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是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青年学术创新团队于2019年5月举行的首期论坛上的访谈实录。罗良功教授是非裔文学研究专家、族裔文学国际学术年会的召集人,张琴副教授在论坛上对罗良功教授进行了访谈。罗教授在访谈中阐述了世界非裔文学的定义与研究领域,介绍了国别区域非裔文学发展和研究的现状。他认为,世界非裔文学将非洲本土之外的非裔文学视为整体加以学术观照,既是世界非裔文学发展的必然,也是当前非裔文学研究、非洲研究和国际关系研究的必然,世界非裔文学研究应该运用跨学科方法,注重国别区域与跨国文学社区结合、学术研究与数据库建设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咨政服务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张叉教授对澳门大学人文学院龚刚教授围绕以比较文学思维推进本土研究与理论创新的主题所作的专题访谈。专题访谈围绕三个方面进行:首先,从澳门文化的形成、内容与特色等切入,回顾了澳门创立比较文学学会、开展比较文学研讨交流、主办比较文学刊物等情况;接着,回顾了钱锺书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探索了世界比较文学面临的挑战、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立、比较文学学者需具备的基本条件等问题;最后,结合新性灵主义、哲学叙事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探讨了如何运用比较文学的思维来推动本土研究和理论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比较文学跨文化对话中的互证与互识问题、作为文化批评话语的全球化与本土文化回归问题、外国文学作家作品研究的创新与文学翻译及传播问题、当前文学批评的意义及学科建设问题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近年来比较文学研究现状,并对在湖南科技学院召开的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作了综述性的报道.  相似文献   

4.
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由著名外国文学史家朱雯教授、朱乃长教授等奠定根基,近十年来,该中心所依托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经过比较文学专家孙景尧教授、外国文学史专家郑克鲁教投、东亚文学关系专家孙逊教授所率领之学术团队的共同努力,于2007年10月成为国家重企点学科。孙景尧  相似文献   

5.
韦斯坦因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的学术资源中,结合比较文学发展实际,理论出比较文学之道。它有着扎实的学术清理、公允的探究分析的学术个性亮色。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现代科技和大众媒介的发展,文学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如何重申文学研究的现实相关性是所有人文学者都应思考的问题。本次访谈围绕文学理论、现代性和文学的功用三个话题展开。在访谈过程中,朱国华教授首先分享了自己的学术经历,并谈到了自己对西方文论传统和理论的"介入"功能的理解。然后,他谈论了现代性的悖论和审美现代性问题。最后,朱教授在访谈中探讨了文学的终结和人文学科的边缘化现象,并就如何研究西方文论提出了宝贵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叉对普渡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斯蒂文·托托西·德·让普泰内就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专题所作的访谈录。访谈中,斯蒂文·托托西·德·让普泰内教授回顾了自己的生活与学术经历,讨论了比较文学学者应该具备的条件,评价了比较文学及其标志性理论框架"比较文化研究"的重要性,探索了中国比较文学学派的建立问题,思考了"美国梦"和"中国梦"的理念,就如何提高中国比较文学的学术水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重建中国文论话语,重写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文艺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葛兆光先生关于思想史写法的讨论,可为重写文学批评史提供启示。罗宗强先生关于"中国文学思想史"的研究,亦可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和重写文学批评史提供借鉴。重写文学批评史和重建中国文学理论,应重视新材料之采集和研究,作者以为:今日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其可作为研究之新材料,并足以推动学科发展和学术创新的,是学者不曾重视的少数民族文学理论资料和边省地方文献中的文论材料。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更值得重视的是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作品中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五卷本《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是以聂珍钊教授为首的众学者在外国文学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领域做出的重要研究成果,集中反映了众学者长期致力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方法论的建构及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突出成就。该著将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共性与外国文学具体作家作品的特性有机结合,兼具学术研究的理论深度与现实指导意义,为新时代世界文学批评和文学的区域与国别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在学术界日益关注非洲文学的背景下,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书写非洲的文学作品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为推进对非洲文学的深入理解,应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青年学术创新团队邀请,国内翻译界著名学者许钧教授于2020年10月18日接受华中师范大学法语系王佳副教授采访,访谈围绕勒克莱齐奥文学作品中的童年回忆与非洲情结、个体的文化身份、弱势文明的生存困境三个方面展开。在访谈中,许钧教授不仅介绍了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先生特殊的非洲文化背景与童年经历对于其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还深入阐释了作者所希望传递给读者的关于弱势文明如何在当今世界生存的思考,并以译者的身份强调了翻译对于文化交流、文明共融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炯是活跃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界的一位学者、文学家,他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三个领域融合、创新,并以文学创作实践与理论的密切结合,独树一帜。作为跨世纪并跨越新旧社会的文学家,他经历了历史性变革并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学术立场。新时期20年,他从文艺理论研究转向当代文学的评论,后又重返文学史研究的领域。他的学术视野宽阔,一直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从事文学研究和批评,注意从审美和历史的视角去研究文学。他不仅写了许多作家作品的评论,还写了许多综合性的述评,积极充当作家与读者的桥梁,而且不断结合新的文艺实践,参与探索文艺在历史发展中的特征与规律,为当代文学史家提供重要的参照。在文学史的编写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努力吸取百年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把文学史研究奠定在更为科学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襄樊学院学报》2010,31(6):F0002-F0002
李定清教授 李定清,1963年生,湖北襄阳人,襄樊学院文学院院长,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省级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1984年毕业于襄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1996-1999年在华中师范大学学习,师从著名外国文学研究专家王忠祥先生,从事外国文学研究,获文学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近30年来,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一直致力于建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体系,探讨基础理论与批评实践、西方文论与本土理论、传统文论与现代文论相结合的新途径,在文学批评、文艺美学、马克思主义文论、古代文论等研究领域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本专栏选自华中师大文艺学学科老师提交给“‘文学理论三十年———从新时期到新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四届代表会”的论文,这些论文或从文学批评的研究立场,或从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历程,或从古代文论如何实现现代转型等方面探寻当今理论批评的发展。在全…  相似文献   

