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对长三角地区"众创空间"调研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创客群体的创新动机、技术学习积极性、创业意愿、获得创新创业教育辅导和支持、对接相关软硬件公司并获得相关支持、外部环境中社会对创客群体认知度和尊重感等6项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技术学习积极性对创新意愿、创业意愿的作用机理,提出了有效激发创客群体创新创业动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众创空间已成为创客创业的主要集聚地。以镇江市众创空间中的创客为研究对象,收集211个有效样本数据,使用偏最小二乘法(PLS)验证创客参与动机与创业行为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沉浸需要、自我效能、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社区激励和社会因素对创业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自尊需要和能力提升对创业行为不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创业空间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不同的创业空间模式对创新创业收益的创造、均衡分配乃至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影响。运用新兴古典超边际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本文将共同富裕内生化,从分工网络拓展的视角研究传统孵化器向创客空间和众创空间演进的微观机理,揭示这一创业分工网络演变过程促进共同富裕的条件及机制。研究发现:信息交互方式、技术支持方式和信任类型是众创空间与创客空间、传统孵化器的内在区别;如果创业活动和技术众包平台的学习成本很大,那么众创空间将是唯一的均衡创业空间模式;如果创业活动、信息交互服务以及技术众包平台的综合学习成本较大,创客空间和众创空间将从传统孵化器中分离出来成为均衡模式,而当这一综合学习成本较小时,市场交易效率和信息交互效率的充分改进将驱动传统孵化器向创客空间乃至众创空间模式演进升级;创新创业及技术众包平台服务的学习成本越低,市场交易效率和信息交互效率驱动创业空间模式升级的门槛越低,传统孵化器越容易向创客空间与众创空间升级。众创空间分工网络的演进通过优化劳动投入结构、提高创新服务生产率、提升创新产出水平及提升人均真实收入水平等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4.
“众创空间”是创新2.0时代创新创业服务机构的集合式概念,是由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组成的创新新创业服务生态系统。创新2.0时代,欧美国家正积极探索众创空间生态模式,逐渐建立起“创客空间+孵化器+智能化创新(Living Lab)”的垂直、多元化众创空间生态主体结构。相比之下,我国众创空间生态体系尚不健全,“孵化器”一元主导的结构模式明显,在众创空间发展模式、经营主体、功能绩效等方面与国外众创空间存在较大差距。创新2.0时代,我国应积极借鉴国外众创空间发展经验,布局社区化创客空间,建立创新创业智能化升级机制,延长创新创业服务链条,完善众创空间生态体系;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市场化改革,发展创新创业服务中介组织,提升众创空间专业化水平,形成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多元化众创空间新形态,建立起中国特色的众创空间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5.
利用CSSC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以"众创空间"或"创客空间"为主题的422篇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作者合作网络、关键词图谱分析等,分析国内外众创空间发展现状和热点及其异同,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开展合作研究少,仅有少数学者间形成合作团队但涉及领域较窄;第二,国外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快速增长期且研究领域不断拓宽、文献数量仍在迅速增加,而国内经历了起步期、迅速增长期、缓慢下降期,文献数量增速放缓;第三,国外研究热点聚焦于"创客空间+技术孵化""创客空间+教育",而国内研究热点聚焦于"众创空间+教育服务""众创空间+创新创业""众创空间+绩效提升";第四,国外研究的前沿方向是教育、硬件DIY、工程教学,国内则是生态系统、绩效评价、创新创业、高校众创空间等,但国内外研究都向众创空间的实践性结果迈进,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创新创业实践.  相似文献   

