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余光中:《当我死时》"西湖的美是永恒的"余光中先生和杭州渊源颇深。他对西湖情有独钟,多次来到杭州,还跟妻子一起来"寻根"。2011年春,他在杭州接受了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客座教授的聘书,从此成为了一位"浙大人"。次年金秋,他在夫人的陪同下来杭州,参加了2012西湖国际诗会。诗友们  相似文献   

2.
正"你种下的一颗种子,后来长成一株树,树播下的无数种子,后来长成一片森林……"这是一位马来西亚槟城学生所写,描述华人教师在当地落地生根的诗歌《一颗种子》。2017年11月,我们有幸在浙江图书馆二楼报告厅,听到了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朗诵此篇。这位留学生名叫李子伟,是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学系的学生。他说,这是我第三次参加杭州的诗歌朗诵活动。也只有在杭州这样充满诗意的城市,才能每年不间断地吸引全世界的诗歌爱好者前来写诗、读诗。事实上,这  相似文献   

3.
正没能面见沈宏非先生本人,是件遗憾的事。最近他在微信上说,老跑杭州。是的,微信神交一月不到,已两次"见"他出没在沪杭一线。看沈宏非的微信,如阅他的《写食主义》,然而更近人间烟火。前几天,他又过杭州跑上海去了。过杭州当然是要吃那么一两顿的,在去吃的路上,他会信手拍些杭州的事物,比如北山路10号门前西湖边的那两棵梧桐树,雪天里的梧桐树,阴雨天里的梧桐树。于是,他的吃饭路程便有了同景记录般的仪式感——当然,这是我们  相似文献   

4.
8月11日,孟京辉出席2013杭州国际戏剧节新闻发布会。"我真的特别高兴,在美丽的城市干一件美丽的事。"作为杭州国际戏剧节的发起人和艺术总监,他毫不掩饰对杭州和戏剧的挚爱。孟京辉说:"开幕演出很重要。"让人想不到的是开幕大戏选了浙江昆剧团演员杨崑和现代舞演员小珂合作的《游园·今梦》。这出戏居然放在西湖边的钱王祠上演,依托西湖园林的优美环境,凸显"游园"的戏剧情景。孟京辉为戏剧节带来了许多中外好  相似文献   

5.
徐澜 《文化交流》2008,(11):35-38
老杜75岁,一口地道的老杭州话,脸白净,眉毛很黑很粗,喜欢穿白衣黑裤,花白头发往两边梳着,看上去神清气爽。我认识他10多年了,算是忘年交,发现他有一个特点,叫"书来  相似文献   

6.
正390年前的1629年,也就是明崇祯二年二月初三,75岁的董其昌与友人同游西湖。此时,他已经9年未到杭州了。又见西湖,董其昌感慨于自己辜负了这片湖光山色,回到松江后绘写意山水并题《西湖曲》——"林杪不可分,水步遥难辨。一片山翠边,微茫见村远。"其实,董其昌与杭州的缘分非常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任道斌先生根据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容台集》和李日华《味水轩日记》、陈继儒《妮古录》等文献的记载发现,董其昌一生曾到过杭州达18次之多。  相似文献   

7.
正认识多米尼克,是在杭州电视台经济频道一档节目《杨莅分享会》上。这位29岁的奥地利青年,用不太纯正的普通话与现场观众交流,分享的题目是他以前制作的短视频——《谢谢杭州》。"对于我来说,毕业之后选择杭州,是在正确的时间来到了正确的地方。"在多米尼克的眼里,他踏足过的中国大都市,大都千城一面,惟独山水杭州有繁华而闹腾的一面,也有温润而安逸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祝金生 《文化交流》2008,(10):26-29
1992年8月的一天,我走进乌鲁木齐东郊的一座幽静大院子,拜访了西部民歌之父王洛宾。他听说我从浙江来,忙说"我和浙江是有缘分的"。他告诉我,他曾祖父是浙江人,在绍兴卖茶叶蛋的。他还说他22岁毕业于北京师大音乐系,第二年游过杭州,西湖美丽的山水使他陶醉。岁月已流逝大半个世纪,然而谈起西湖,他依然陶醉在记忆中,喃喃道:"杭州是天堂,西湖太美了,勾人魂魄的!"  相似文献   

9.
正从史乔恩拿到"西湖友谊奖"的2018年向前推算,他已经在杭州第十四中学(以下简称杭十四中)做了12年的外籍教师了。这12年里,他曾带领数十名学生为服务G20杭州峰会的一线民警教授日常英语,编写《服务G20警务英语手册》。而更多时候,他埋头教书,12年如一日。对于美国人史乔恩而言,所有教学工作之外的事情都可  相似文献   

10.
自从《印象西湖》拉开演出大幕之后,人们都说,西湖的美丽从白天延伸到了晚上,西湖的夜晚也活色生香起来。我曾观看过"印象"系列的其他作品,比如桂林的《印象刘三姐》、武夷山的《印象大红袍》、丽江的《印象雪山》,虽然由同一支团队打造,各有各的特色和看点,但《印象西湖》相比于其他作品,却多了几分含蓄、委婉的深情和浓浓的江南意韵,而这,正与杭州的城市气质相吻合,让人观后不能忘怀。就在近日,杭州的平面媒体为《印象  相似文献   

