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楼梦》里众像清晰,鲜活生动,或简或详的人物都值得反复品味和研究。刘姥姥是《红楼梦》众多人物中一个小角色,也是《红楼梦》这部作品颇具艺术价值的关键性人物,刘姥姥的出场与活动是包括宝黛爱情线、四大家族没落线、大观园兴衰线在内的《红楼梦》明暗线之一,也通过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求助、答谢、报恩的故事演绎了普通老百姓的善良,也映照了包括黛玉、王熙凤及其他贾家贵族和仆从身上存在的各类局限,刘姥姥进贾府从局促求助到报恩救巧姐儿,对照了贾府盛极走衰的发展,成为书中引发人进行深度思考的中心人物。该文通过分析刘姥姥的人物性格,赏析其在整部作品中的文学塑造价值,管窥《红楼梦》看似描写家庭互动和懵懂爱情,实际用日常故事写尽人间沧桑及其背后隐藏的经世哲学和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2.
戏曲艺术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其从戏曲音乐、人物动作、人物情境、道具等多方面来塑造人物形象,加之其具有独特的程式化审美特征,使得戏曲艺术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戏曲自身的发展、变革要求,加之外来舞台剧的本土化改造要求,使得舞台剧能不断地吸收戏曲中成功的因素,尤其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我国舞台剧的发展,可从传统戏曲艺术...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从正面接过由《金瓶梅》传来的通过一个家的腐败生活以揭露社会阴暗的传统,又从反面吸取了才子佳人派小说的“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公式化的教训。并且继承了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小说的注重塑造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注重人物语言个性化的传统,为文学创作的借鉴与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值得探讨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小说之一,其写人艺术引起了学者的极大兴趣。然而,学界仅从某一方面进行论述,无法全面审视其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红楼梦》的写人艺术其实包括人物的出场、细节与白描的写实手法以及人名设计等方面。笔者便就这几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客观评价《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体系庞大、人物众多,但每个人物都有一个独特的名字,透过人物名字可窥见作者人物取名艺术的高超.这里的人物取名不仅与其身份、作为、性格、命运相一致,而且与整个《红楼梦》故事密切相关,甚至是推动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取名艺术是《红楼梦》的一大亮点,闪光点,也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罕见的一大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焦紫玉 《职业圈》2007,(8X):116-117
《红楼梦》体系庞大、人物众多,但每个人物都有一个独特的名字,透过人物名字可窥见作者人物取名艺术的高超。这里的人物取名不仅与其身份、作为、性格、命运相一致,而且与整个《红楼梦》故事密切相关,甚至是推动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取名艺术是《红楼梦》的一大亮点,闪光点,也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罕见的一大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山河故人》号称是贾樟柯最贴近观众的一部影片,在影片风格、情感表达、人物形象和主题呈现上,该片也与贾樟柯之前的影片有很大的不同。在人物形象上,影片中人物的身份、气质、命运等都呈现出与以往影片的巨大转变,这种转变是贾樟柯创作转型的艺术追求,也是其影片对时代变化的呼应。  相似文献   

8.
李睿明 《文化学刊》2009,(1):108-112
小红是《红楼梦》大观园中的一个三等丫鬟,身份地位不高,处于社会低层。在《红楼梦》中出现的次数也不过几回,但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几乎囊括了《红楼梦》中所有女性的优秀品质。她睿智、聪颖、豁达,不甘为卑,善于把握自己的命运;她敢于突破封建束缚,努力创造机会,争取属于自己的爱情;她看透世事,了解整个大观园的兴衰荣辱,为自己未来的前途做打算。她是《红楼梦》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的女性。这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很少看到的。正是由于刻画如此出色的人物,才使《红楼梦》尽显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奥威尔在创作政治寓言小说《动物庄园》之前,就已经在其早期作品中表现出了将笔下人物动物化的倾向。奥威尔动物化的人物形象描写经历了从简单服务于外貌描写向揭示其象征意义转化的过程。本文就主要分析奥威尔作品中动物化的人物群像,并探讨其具有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关于杜甫诗歌"转益多师""递相祖述"的"集大成"一路看下来,《红楼梦》之"集大成"也主要体现在对各种前人文本的广纳博取、脱胎换骨等方面。在作者集腋成裘的苦心经营下,《红楼梦》在叙事与写人等文本创构上显示出典雅深微特点,充满诗情画意。根据脂砚斋等人的评语提示,我们较充分地感受到这部小说文本的许多细处是从诗词、戏曲、小说等前人文本翻转而来。作者在承袭前人文本的过程中,还特意"避俗套法",尤其注意"翻俗为雅",通过脱化前人文本以提升新人耳目的审美境界。当然,在饱含"互文性"的创作中,《红楼梦》显示出其较强的镜照功能,尤其是善于通过别出心裁的吸纳和接收,将《西厢记》《水浒传》《牡丹亭》《金瓶梅》等经典戏曲小说从"诲淫诲盗"的污名化泥潭中拯救出来,使之反转、升华至以雅为美的新文本殿堂。总之,《红楼梦》的"集大成"是多层面、多维度的"互文性",而并没有停留于简单的拼凑抄写。  相似文献   