6.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深入推进创新创业发展的大背景下,需立足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因此,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在采用传统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相结合的方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科学合理测度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效率的基础上,通过建立Tobit模型考察影响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效率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第一,2016—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众创空间创新创业综合效率整体上不太理想。第二,30个省区市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效率呈现波动式上升变化,效率增长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的贡献;四大地区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全要素生产率逐年提升。第三,第三产业GDP占比、轻资产运营模式、技术市场发展水平显著促进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效率的提高,政府补贴则显著抑制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效率的提高,教育投入水平不显著正向影响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效率。本文为政府相关部门和众创空间运营机构提供了实证依据,研究结论为政府出台创新创业发展政策和促进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服务的有效供给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创客空间是为了提高全民的创新创业素质能力,成为新观念、新技术、新产品的源泉。基本类型包括"自己玩"型与"集体玩"型、兴趣型与创业型、综合型与专业型、无配套型与有配套型。创客空间可以办成公益非盈利组织,但商业化却是其发展趋势,应当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创客空间商业模式主要有:工具服务+社交服务+知识服务+创投服务,创客空间+购物中心,创客空间+实验室,创客空间+互联网。创客空间是对开放式创新理论、隐性知识理论、民间创新理论的应用性实践,也是对开放式创新理论、隐性知识理论、民间创新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政府大力推进众创空间建设,全国涌现数千个众创空间,聚集了数十万创客团队和近200万创客,这种新经济现象需要理论解答。现有文献多集中在较为宏观的视角,研究众创空间特性和机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探究创客创新自我效能感对其创新行为的影响,实地调研了国内若干个众创空间,对创客个人创新自我效能感、知识共享与创新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创客创新自我效能感不仅对创新行为有直接影响,还通过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创客创新行为,众创空间的创新支持在模型中起到二阶段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9.
利用CSSC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以“众创空间”或“创客空间”为主题的422篇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作者合作网络、关键词图谱分析等,分析国内外众创空间发展现状和热点及其异同,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国内外学者之间的合作较少,仅有少数学者间形成合作团队但涉及领域较窄;第二,国外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快速增长期且研究领域不断拓宽、文献数量仍在迅速增加,而国内经历了起步期、迅速增长期、缓慢下降期,文献数量增速放缓;第三,国外研究热点聚焦于“创客空间+技术孵化”“创客空间+教育”,而国内研究热点聚焦于“众创空间+教育服务”“众创空间+创新创业”“众创空间+绩效提升”;第四,国外研究的前沿方向是教育、硬件DIY、工程教学,国内则是生态系统、绩效评价、创新创业、高校众创空间等,但国内外研究都向众创空间的实践性结果迈进,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创新创业实践。  相似文献   

10.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势下,针对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各类传统孵化平台和新型的众创空间、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发展建设的现状以及众创空间产业链影响等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和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为内蒙古自治区贯彻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做好第一手参考准备材料。  相似文献   

11.
众创空间是我国实施“双创”战略的重要载体,提高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效率是推进“双创”战略的现实需要。本文以我国30个省市为研究对象,考虑众创空间创新创业系统的关联特征,构建了两阶段混联网络DEA模型测度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效率,然后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探寻效率提升路径。结果表明:我国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整体效率全国均值仅为0.584,且至少75%的地区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整体效率在0.7以下,我国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效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分阶段来看,招商引资阶段、创业团队孵化培育阶段和企业孵化培育阶段效率均值分别为0.708、0.773和0.818;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活动各阶段的效率均受政府财政补贴、市场化水平、区域众创空间规模以及创新创业运营成本这4个条件的协同影响,并且这4个条件的不同组态构成了8条效率提升路径,并可以进一步归纳为“市场驱动型”和“政府驱动型”两类模式。招商引资阶段适合“市场驱动型”提升路径,创业团队培育孵化阶段适合“政府驱动型”提升路径,而企业孵化培育阶段兼顾了“市场驱动型”和“政府驱动型”两类提升路径。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有助于准确把握我国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效率水平,也能够为提升我国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效率提供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刘志迎  武琳 《科学学研究》2018,36(3):569-576
摘要:随着创新民主化时代到来,国内外兴起了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新型组织形式,尤为引人注意并迅速扩展到世界各地的众创空间或创客空间受到理论界关注,也在实践中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基于创新创业理论,回溯众创空间研究起源,系统解读众创空间产生与运行的基本原理,试图在理论上探寻研究众创空间的切入点或理论支撑,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众创空间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众创空间的组织者和政府政策制定提供基本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黄紫微  黄杜鹃  胡登峰 《科学学研究》2020,38(12):2236-2245
本文结合探索性案例研究法与Stackelberg博弈分析法,针对复杂硬件产品化与创客项目化,研究众创空间协同硬件创客创业的过程控制机理及协同参与度。主要结论有:(1)探索性案例发现众创空间协同硬件创客的发生过程存在着一条精细化分工的创业过程控制路线;(2)Stackelberg博弈得出众创空间协同硬件创业存在整体效应并具有充分必要性,可有效增加硬件创客的产品定义精准度,解决硬件创客供应链和渠道整合的关键资源痛点;(3)众创空间存在一个合理的协同度,并且是硬件创客的关键资源投入和产品定义能力的反函数。研究结果表明当众创空间把握合理协同参与度,以协同创业的整体效应来控制精细化的硬件创业过程,可成为硬件产业链资源协同共享的创业新范式。  相似文献   

