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小说理论家米克巴尔所界定的"议论"包括对一般事情的主张,行为者之间的讨论,描述,内心秘密等。布斯的《小说修辞学》对非叙事的议论做了辩解,而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亦表明了议论存在的合理性。笔者继承布斯关于非叙述的评论的一些看法,旨在揭示文本中议论部分的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2.
《宰因的婚礼》是苏丹作家塔依卜·萨利赫代表作之一,小说中多次出现狂欢场景,具有独特的“狂欢化”特征。巴赫金认为“狂欢化”的内涵即两重性,死亡与再生、辱骂与赞美、怪异与善良能够在狂欢世界里互相转化,以此来对抗当时社会存在的既定秩序。萨利赫正是从死亡与再生、毁灭与更新,狂欢言语,狂欢人物,以及狂欢世界观四个方面,在小说中诠释了“狂欢化”两重性特征,彰显了巴赫金“狂欢化”中的民主意识以及个体价值,同时体现了萨利赫对官方文化的质疑,对现有等级制度的不满,以此希望建立自由平等的乌托邦式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3.
巴赫金一生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确立了对话理论,在他对其进行具体文本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复调小说和狂欢化思想.文章从巴赫金对话理论入手,探讨了复调小说和狂欢化文本的表现及它们与对话理论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至90年代一度出现"语言实验"的浪潮,莫言无疑是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位。本文选取《天堂蒜薹之歌》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对莫言语言的"狂欢化"进行研究。通过文本细读,展示莫言语言"狂欢化"的典型特征,探讨发掘作者写作背后的现实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网络社交语境为语言的创新与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本文以"魔鬼"一词在网络社交语境中的语义变异为例,并从言语行为、语用充实及语用推理的角度对其演变的内在机制与动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该词在流行语"你是魔鬼吗"中的广泛使用使得语义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更进一步的泛化。  相似文献   

6.
论《西游降魔篇》的狂欢化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上映的《西游降魔篇》取得了很好的票房,周星驰电影一贯的"无厘头"风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而"无厘头"风格所呈现出的狂欢化色彩恰恰契合了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以周星驰最新的电影《西游降魔篇》为例,分别从诙谐性语言形式、"加冕——脱冕"、颠覆性、性的自然性四个方面来看周星驰电影的狂欢化色彩是怎样表现的,也正是由于其叙事上呈现出的狂欢化艺术症候,使得周星驰的电影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7.
为了让广州产品进入南非市场,1999年3月27日至4月11日,广州经济贸易展团参加了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办的兰德国际博览会。4月10日,中国广州馆荣获兰德博览会总经理和南非展览协会分别授予的管理、效果特别奖和设计布展银奖。中国广州馆获得如此的好评,与布展效果、宣传工作出色是分不开的。中国广州馆设在兰德博览会9号馆,该馆  相似文献   

8.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所阐述的两种对立的生活,以及在第二生活中的自我更新和更替的精神自由和狂欢,使得人们从现世秩序中抽身而出,并使获得一种崭新生命体验的方式成为可能。该理论的独特意义与内涵,在当今的网络文化中也有呈现。但从其他角度来看,两者又有着内核上的区别。本文将着眼于当代网络的全民化狂欢,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同时表现出对失序网络世界中"假象狂欢"的担忧。  相似文献   

