体式、交互式、开放式传播;增强三晋文化传播的趣味性,以互联网环境为传播机制,要实现较好的传播效果,必须在网站制作、程序创作的过程中,增强观赏性、审美性与趣味性;同时增强三晋文化传播的针对性,在新媒体时代下,青少年是主要的受众群体,接受对象发生改变后,要有效针对青年群体进行自媒体方式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张明珍 《东南传播》2014,(12):116-117
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整合信息的渠道日渐增多。受众不再通过单一媒体获取信息,人人都是记者和编辑的时代已然到来,如何保持编辑的核心地位,最大化发挥编辑作用,编辑如何实现角色转型成了新媒体时代必须要面对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广大受众增加了观看新闻的途径,各种新媒体通过对新闻内容的实时更新、动态传递,展现出新媒体的新闻编辑优势。为了顺应数字新媒体时代的受众新闻诉求,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勇于突破,探索新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创新之路。一、新媒体环境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新媒体是指新技术支持体系下的媒体形态,例如网络媒体、移动电视、数字报刊、手机短信等。新媒体对新闻内容的编辑方式、传递方式更为灵活,给电视新闻节  相似文献   

19.
试论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速,新媒体广告收入逐年增加,传统媒体尤其是广播媒体市场被分流。为适应新的传播环境,满足网络时代的受众需求,广播媒体加快了与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融合步伐,揭开了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序幕。本文通过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现状以及对下一步发展趋势的探究,阐述了在新形势下广播媒体必须与新媒体融合才会有更大发展审问的卿..点。  相似文献   

20.
刘晓静  孙妍 《新闻传播》2023,(15):44-45
随着5G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迅速发展不仅改变了当今人们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同时也对教育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传统的授课方式与课程设计已经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下教育发展需要,教育方式与内容设计上都需进行一定的改革调整。在新媒体时代大潮下,艺术设计教育也正经历着传统“经典设计”到“计算设计”的理念变革,本文从新媒体视域下文化艺术传播角度切入,分析当今社会大众文化审美需求变化并研究碎片信息时代各领域知识及文化传播与高素质的创新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间的需求关系,对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实践提出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