14.
众创空间是指以创新2.0时代大众创新、开放创新、万众创业的趋势为背景,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发展创新创业的专业化服务机构的市场化手段来促进万众创新创业。本文通过实证研究,重点分析了众创空间的运行机制对已有创业孵化器在功能方面的影响,并对新型孵化器的管理和政策扶持提供了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天津高校众创空间在硬件建设和创客团队培养中遇到的问题,采用非结构化访谈和案例研究法,深入分析了浙江省高校众创空间发展现状,提出创客团队培养体系:创新主体培养体系包括激发多样化创意、推广产品市场化、拓展创业项目、组建创业团队;创新活动系统包括营造创客文化氛围、以赛促创的实践、协同共创三种范式、项目对接和校园社会化;创新环境支持系统包括提供服务、开放政策、实现一体化和融合资源。  相似文献   

16.
创客浪潮风靡全球并推动了众创空间的形成,但众创空间普遍存在资源主体合作关系松散、资源共享与利用严重不足、缺少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等问题。为保证众创空间健康发展,必须建立高效、可持续的资源聚合模式。从众创空间创新创业资源产权共享出发,通过分析资源产权进入系统、资源产权交易系统和资源产权保障系统,深度挖掘众创空间资源聚合的影响因素。并采取QCA研究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归纳出众创空间资源聚合的六条实施路径,以此探究创新创业资源有效聚合的模式,得出基于产权共享的综合生态模式相对于其他模式更有利于资源的集聚与合作等结论。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加强专业化众创空间示范,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文章基于国家创新系统视角阐述了科研院所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功能定位及其所建专业化众创空间的桥梁作用;对已批建的科研院所专业化众创空间进行深度分析,剖析其内在运行特征;并结合案例研究,梳理科研院所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建设思路.研究表明:相比传统众创空间的"自由生长"之路,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建设和发展则走的是"精细耕作"之路,更加注重创新创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具有新型研发机构属性的科研院所应是未来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最后,从立足专业优势、创新运行机制、完善融资渠道、做强创业平台等四个方面提出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以服务质量模型为指导,系统客观地构建创客空间服务供给的指标体系,并尝试从具有较高创业意愿的大学生群体入手,分析潜在创客对创客空间的服务需求,探索创客空间服务供给的努力方向。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对基础设施、场地建设等有形性服务及申请受理效率、咨询处理效率等响应性服务的需求较高。据此提出创客空间服务供给应改革服务内容,加强服务能力,优化服务环境等对策建议,以求实现创客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个体—情境交互理论,创客的创新行为是外部情境与其个体特质交互作用的结果,但现有文献并没有对这一交互关系如何影响创新行为进行讨论。论文构建众创空间创新氛围、创客调节焦点与创客创新行为之间的交互模型,并利用两次调研所收集到的264份来自于众创空间的有效问卷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为众创空间如何提高创新氛围孵育服务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实证指导。结果显示:(1)在众创空间情境下,促进焦点对创新行为有正向影响,防御焦点对创新行为有负向影响;(2)社区支持会强化高促进焦点创客以及高防御焦点创客的创新行为;(3)任务导向仅会强化高促进焦点创客的创新行为,但对高防御焦点创客的创新行为没有影响;(4)创客赋权会强化高促进焦点创客的创新行为,但会抑制高防御焦点创客的创新行为。  相似文献   

20.
众创空间集群与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亮  吴笙 《科研管理》2017,38(8):19-26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需要通过创新驱动来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本文以"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创业长廊"这一众创空间集聚区开展探索式理论建构分析,对众创空间服务区域产业转型过程中涉及的"路径选择"、"机理链条"及"生态系统"的内在逻辑进行系统阐释。研究发现:众创空间扶植创业活动只是整个机理链的起点,在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培育下,创新网络与创业资源、科技产业的互动机制能够给区域经济带来独特的竞争优势,并成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持续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