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希腊神话“人神同性”,女神形象个性鲜明,拥有和人一样的七情六欲。中国神话中的女神则更有神圣的光辉,将道德提升为一种“神性”,女神不仅拥有美好的外表,更具有高尚的品德。如果说西方神话中的女神是浓墨重彩的油画,重在绘形,那么中国的女神则是一副意境悠远的水彩,重在写意。  相似文献   

2.
女神崇拜的思想贯穿在满族说部的始终,在神话中,女神不仅是人与万物之母,甚至是天地宇宙之母,是她创造了宇宙万物和人,并且战胜了寒冷和黑暗,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在传说中,女神变为传奇性英雄,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给人们带来吉祥与幸福;在悲剧中,神话中的伟大女神和传奇中的女英雄则变为女性悲剧人物,她们的转变象征了女性崇高地位的失落;在民间故事中,女神和传奇中的女英雄则变为某种事业的发明者。满族说部是神话的移位,而神话是红山文化女神祭祀仪式的移位,因而,说到底,满族说部也是红山文化女神祭祀仪式的移位。  相似文献   

3.
祁建 《北京档案》2014,(4):46-48
正最近热播的神话电视连续剧《土地公土地婆》讲述了"土地爷"与"土地婆"这对神仙夫妻档在人间帮助百姓、点化众生的故事,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与智慧娓娓道来。说到土地神,他源于农业社会人们对土地的崇拜。中国神话故事中土地爷可能是玉皇大帝册封的最小的官了。在《西游记》中,孙悟空遇到来历不明的妖怪,往往都是唤  相似文献   

4.
万桢桢 《大观周刊》2012,(37):26-26
中华民族服饰经过几千年的不断传承、发展和创新,以及各民族服饰文化的互相融合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生活在我国西南边陲的凉山昭觉彝族,长期居住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20世纪中叶前尚停留在奴隶制社会,在长迭千年之久、封闭而传统的社会中,形成了古朴而独特的服饰风貌,成为彝族物质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凉山昭觉彝族服饰的图案、纹饰上蕴含的历史、宗教、民俗印迹等丰富文化内涵,反映了其多种崇拜和万物有灵等观念。本文从材料,内涵,造型,色彩上分析了凉山昭觉彝族服饰纹饰。  相似文献   

5.
牙形玉器在东北史前文化多有发现。在确认牙形玉器非璜的基础上,从生产方式、生活需求和精神世界等方面进行分析,牙形玉器产生于渔猎经济,是獠牙崇拜的反映。獠牙崇拜是广泛存在且动态发展的,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不同的时期各地区獠牙崇拜的形式是不同的,并衍生出牙形玉器和人面獠牙两种表现形式。商周时期,这两种因素逐渐融入到商周青铜纹饰、玉器纹饰中。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北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处于相对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区内,各地新石器文化除了具有丰富的器物组合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陶器纹饰,成为文化构成要素之一。之字纹、席纹、弦纹带、条形堆纹、几何纹和彩陶等几种代表性纹饰,不但具有地域特色,而且普及程度较高,其自身形式演变也极富规律性。这些基本纹饰的演变过程透视出本地区文化变迁的复杂性与多样化,其中之字纹、席纹、弦纹和几何纹等起源于兴隆洼文化,均在西辽河流域孕育、发展并向周边不断传播;彩陶和条形堆纹出现较晚,且在本地区找不到直接的源头,其中彩陶应来自同时期相邻的仰韶诸文化,通过红山文化向东部和北部传播,而条形堆纹可能来自于东北以外的更广阔地域。陶器纹饰的发展历程与筒形罐同步,一方面随时空移转在本区内部不断演变,另一方面也受到外部文化因素影响而不断异化和流变。  相似文献   

7.
泛灵论与品牌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维 《东南传播》2010,(9):147-149
在全球化剧烈、市场需求变动快速的市场中,市场人员必须注重品牌开发的差异化,由此打造出成功的品牌。本文绕过大多数品牌研究中消费者将自我概念投射于品牌这一观点,从更广泛的层面上将品牌崇拜视作一种泛灵论思想影响下古已有之的群体文化和行为。品牌是神话原型的再现,而原型神话艺术是品牌神话缔造的一个根本来源。  相似文献   

8.
维纳斯的残缺美 “维纳斯”(Venus)在希腊神话中为丰收女神,在罗马神话中是爱神,而爱神的希腊名是“阿芙罗荻忒”(Aphrodite),奥林波斯神系形成以后,她才成了爱神、美神。米洛斯的“断臂维纳斯”是众多维纳斯中最著名、最美、最精的一件雕刻作品,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  相似文献   

