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萍 《新闻传播》2014,(3):223-224
电视新闻直播化已成为传媒人的共识,从传播本质上讲,出镜记者是介于信源(新闻事件)和信宿(受众)之间的一个第三者,其本质功能是尽可能地拉近信源与信宿的距离。基于此,从传播学角度,阐释出镜记者如何零距离地传递信息、传递什么样的信息,从而让受众通过电视新闻直播体验到远离现场的"现场感"。  相似文献   

2.
随着各种新兴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推广运用,互动式、定制式传播方式让受众的自主性地位日益突出,新媒体快速崛起,媒体融合成为趋势。当前,电视新闻如何在竞争激烈的融媒体时代吸收受众、获得发展,已成为业界的一个重要命题。面对新挑战,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摸清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主动进行电视、PC、移动端的融合,通过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实现电视新闻的变革和新生。  相似文献   

3.
赵勤 《新闻世界》2011,(8):75-76
在传媒业迅速发展的今天,电视新闻编辑越来越成为一门学问和艺术,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更好的让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笔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留白"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常用于绘画中。电视新闻报道中运用"留白"将会带来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让受众少了信息轰炸式的被迫接受,留时间给受众以启迪和思考,从而产生共鸣,使得电视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5.
符刚 《记者摇篮》2008,(3):57-58
新闻节目是电视节目的主体,其制作水平的高低体现着电视台的实力。如今,手段单一、制作简单的电视新闻节目已很难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应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创新电视新闻类节目的样式,完善报道功能,改变以往"简、浅、表"的现象,追求电视新闻节目电视化的完美表达。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的社会中,电视是一种较重要的新闻传播媒介,而电视新闻的出现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电视传播的传统格局。既方便了受众获得信息,又提高了受众获得信息的速度。如何使电视新闻具有吸引力,使受众对电视新闻产生浓厚兴趣,电视新闻编辑就是其关键。本文通过对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要点的分析,以期能对广大从业人员更好地编辑制作电视新闻有所帮助,从而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报道与报纸、广播新闻报道形式的最大不同就在于电视新闻报道"声画并茂"的纪实性。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注重时间效率,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电视报道各种手段满足受众"纪实性"的需求,如何快速、直观地把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在单位时间获得更大的信息量,让节目的节奏富于变化是电视新闻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同期声的有效运用则很好地满足了受众的这种需求,一段恰当的同期声在给观众提供更多信息量的同时,不仅可以增强电视新闻中丰富的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还形成了对观众视听感受的强烈冲击。电视新闻同期声的运用是电视新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发挥电视新闻优势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对于增强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认识同期声的价值和作用,合理的运用同期声,有利于映射出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反映电视新闻作品的主题思想,有利于提高电视新闻创作的水平,更大程度地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8.
舒胜 《新闻三昧》2001,(7):34-35
所谓电视新闻节目的亲和力,简单地说就是电视新闻在传播途中给受众的印象能力,是一种吸引受众在一种亲切自然的状态下接收新闻信息、观点的能力。而把电视观众的需要放在首位,并突出电视新闻时效性强的亲和力优点,就能增强电视新闻类节目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9.
电视新闻是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媒介,电视新闻凭借着其视听结合的方式,能够满足受众收视的心理需求。但是,随着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新兴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给电视新闻带来了竞争压力。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受众的关注,电视新闻节目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改革出更高质量的新闻节目。  相似文献   

10.
在电视新闻传播中,观众对信息的需求由守望型转向窥视型,电视新闻也出现新的发展趋势:风格化、戏剧化、娱乐化、多元化,媒介正在发生着剧烈而深刻地变革。受众理念的变革受众消费新闻的倾向如何影响电视新闻的内容和形式?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从考察受众对新闻的需要和态度的角度出发。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受众对新闻的期待有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守望"的需要转向"窥视"的需要。在对新闻的要求上,受众关注的不仅是事件,而且是事件中的人的思想观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促进了互联网快速发展,使信息载体更加智能化。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由于受到舆论环境越来越复杂的影响,如何能够在纷繁的舆论环境中使多元化的意见和利益诉求得到表达,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简单介绍新媒体与新媒体语境的本质和性质;然后分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定义、特征;最后对新媒体语境下加强电视新闻评论的资源整合策略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为电视新闻评论的表达更具深度、速度、广度,使受众更易接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编排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节目的质量和收视率,考虑受众群体的需求,找到适合受众需要的编辑、编排创新之路,不仅是受众群体的期望,也是屹立行业的需要。本文将从当今社会受众群体对电视新闻的信息需求、时效性、真实性的要求等方面,讨论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新闻节类目主持人,既是电视新闻传播流程中的咽喉要道,又是电视新闻面对广大受众传播信息的门面。一个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言行举止乃至于服饰装扮,都会直接影响、感染电视受众;同时,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如何把握好对事件、文字、镜头前状态的处理,如何运用好有声语言和副语言应对不同类型的新闻,是考验一个合格主持人的必然条件。  相似文献   