11.
正最近,华云文化与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联合推出一部《杭州有意思》。说起来,这书还真有点意思。近300个段子,从南宋古城遗迹侃到眼下风起云涌的互联网电商,从百岁老人王桂花的名字探究到杭州市花的由来,从小小街头面馆到方言"好汉不赚六月钿"的解读,从荷花初绽登上报纸头条到几个曝料人引发的一场暗战……与杭州有关的林林总总,八卦小日子还是风雅趣事儿,都能在书里找到。不夸张地说,就是一部关于杭州的"段子体"生活百科。有的段子虽然只有寥寥几笔,看似漫不经心,却又直击命门,让你立马升腾起一股被说到点子上的认同感。读着读着,又仿佛被挠了痒痒一样,不小心偷偷笑出声。  相似文献   

12.
尔京 《文化交流》2017,(5):67-70
正"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在最美的江南杭州,能担当这一枚"春"者,非西湖龙井莫属!正是春茶采摘好时节,我在杭州梅家坞品鉴新茶时,看到茶室中竟有一本旧书《春茶》,我眼睛为之一亮。这是著名作家陈学昭的长篇小说呵!《春茶》就是她在这里深入到基层和茶区群众打成一片的可贵的成果。新中国成立后,陈学昭已是全国妇联执行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和作协的委员与理事,可是她却放弃了留北京的机会,主动要求回到家乡浙江,参加浙江大学的接管工  相似文献   

13.
正温州永嘉,曲水流觞,群贤毕至。在中国山水诗楠溪雅集中,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瞿弦和压轴登场,以他独有的声线深情朗诵了千古名篇《兰亭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醉倒了现场的观众。为参加此次雅集,瞿弦和特意更改了在北京演出的档期,风尘仆仆赶回家乡义务献演。他说:"因为这是家乡在召唤。"  相似文献   

14.
江坪 《文化交流》2007,(1):8-11
这是2006年金秋时节,91岁高龄的我国著名漫画家华君武来到他心中的故乡--杭州. 虽然行动不便和旅途劳顿,但他欣然参加了西湖文化活动,还坐着轮椅重访了离别70多年儿时住过的龙翔里,参观了儿时就读过的小学--如今的行知幼儿园,并再次乘环湖电瓶车欣赏美丽的西子湖风光,还在老牌饭庄王润兴--皇饭儿品尝了正宗的杭州饭菜.  相似文献   

15.
陈望道在浙江义乌老家的柴房里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蘸着墨汁吃粽子,还说"味道很甜"。他还翻译了许多介绍、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复旦大学校长25年,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米草 《文化交流》2013,(8):60-62
一我与宋先生结识近20年,我称他宝爷,他欣然允答,我俩成为忘年交。去年底,我从衢州来杭州,参加"著名京剧艺术家宋宝罗先生从艺九十周年庆典"。宝爷1916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涞水。涞水有古乐,源远流长。宝爷从小学艺,后成著名京剧高派老生演员。1924年,废帝溥仪被冯玉祥赶出故宫,8岁的小宝罗在庆功大会上登台献艺。宝爷曾对我说,戏毕,冯将军还抱过他,抓了一大把水果糖塞进他的衣兜。  相似文献   

17.
万润龙 《文化交流》2008,(10):18-21
黄玉郎太看重这次杭州之行,中国国际动漫节对于被誉为"香港漫画之父"的他来说,十分重要。10多年前,当黄玉郎经历了人生低谷之后发誓重振雄风的三大目标中,最大的目标是把自己的漫画打入中国内地。如今,这一目标正在一步一步地成为现实。国际动漫节的活动很多,黄玉郎还是作了选择。他参加了在杭州长江  相似文献   

18.
《纽约时报》2008年8月31日刊登了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文章《来自华南的明信片》,有人戏言,这是在给广东免费做广告。这段中国对外传播的佳话源于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对一本闻名全球的书——《世界是平的》的作者弗里德曼的"神交",早在他任重庆市委领导期间就十分赞同《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所表述的"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观念,并号召当地官员阅读此书,他还邀请弗里德曼到重庆做客,但那时弗里德曼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未能成行,此后汪洋又把这本书推荐给广东省委领导和官员。2008年8月借到北京参加奥运闭幕式之机,弗里德曼第一次来到了广东,见到了汪洋,于是……  相似文献   

19.
正"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两千年前,才子曹植途经洛水,以精妙文字虚构了与洛神的邂逅。从东晋画家顾恺之到元代画家卫九鼎,历代名家无不对其幽思膜拜。两千多年后,90后叶露盈以绘本的方式再续经典,创造了她心目中惊鸿一瞥的"洛神"。在2016年的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这位杭州姑娘创作的中国传统经典故事绘本《洛神赋》被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收藏。去年1月,她还受邀参加央视《国家宝藏》节目,和"国宝"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同时展现在舞台屏幕上,讲述  相似文献   

20.
顾艳 《文化交流》2006,(1):48-50
由台湾联合昆剧团与上海昆剧团合演的新编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从上海国际艺术节和第七届亚洲艺术节巡回演出来到杭州,来到《梁祝》故事的发源地,颇有其溯源意义。该剧编剧是我的朋友台湾大学曾永义教授,海峡两岸在昆剧方面的互动最早是由他带动的。早在1990年秋,他参加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