11.
张琳琳 《文化学刊》2023,(3):101-104
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对后世戏曲《西厢记》的创作有着极大影响,二者在叙述视角上有很大改变。《莺莺传》看似“全知视角”的叙述模式并未深刻细致地展现人物的情感、性格、心理变化和故事发展背后的促因,而是以冷静理性的语言陈述事实,更大程度上属于“内聚焦”叙事。与此不同,《西厢记》的故事叙述更加细致入微,对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细致,故事发展轨迹清晰,叙述模式属于“零聚焦”叙事。二者不同的叙事模式对作品的风格和思想内涵表达都有很大影响,也影响着作品在读者中间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廖志斌 《职业圈》2007,(20):97-98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三回通过林黛玉进贾府初见宝玉这一情节的描述,不仅对男女主人公做了正面描写,也集中展现了作品中大多主要人物性格特征.文章认为曹雪芹成功之处在于借助独特身份的人物,推动情节的展开,逐一展现出场人物的性格特征,可谓巧发其中,精于安排,充分展现了曹雪芹现实主义艺术手法的高妙和传神之笔的不同凡响.  相似文献   

13.
廖志斌 《职业圈》2007,(10X):97-98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三回通过林黛玉进贾府初见宝玉这一情节的描述,不仅对男女主人公做了正面描写,也集中展现了作品中大多主要人物性格特征。文章认为曹雪芹成功之处在于借助独特身份的人物,推动情节的展开,逐一展现出场人物的性格特征,可谓巧发其中,精于安排,充分展现了曹雪芹现实主义艺术手法的高妙和传神之笔的不同凡响。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戏曲艺术中,诞生了许多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表现方法,尤其是戏曲程式的运用,更是戏曲表演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老一辈戏曲艺术家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将戏曲人物分为生、旦、净、末、丑等行当,通过唱、念、做、舞(打)等表现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同时,还以生活为视角,从表演出发,创造出一系列堪称世界一绝的戏曲程式动作,贯穿于传统表演艺术的手、眼、身、法、步之中,以强化演员的表演和舞台人物性格塑造。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戏曲程式是中国戏曲艺术所独有的,传统戏曲中最具魅力的,也是最具表现力的舞台艺术手段之一,是我国戏曲艺术殿堂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15.
第一部从创作论角度治红的专著《红楼梦魅力探秘》(周思源著)已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本书不是从主题、结构、人物等“是什么样”入手,而是着眼于“为什么写成这样”和“怎样写的”,研究了曹雪芹的创作经验。在消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无尽魅力来自于高浓度;多种结构元素与文以载情的作用;《红楼梦》创造了一种我们尚未认识的“主义”;作者如何解决篇幅有限与人物众多、典型生动之间的矛盾,从而使三等人物也经得起一等分析等。著名红学家冯其席为本书题写书名,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林冠夫作序。  相似文献   

16.
沈自晋的世俗喜剧作品《望湖亭》是以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卷七《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为底本改编的。通过对二者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改编的戏曲作者通过增加关目和人物,引起故事情节及其结构的变化,使其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作者借用一些其他因素,如风雪、科举、神话色彩等,使故事情节更具表现力,增添了舞台效果。此外,通过结合沈自晋和冯梦龙的生平、所处时代特色、人文思想及作品体裁等几个方面,可以发现隐含于其中的不同的婚恋观,对其文本细读和研究能够探讨出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射雕英雄传》是金庸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多达97个,这些人物个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特别是主人公郭靖更是个性突出。本文将从郭靖的形象入手,具体分析文本塑造郭靖这一人物形象的手法,探究郭靖形象折射的内容及内涵,肯定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并思考其对当代社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红楼梦》研究中一般很少提及筷箸,更无对其进行专门的探讨。深入研读《红楼梦》之后,即可发现其与筷箸文化密切相关,其对筷箸的所作的描写远胜于明清小说,不仅真实,而且细腻,充分展示了曹雪芹对筷箸的洞察力。本文从这一过去未被人注意的领域切入,分析筷箸的种类以及各种使用场景。筷箸与饮食的密切关系体现出巨富贵族那种与食不厌精相配套的文化需求,反映出贾府的地位和身份。从筷箸文化中充分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与特征,这是《红楼梦》更胜人一筹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在文学(民间说唱)、音乐、舞蹈各种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 戏剧的特点是以演员扮演人物,以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来表现具有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在这个基本点上,戏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却始终寻求保持着表现生活的独特法则,  相似文献   

20.
2002车安徽省举办折子戏小戏大赛,由我团原团长李刚创作的二夹弦戏《柳笛劲吹》剧中女主角柳燕由我扮演,有幸获得演员奖。 我是一九八○年从艺的,那是在二夹弦戏校学习,每天除了练功就是学习戏曲理论。老师常讲二夹弦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二夹弦传入城市,标志着它艺术的成熟和兴盛,并推动了它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