9.
网络小说大多以"复仇"和"爱情"为文学母题,且遵循一定的创作模板。通过纵向比较,就可发现网络文学的创作模板,其类似于我国古代的民间故事和小说。塑造类型化、扁平化的人物,运用无稽和狂欢的语言来迎合大众心理和大众情绪。但值得注意的是,创作模板的滥用会抹除文学的创新精神和价值,使创作成为工业生产,最终会造成"过剩的文学"和"稀缺文学性"反差鲜明。本文将通过具体作品为例,分析网络文学的内容、创作模式和文学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汉书·艺文志》最早赋予"小说""类"的意义,并将其溯源至稗官。秦汉简牍表明稗官系具有附属性质的低级官吏,但"小说"源出稗官之说难以坐实。《汉志》所著录的"小说"大多与黄老、方术有关,战国以降兴起的黄老、方术有一部分滑向"小传统",并被归入"小说家"。《汉志》中的"小说"更多的是价值定位,其内容定位与文体定位相对模糊,且没有确据表明记事是小说家的特征所在。目录学意义的"小说"所确立的价值取向与内容取向,又为作为文体的"小说"奠定了重要基础。由于"小说"标准的不确定,《丹》《泰原有死者》《妄稽》《赤鹄之集汤之屋》等简帛文本是否是"最早的小说"引发学者争议。《丹》《泰原》与后世的志怪小说相似,然而形式与功能仍有差距。《妄稽》虽是俗赋而非小说,但为认识小说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线索。《赤鹄》与"书"类文献关系密切,"书"的叙事与战国时期涌现的叙事文本一道,反映了中国叙事传统的萌兴。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鲁迅小说创作动力的研究多体现在强调"五四"时期启蒙主义思想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影响。不过,鲁迅的小说创作并非只是启蒙主义思想下的产物,他小说创作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基于强烈个性主义精神上形成的"与黑暗捣乱"的创作心态的影响。本文尝试通过对鲁迅小说文本的具体分析,从艺术形式的先锋性、人物行为的异常化、"顽童"式的追问及"大话"式叙事的运用四个方面揭示鲁迅小说创作中所隐含的"与黑暗捣乱"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2.
莫斯科许多公司在招聘新员工时,正流行一种匪夷所思的"高压力魔鬼面试"——招聘人员会突然冲着毫无防备的求职者大骂,或者朝他们脸上泼水,或者进行人格侮辱,甚至问一些难以启齿的隐私问题!据称,"魔鬼面试"中的各种离谱手段,可以考验求职者的真实性格,从而帮公司雇佣到"最优秀的员工"。26岁的娜塔莎·格里什金娜不久前到莫斯科一家大型公司应聘。起初,一切进展得很顺利,那位接待娜塔莎的女主管态度和蔼,提  相似文献   

13.
要明代吴中志怪小说在明中期的盛兴昭示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文体态貌及接受史呈现出小说文体在明代嬗变的过程,即由子、史部附属地位到说部独立成熟的发展过程。志怪盛兴是明初文归台阁至中期文权下移后,文人对诗文主流文体"按经受礼"束缚的挣脱;是文人于经义、文章之外的一种有效的才志伸展和建志留名的方式,亦是明中期特殊时代背景下世风和士人心态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4.
当代作家徐则臣被认为是中国"70后作家的光荣",其作品被认为"标示出了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可能达到的灵魂眼界"。徐则臣的小说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系列:"京漂"系列、"花街"系列(或者称作"故乡"系列)、"谜团系列",本文将选取《紫米》这一小说,运用叙事学、文本细读等方法,对小说的文本意蕴与文化隐喻进行细致的解读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三言二拍"中部分小说故事将科考的士子与占卜结合在一起,从叙事功能看,这类故事大致以"占卜—行动—应验"的预叙结构框架构架整个小说故事,使小说故事更具完整性。在小说故事中,占卜大多数出现在开头与转折,不仅对情节的发展起指引方向性与放慢故事节奏的作用,也有助于有塑造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在所撰《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学术界对此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从小说作家创作主体意识的增强、小说文体的成熟、小说高超的叙事技巧等三个层面进行论述,分析"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可以成立的理由。同时,本文认为,提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不能等同于"小说起源于唐代",古典小说创作并非自唐代开始,唐代小说作家是在汉魏六朝小说创作的基础上继承并创新,从而带来小说文体的成熟。  相似文献   

17.
《繁花》作为在弄堂网上连载的网络文学成果,其与民国时期在报纸上出版的连载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以"在地性"为切入点,从上海人自己的生活、小说的语言、小说体现的历史感和超越感等方面出发,对小说《繁花》的"在地性"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8.
《爱》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托尼·莫里森的重要代表性小说之一,小说中运用较大的篇幅叙述了"爱"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并且采用主题与故事情节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让读者能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有所感悟,积极关注黑人聚集区的性别问题,引发读者的共鸣。本文将在深入分析托尼·莫里森《爱》这篇小说基本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阐述小说之中的空间叙事形式及语言结构特点,希望对加深托尼·莫里森小说的理解、不断深化"爱"这一主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叙事结构以多样的形式组织着叙事作品的诸多单元,往往蕴藉着作品中最深的隐义。古代公案小说多所采用"缀段式"叙事手法,历代文学批评家就其优劣也是聚讼纷如。本文借鉴中西学者对中国叙事学的研究成果,并对公案小说"叙事学"展开基于实证主义比较研究,由此探究中国小说叙事手法的转变与发展,对公案小说"缀段式"手法进行评议。  相似文献   

20.
田山花袋《棉被》脱离了传统的、简单的、机械的二元矛盾与对立,在小说中呈现出了多元错位。"错位"既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错位,也有人物之间感知和行为逻辑的错位。这些微妙的"错位"处在一种交互的、有机的结构中,使小说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