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诗文中的酬、答、和、敬诗多是其与友人、亲人的对话;咏怀、疏、述、赞诗文则是与古代先贤的心灵应和.前者在与同时代人的交往的横向对比中表现其淳真、追慕先贤的隐士情怀;后者在同古人的心灵感应的纵向对比中彰显其大而化忧、清新和穆的生活化的诗人气质.两者共同构成陶渊明道、玄合一的生命体验以及超越道、玄的真实人生.  相似文献   

2.
对陶渊明诗文的研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他的诗文备受后人的推崇,关于这一问题前人早有论述,现就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基本抛开他的诗歌作品本身所取得的成就进行讨论。他的诗文之所以影响如此之大,除了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对后世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其隐士形象首先被中国传统文人接受和他所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为中国传统文人提供了一种典范的生活方式,为他们构建了一个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归宿,有了他们的首先接受才使得陶渊明诗文备受后人推崇  相似文献   

3.
<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年第4上期"异响争鸣"栏目刊发了金文连老师的<不能再以陶渊明诗文误导学生>(以下简称金文)一文,该文认为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以及<归去来兮辞>给学生传达了不良的信息,陶渊明其实是一个"官不官"、"民不民"、"人不人"的人物,是古代隐士的典型,语文教学界"长期以来以正面肯定陶渊明的品行及诗文来熏陶学生有误人子弟之嫌".笔者以为,这未免有点标新立异、言过其实了.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是东晋隐士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为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深远的影响。陶渊明诗歌中的隐士文化主要有以下表现:洁身自好,远离官场;热爱自然,崇尚自由;躬耕南野,与民同乐;空怀理想,寄情桃园。本文试图通过对陶诗的分析,揭示这一文化现象的内涵和特点。  相似文献   

5.
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往往被视为中国隐士的代表人物.但实际上,陶渊明并不是真正的"隐士",他只是迫不得已而"归田",其内心深处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至死也没有泯灭.  相似文献   

6.
《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年第4上期“异响争鸣”栏目刊发了金文连老师的《不能再以陶渊明诗文误导学生》(以下简称金文)一文,该文认为人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以及《归去来兮辞》给学生传达了不良的信息,陶渊明其实是一个“官不官”、“民不民”、“人不人”的人物,是古代隐士的典型,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是隐于山野林泉的隐士们的代表。分析陶渊明隐逸原因、隐逸思想和隐逸后的生活,可以进一步了解到陶渊明是一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真正隐士,是中国古代隐士中最光辉的范例。  相似文献   

8.
江淹是南朝著名文学家,对于其生平事迹、诗文系年以及思想观念的探讨,更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文创作的背景、特点以及南朝时期的文人心态。本文主要从江淹的出身、从建安返京的时间、《从建平王游纪南城》的写作时间以及对陶渊明和隐士文学的发现与认知等四方面进行考证分析,以求对江淹的生平以及创作有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是没落的门阀世族出身的地主文人,他的世袭阶级地位决定了他有浓重的门阀观念和忠于一朝一姓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决定了他的思想信仰—青年时期信仰经学,壮年以后信仰玄学。陶渊明所坚持的玄学家的自然观,其本身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兼备的矛盾性。陶渊明的"民主个人主义"思想表现在坚持门阀观念并维护家族地位而不与刘裕新政权合作,同时又逃避现实,过着隐士生活。陶渊明不单单是"浑身静穆",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陶渊明的饮酒诗反映了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没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桃花源记》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是陶渊明诗文中的特殊成就,但《桃花源记》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也反映了作者的落后世界观。  相似文献   

10.
自比古人或借古人来表达某种情愫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现象,而李商隐的诗文里亦有咏历史人物以自比或比他人之作,展现了诗人不同于他人的人生感悟和心态,开拓了一番别样的"景观"。  相似文献   

11.
河东裴氏家族在盛唐时代俊彦叠出,李白与这个家族中的若干人物有着或亲或疏的交游。其中有隐士、小吏,也有高官。李白的交游问题曾经成为学界的一个热点,可是由于资料和视角的原因,没有人关注李白与一个家族的交游,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空白。文章对李白诗文中述及的十几位裴氏人物进行了考述,虽然其中若干人物之名号、行藏与文学创作已不可考,但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还是耐人寻味的。本文指出裴仲堪很可能就是裴大泽。  相似文献   