9.
在古希腊神恬中,农业女神得墨忒耳给了出远门的女儿普西芬尼一粒大豆,说能"消除邪恶,防治百病。"但不久,善良的普西芬尼却把这粒大豆留给人间传种繁衍,成为世界被传为神话的一大农作物。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围绕湖北英山出土的“毕昇碑”,学术界展开了一场讨论。讨论的重点,主要是,此毕昇是否就是北宋活字印刷发明者毕昇。笔者曾撰《毕昇与湖北英山出土的“毕昇碑”》一文,否定其说,认为刻碑为元末明初所立,上镌“日”、“月”二字,以及形制纹饰,均带有外来宗教的色彩,实际是一方摩尼教——明教——日月教教徒碑。该文刊于中国文物研究所文物古文献研究部主编的《出土文献研究》第三集,中华书局即将出版。该文摘要,提前刊于《中国文物报》1994年9月25日第三版。笔者原本认为,自己对“毕昇碑”的研究,到此已经结束,可以退出这场讨论了。不料近接《出版科学》主编蔡学俭先生函,知该文摘要发表后,引起了一些反响。孙启康先生曾撰《毕昇墓碑的物象崇拜与宗教色彩》一文(该刊1995年第1期,以下简称“孙文”)认为:“毕异碑”所镌“日”、“月”二字,为“汉族传统的物象崇拜”;其形制纹饰,是“道道地地的佛教色彩”。由于孙文对“毕昇碑”的宗教色彩的确有误会,笔者特撰此文作一些必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11.
彝族支系俐侎人居住于西南边陲的山地环境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崇拜体系。其主要表现特征是系列庙文化中体现的无生命崇拜、以松树崇拜为代表的植物崇拜、以狗崇拜为代表的动物崇拜。这些崇拜既体现在岁时节庆、神话和民俗之中,也体现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之中,反映了俐侎人所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2.
本来,我只知道这世界上有女神,后来,我知道了这世界上有男神,再后来韩剧风行一时,我知道了这世界上还有一种物种,叫做外星男神。  相似文献   

13.
仡佬族是贵州一个古老的民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其丧葬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遵义是仡佬族主要居住地,本文通过对遵义地区仡佬族的丧葬习俗和墓葬形式进行分析并试图探讨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流行词"女神"与"男神"在当今网络、电视、报纸、期刊等媒体的出现频率很高。这两词来源悠久。"女神"一词,中古汉译佛典中已经出现,本义是女性的神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媒体的推动下逐渐演变成"美好、令男性倾慕的女性"之义。"男神"是与"女神"对应的词,最早也见于中古汉译佛经,本义是男性的神明,其新义"帅气、令女性向往的男性"是由"女神"的新义类推而来。"女神"一词的产生、新义的出现和各路"女神"的评选主要是男性话语权的推动、男性视角下的评判,反映的是一直以来男性的主导地位,而"男神"一词的出现则是女性消费力量日涨、女性话语权提高和女性地位改善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漩涡纹饰在我国传统装饰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我国传统装饰领域中运用最为广泛、活跃的纹饰之一,是我国装饰史上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漩涡纹饰受社会发展、时代观念的影响,表现出各种形态、审美特征,体现出了不同的精神、文化内涵。在几千年的装饰史中,漩涡纹饰在嬗变的过程中,长盛不衰,不但体现了民族文化内涵,还承载着民族传统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与精神层面的主要代表,也为后人的设计提供了美学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土地与人的密切关系衍生出民俗文化内涵丰富的土地神崇拜习俗。土地崇拜源于对土地纯物质形式的崇拜,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发展为具有特殊意义的人格神。粤港澳大湾区的土地崇拜系统,都源于"社"文化底蕴的支撑和文化归属意识的培育,具有共通的文化符号表征系统。高要春社、澳门土地信俗和香港土地庙三地的土地崇拜形式不一,但民众心理有共通性。粤港澳大湾区土地崇拜,可以跨越地域和制度,诠释粤港澳社群共通的文化心理符号,发挥土地民俗信仰的凝聚力与文化归属效应,最大公约数地整合大湾区社群力量,建构粤港澳大湾区整体文化。  相似文献   

17.
阅读和研究《西游记》有诸多进入的维度。论文提出了"从天人的高度","从经典的广度","从佛道的深度"来解读《西游记》的观点。《西游记》所承载和表征的主要是佛教和道教之"道"。对《西游记》这样一部文学经典的最深入解读那一定是要落实到人性、人生上,从而彰显人性的良善、正道、正义。《西游记》中所体现的中国宗教多神崇拜和多神互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厚德宽容的特点也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8.
杨雯 《大观周刊》2012,(49):18-19
云南大理白族地区盛行本主崇拜,每村每社都有各自的本主庙。本主神多种多样,有祖先、英雄、石头神、树神等等。甚至融入了许多佛教神袄,白族人民出于自身的理解和需要将之改造成了本主崇拜的一部分;同时,正统的佛教本身在大理地区也很兴旺。佛教与本主崇拜融合并互补,成为白族人民的主要信仰。本文将主要考察云南大理地区白族本主崇拜和佛教的融合情况,并分析其融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新兴自媒体对神话资源的传播与转化,呈现出诸多不同于传统媒介的特征。一方面,自媒体创编神话的形式是基于数字技术的。自媒体传播神话的数量级巨大,远非传统媒介可比。另一方面,神话叙事在自媒体中被挪用和创作,是互联网环境下神话传统的一种大众化重构。具体到微博、微信、短视频、真人直播、音频分发电台等自媒体案例中,神话的制作、表演者、受众等特征又各不相同。这不仅是自媒体文化对神话载体的重塑,也是一种具备未来属性的、全民参与的新神话表达文化。  相似文献   

20.
典籍崇拜是一种文化现象。其表现有三:一是将典籍内容神化;二是崇拜典籍本身;三是认为典籍聚散由神灵主持。典籍崇拜文化丛由神灵观念、祭祀仪式、禁忌等文化元素所组成。本文阐述了典籍崇拜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指出先王崇拜观念、尊祖敬宗思想、崇古的社会心理及典籍的聚散无常是典籍崇拜产生的社会文化原因,并分析了典籍崇拜现象的合理因素和荒谬成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