14.
50年代前期我国的文学理论教材建设,受苏联文学理论影响很大,但同时又存在着摆脱苏联教条主义,努力创新的精神,诸如理论构架有重要调整;有意整合我国传统的文学观念;思维方式保持中国特色等等.在对"文学是人学"的理解上,也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有将文学理论从科学定位于人文科学的学术自觉,因此这一时期的文艺学学科建设的努力有着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四川国际比较文学学术研讨会1991年9月17日至18日在乐山市召开,出席大会的有德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学者和国内代表共五十余人,会议收到论文三十余篇。 会议由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曹顺庆教授主持,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杨武能教授致开幕词。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四川省作家协会、北京比较文学学会、《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等十余  相似文献   

16.
胡亚敏     
<正>胡亚敏,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原院长,教授。长期从事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主讲视频公开课"文学批评的方法与实践"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比较文学"。主持的"文化环境变迁与文艺学课程改革"和"高校师生关系的重塑与文艺学教学改革的拓展"先后被教育部评为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编著的"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比较文学教程》2011年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并外译出版。出版《叙事学》《文化转向》等论著、译著和教材11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获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等奖项4项。2007年获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末期,既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系统传播期和发展成熟期,又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的"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继承革新"、"形象"、"典型"、"创作方法"、"文学语言"、"文学体裁"、"文学风格"等概念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范畴系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典型性成果: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文学本质论、创作论、构成论、接受论,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思想体系;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构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蔡仪的《新艺术论》是中国现代第一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在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上都有重要创新,对20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现代语文》,1963年创刊于孔子故里曲阜,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曲阜师范大学主办,是教育部所属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刊。《现代语文·学术综合》旨在为有关专家、教师、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与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一、栏目简介(一)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学作家作品研究、文学史研究、古典文献的考证、作品共性研究等)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文学史以及以文学文本为基础的相关研究)港澳台文学研究(中国港、澳、台地区的作家及作品研究)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作家作品研究、外国文学理论、文学史研究等)比较文学研究(中外文学文本比较研究,中外作家比较研究等)文学理论研究(美学及文艺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6月9-10日,由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中国话语"学术专题全国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200余位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本次会议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外国语文研究》联合举办。开幕式于9日上午8:10在雄楚国际大酒店举行。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院长罗良功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夏立新教授致欢迎辞。夏校长在  相似文献   

20.
外语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想在众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脱颖而出,并具备足够的竞争力与强大的生命力,需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外语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着力培养能够胜任比较文学研究、汉语国际推广、中外作品互译、涉外文书写作的复合型人才.为培养这样的特殊人才,外语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有意识地加强以下课程或内容的教授或训练:外语课程;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课程;中国文学中与外国文学存在可比性的内容;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及实践;中国文化课程及中国语言文学课程中的文化因素;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的重要概念;应用写作与文学写作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