12.
从陶渊明的多次入仕、从其归隐后诗文体现出来的思想来看,陶的归隐乃是不得已为之,是社会不能见容的结果,是理想不得伸的转向.陶在归隐后,仍念念不忘"樊笼"般的社会,仍渴望知遇贤主明君,希望自己的大志能得以伸展.由此可见,陶渊明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  相似文献   

13.
试论初唐诗人王绩的隐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绩是隋唐之际的著名诗人,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隐居,所作诗文也大都反映他隐逸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所以在当时和后世人心目中他都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隐士。如新、旧《唐书》将他列入《隐逸传》,《四友斋丛说》称他为“唐时隐逸诗人第一”。 综观王绩生平事迹和创作,极易使人联想到被钟嵘称为“隐逸诗人之宗”的东晋诗人陶渊明,这不仅是因为王绩在诗文中屡屡提到陶渊明,还因为二人确有不少相似之处。 譬如他们都有足以自矜的显贵的家世,自幼都有成就一番事业的幻想,陶渊明是“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拟古》)、“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王绩也是“弱龄慕奇调,无事不兼修。望气登重阁,占星上小楼。明经思待诏,学剑觅  相似文献   

14.
这里所谓“浅文”的“浅”,有两个层面:一是思想的,二是文字的。第一种意义上的浅文是指课文蕴含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学生自然比较熟悉;甚至他从小接受的就是某篇课文所宣传的思想的教育,一读觉得懂了,其实并未能透彻地理解课文。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高中学生一般能理解陶渊明是个隐士,其诗文表达的是“归隐”的志趣,但又一般不能认识到陶渊明的隐居源自对官场的厌弃,“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他隐居以后,躬耕自资,绝不同于与他同时或在他以后那些一面讲清高一面又要官职,或因仕进不成转而退隐,甚至借…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出身寒庶,并非元勋贵族后代,在他的诗文中非但没有表现强烈的门第观念和消极颓废、没落的思想情调,相反,正是他的归田思想才显露出他对门阀制度的鄙视,从而表现出他归隐田园的思想与沽名钓誉的隐士和门阀世族思想表现有着本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在东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主要作为一名有操行的隐士而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可是陶渊明的诗歌却由于在审美取向等方面与当时的文坛格格不入而被人们所轻视。但真正优秀的作品是不会寂寞的。陶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众多的诗人,其中就有齐梁时期的著名诗人谢朓。谢朓不仅接受了隐士陶渊明,还接受了诗人陶渊明,这在东晋南北朝时期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7.
宋词中的陶渊明意象宋词中有三种情况:直接用到陶渊明形象的本事意象、化用陶渊明诗文的话语意象和由陶渊明演生而采的文化意象,又可以分为归隐、饮酒、赏菊等三个主意象群。宋词中陶渊明意象的运用既与宋人对陶渊明的接受有关.也与词体观念的演变有关。词人在用到陶渊明意象时,或单用,或合用,有继承,有改造,丰富了宋词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的“自我”与文的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自我”性情的寻求,与魏晋以来文学自觉意识的结合,开创了文学创作领域的一大片园地,有向来为人称道的田园诗,鸟、松、菊、兰意象,有诗化的隐士新形象,有质朴平实而又不乏风趣的生活诗文,也有生的不如意而死后依然故我的文学生命新型样态。在他的意识里,文学创作如自我心迹的书写,是摆脱了物质经济束缚的纯精神境界追求。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可谓是中国古代隐士的代表人物,很多人喜欢他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喜欢他清淡渺远、恬静自然、超逸出尘的艺术风格。然而,当人们陶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妙氛围中时,又有谁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相似文献   

20.
《桃花源诗并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诗文互补性很强。其文由《搜神后记》中一则小说改写而成,这样他就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成为唐代传奇文与诗配套推出的先行者。周续之与陶渊明齐名,他信仰佛教,曾与戴逵反复进行辩论,周持因果报应论,戴持自然命定论;陶渊明赞成宿命论,不相信因果报应论,颇见于诗文;这同他对佛教对慧远采取抵制态度是一致的。陶渊明又曾作诗讽刺周续之,委婉地批评他缺少操守。隐士们之间历来有些纷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