14.
杨牧 《传媒》2015,(19):59-61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受众对新闻报道中的"现场感"要求越来越高,电视新闻由此更多使用直播报道,用镜头将现场情况进行展示,凸显新闻的重要性、真实性、及时性.而出镜记者,因为在镜头前能与现场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受众有更直观、更真实的现场感受,并带给观众参与感,让单向的传播形态有了一定程度的互动感,成为了电视新闻直播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当下,创新已成为电视从业人员的共识,其紧迫性也促使各级媒体的各种创新行动不断涌现.电视新闻如何创新?许多电视新闻从业者尤其是领导者,往往把创新局限在形式上,殚精竭虑于如何改进节目形态、如何调整节目定位、如何改进节目包装、如何改进播报方式、如何引进新的播音员等.但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因为这些仅仅是花架子,不是真功夫,只能取悦于一时一地一批人,效果必然是短期的.受众需要的,归根结底是新闻、是信息.只要你能满足受众对新闻事实的要求,能让受众从你的而不是别人的新闻里了解信息,即使你的播报形式再落后、播音员再不漂亮,受众也不会计较.  相似文献   

16.
声音和画面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两大重要符号,二者缺一不可。一个出色的电视新闻作品要以声画并茂的新闻传播方式,让受众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触摸新闻事实。电视新闻作品中,如何科学运用声音和画面是确保新闻信息传播效果以及传播质量的关键。本文主要探讨了电视新闻中声音和画面的具体作用、表现形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新闻不仅要达到传播知识和信息的作用,更要有可视性、体现"三贴近"、"走转改"的原则。对此电视新闻写作的"四化"即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命运化和命运曲折化就应运而生。电视新闻的故事化,是电视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观众通过电视新闻获取信息和知识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受众的信息需求日益增长、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正在颠覆传统电视新闻报道的叙述模式,电视传媒的新闻节目不仅要关注电视观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还要在新闻采访报道过程中更好地服务于观众,把电视新闻报道故事化,让观众在观看电视新闻时,不仅能见其人、闻其声,还能身临其境、如感其情。  相似文献   

18.
邱倩 《东南传播》2016,(6):135-136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不再是受众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这也催生了信息"碎片化"时代的到来。不用花费太多时间与精力,就能通过新媒体获取海量信息,这对传统媒体尤其电视媒体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这个信息"碎片化"时代站稳脚跟,二次传播成为电视新闻媒体拓展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电视新闻更应注重在二次传播中保持新闻的真实性与公信力,填补有效信息缺口,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提升电视新闻的二次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一、电视新闻编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电视新闻编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电视传播,它有着传播电视新闻,告知新闻信息,让受众了解应知而未知的新闻事实,同时创造社会效益;那么另一方面呢,电视新闻还有让受众理解电视新闻节目、收看电视新闻节目,创造声誉和品牌的义务和责任。所以,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宣传和文化的传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撑。相应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也为电视新闻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为电视新闻的舆论发挥了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肖鲁怀 《东南传播》2015,(4):104-108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浪潮逐步嵌入人们的生活,微博、微信的异军突起让人们进入了"全民记者"以及时时、事事评论的全媒体时代。这一时代,传媒格局被打破,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解读则成了争取受众的强磁场,那么,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如何在这场谁与争锋的战役中赢得阵地?《新闻启示录》栏目从2004年创办开始,就一直在评论类节目的道路上行进,笔者以《新闻启示录》的实践为例,来分析探讨新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评论从主体、时效、题材、写作、功能、风格等方面都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新媒体环境对于电视新闻评论栏目来说究竟是酵母体还是沼泽地?电视新闻评论和新媒体之间除了融合关系之外还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